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國加強了裝甲兵建設,T-62、
T-64坦克的入役加強了華約在坦克方面對北約的數量與質量優勢。鑒於A-1在
越南戰爭中的良好表現,美國空軍構想以一種新的近距離支援飛機代替之。1966年,美國空軍根據
A-1攻擊機在越戰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A-X計畫,以期取代前者。根據預先研究,空軍為A-X飛機定義了幾個目標:作戰效能高、生存力強、簡單、反應靈活,價格便宜,載彈量大,能在前線簡易跑道上起降,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維護性,機動能力強。
具體戰術指標是:活動半徑400公里,在飛機速度為500公里/小時的情況下可承受過載3.5g,攜帶全部武器(18顆225公斤MK-82炸彈和1350發30毫米機炮炮彈)、在標準的熱帶晝間條件下,能從1200米長的跑道上起飛;若只帶4顆MK-82炸彈、750發炮彈、必要的燃油(足以飛往80公里外的戰區,作戰30分鐘並返航飛行240公里),能從前線機場300米長的跑道上起飛。
A-10可視為A-1的噴氣版本建造沿革
1967年4月,
通用動力、格魯門、諾斯羅普及
麥道4家公司開始進行初步研究。在此基礎上,美國空軍於1970年5月,向12家飛機製造商發布了計畫徵詢書。次年3月,空軍宣布諾斯羅普和費爾柴爾德公司的方案中選,從而開始了從圖紙到樣機的實質性競爭階段。
諾斯羅普公司參與競爭的飛機型號被賦予YA-9A。它機身細長,正常布局,擁有平直的上單翼與帶有上反角的平尾;短小的發動機艙緊貼在機身兩側,進氣道與進氣口看上去比較原始;尖尖的機頭上有漂亮的氣泡式座艙,起落架則顯得很短。該公司總共生產了2架YA-9A。
費爾柴爾德公司研製的原型機被稱為YA-10A,同樣也生產了2架。1972年5月10日,YA-10A完成首次試飛。費爾柴爾德公司在研製YA-10A時,根據美國空軍的要求將造價列為優先的設計取向。此外,其性能取向依次為:防護力、反裝甲及對面狀目標攻擊力、目標搜尋能力、短距起降、高出動率與低維修費用、地勤的便利、生產的便利。
經過284個飛行小時的全面對比鑑定後,1973年1月,美國空軍宣布費爾柴爾德公司的YA-10A獲勝。隨後,空軍與費爾柴爾德公司簽訂了價值1.6億美元的契約,製造10架預生產型飛機供研究、發展、試驗與鑑定使用。後來由於國會有人懷疑在空軍剛剛裝備
A-7攻擊機之後是否有必要裝備專門的近距離支援飛機,使A-10A的發展出現反覆,撥款被削減為1.074億美元,預生產型數量減少到6架;同時國會要求與A-7進行對比試飛,爾後再決定是否投產。經與A-7兩次對比試飛後,直至1974年底,A-10才被批准投入生產。預生產型的A-10於1975年2月首次試飛,10月21日首架生產型飛機開始試飛,同年開始裝備空軍。為紀念公司前身共和公司在二戰時設計、生產的戰功卓著的
P-47“雷電”戰鬥機,費爾柴爾德公司將其戰後的又一力作稱為“雷電”II。
A-10試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