AMI(環境智慧型)

AMI(智慧型環境)的概念由歐洲研究團體 ISTAG ( 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y Advisory Group) 在1999年提出,其基本目標是在智慧型終端設備與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共生關係,通過對環境的感知構建一個統一平台提供各種設備間的無縫連線,從而形成一個相互協作的工作關係,使得人機和環境協調統一。環境智慧型匯聚了多個計算領域。首先是普適計算,其主要貢獻在於發展了高度便攜化或者大量低成本計算設備的各種事實聯網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慧型環境
  • 外文名:AMI
介紹,關係,普適計算,相關問題,實現,

介紹

(Ambient Intelligence)
計算機發明以來,人們就一直在尋求利用計算機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從最初的計算機到PC機再到大型機系統,以及未來的普適計算環境;從多人共同使用一台機器到一人使用一台機器,以至未來的多台機器協同為人類服務。具有計算和通信能力的信息設備已滲透到我們的工作、生活環境中,人們希望能隨時隨地、方便自由地享用計算能力和信息服務,由此帶來了智慧型環境(Ambient Intelligence,AmI)概念的提出。
目前,以無線區域網路為基礎,將智慧型家庭、住宅社區信息化、醫療監護與安全管理相結合的智慧型系統已經初現端倪,如微軟的EasyLiving、美國MIT開發的Oxygen項目、PHILIPS的HomeLab、日本的“未來之家”實驗套用系統以及IST Project的OZONE項目等。

關係

普適計算

普適計算最早起源於1988年Xerox PARC 實驗室的一系列研究計畫。在該計畫中美國施樂(Xerox)公司PARC研究中心的Mark Weiser首先提出了普適計算的概念。1991年Mark Weiser在《Scientific American》上發表文章“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正式提出了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Mark Weiser指出:“The most profound technologies are those that disappear. They weave themselves into the fabric of everyday life until they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it.”
1999年,IBM也提出普適計算(IBM稱之為pervasive computing)的概念,即為無所不在的,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計算的一種方式。跟Weiser一樣,IBM也特彆強調計算資源普存於環境當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需要的信息和服務。
1999年歐洲研究團體ISTAG提出了環境智慧型(Ambient Intelligence)的概念。其實這是個跟普適計算類似的概念,只不過在美國等通常叫普適計算,而歐洲的有些組織團體則叫環境智慧型。二者提法不同,但是含義相同,實驗方向也是一致的。

相關問題

智慧型環境是一個互交性很強的系統,環境必須能感知人的行動或狀態,並能正確地識別,從而提供智慧型服務。其中,自動感知和智慧型識別技術是研究的一個難點,人性化的嵌入式硬體設備、無縫的移動/固定通信機制、人類自然感覺的界面、可信任性和安全性等都是構成智慧型環境的關鍵技術。由於環境中計算組件的複雜性,也給系統的套用設計帶來許多差異化的問題,為了禁止底層的差異化,必須在更高層次上進行抽象和統一,在標準化的服務描述、註冊、查詢和調用之上完成一系列自定義的自動化流程,體現智慧型環境的特點。
智慧型環境是信息技術為人類服務提供的一種新概念和新技術,這其中除了考慮技術因素之外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個性化的、文化的、倫理的、社會的及法律等方面的因素,才能構建成一個真正的智慧型環境。因此智慧型環境涉及的相關學科較多,有分散式智慧型、數據信息的交流、軟體設計、計算機視覺、語言識別、機器人專家系統、信息聚合、硬體設計、可穿戴計算、上下文感知計算、社會學科、倫理及法律等。

實現

那怎樣做到這件事呢?隨著現在硬體越做越小,電腦運算能力卻越做越強,儲存能力也越來越大,再加上無線網路各種標準都在不斷出現,我們認為——把這些體積很小,但是卻有很強運算能力的計算機、計算器嵌入到牆裡面,桌子裡面,杯子上面、穿戴的衣服,或者戴的帽子等等每天使用的東西里。假如說這硬體、無線跟儲存的技術都可以支持這樣的趨勢,我們自問有沒有全新的套用可以展現出來。而因為硬體微小化,然後又有新的套用,人類又是不是可以達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假設未來這些東西都散在生活周圍各地,這些電腦有沒有可能對於人的一些需求做出智慧型反應,例如當一個人進入一個空間,這個空間的牆是不是能有什麼樣的變化,比如說,我每天早上起床可能就是喝杯咖啡,系統可能知道當我拿起咖啡杯就是我想知道今天的世界大事,搜尋引擎把我有興趣的新聞投影到牆上,如此這般這一連串的動作,整個空間跟生活周圍的物品可以開始對人做出反應。傳統上,這些都東西都是“被動”,現在我們希望讓他變成“主動”,這個空間可以感知人的存在。根據不同的人,空間就會有不一樣的改變,如你可能對財經類的訊息有興趣,我可能對設計跟美術家的動向有興趣。所以說,環境除了對於人是有人性化反應,還得要做到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