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蘇聯第一代的
658型戰略核潛艇 每艘僅能攜帶3枚單彈頭的潛射彈道飛彈,8艘總共為24枚,而美國一艘
喬治·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 即可攜帶16枚UGM-27A彈道飛彈(即“北極星”A1飛彈)。在此背景下,1958年,蘇聯第18中央設計局(現為俄羅斯
紅寶石設計局 )在C·H·科瓦列夫的領導下開始研製全新的核潛艇,代號為667的技術方案於1962年獲得正式批准研究,首艇K-137於1964年11月4日在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廠(現為
俄羅斯北方機械製造廠 )開工建造,1967年11月27日編入北方艦隊服役,之後蘇聯遠東的共青城造船廠(現為
俄羅斯阿穆爾斯克造船廠 )也參與建造了該型潛艇,到1974年12月,蘇聯用10年時間建造完成了34艘,主要包括667A型和667AУ型以及其後續改進型號,由於667型的系列型號眾多,北約一般將這34艘劃歸為蘇聯第二代彈道飛彈核潛艇,代號“Yankee class”,在英文俚語中意指“美國佬”,簡稱揚基級或Y級。
658型戰略核潛艇 1965年至1968年,美國研製了新型的
UGM-73彈道飛彈 (即海神C3飛彈),以代替“北極星”飛彈系列裝備於
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 上,而先前的喬冶·華盛頓級也重新裝備
UGM-27C彈道飛彈 (即“北極星”A3飛彈)。蘇聯658型和Y級裝備的飛彈射程較短,不能從蘇聯的領海範圍內直接打到美國本土,美國這些新型飛彈的服役給蘇聯帶來了壓力,而北約的反潛兵力也給蘇聯造成了嚴重的問題。因此蘇聯以總司令為代表的領導層要求增大潛用彈道飛彈的射程,以便使核潛艇的巡邏區域靠近蘇聯海岸,從而撤出敵方反潛部隊最活躍的區域。最終B·П·馬克耶夫設計的P-29彈道飛彈(北約稱
SS-N-8飛彈 ,PCM-40的1型)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具有比美國當時正在研製的UGM-96A彈道飛彈(即“三叉戟”I型/C4飛彈)大得多的射程。為了裝備這種飛彈,蘇聯海軍決定改建667A型核潛艇,並將改進型號命名為667B/Б型,設計工作還是中央設計局和原來的總設計師負責。
667A型側視圖 建造沿革 1965年,蘇聯批准了667B型的戰術技術任務書,1970年3月,首艇K-279在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廠開工。1972年12月27日入役,裝備了12枚P-29飛彈。667B型在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廠生產了10艘,在共青城造船廠生產了8艘,共建18艘。1972年6月,紅寶石設計局提出了在667B型的基礎上加裝飛彈,最終成為攜帶16枚P-29D/Д彈道飛彈(SS-N-8飛彈的2型,PCM-40的2型,亦稱P-29Y型)的667BD/БД型。1973年4月,首艇K-182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工,共建造了4艘,全都在北德文斯克建造。
667B型 1972年,蘇聯制定了在667B型基礎上改進設計667BDR/БДР型的戰術技術任務書。1974年1月30日,667BDR型首艇K-424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工建造,1976年2月11日下水,1976年12月30日交艇服役,因為比1976年10月31日交艇的K-441晚,因此也有認為K-441艇是首制艇。667BDR型的海軍總監造是中校C·A·諾沃謝洛夫,最後一艘K-44艇於1980年1月31日開工,1982年1月19日下水,1982年9月17日交艇,在北德文斯克總共建造了14艘,全都在北方艦隊服役。
667BD型側視圖 667BDR型之後蘇聯又建造了667BDRM/БДРМ型,北約一般將667B及後續型號劃歸為蘇聯第三代彈道飛彈核潛艇,代號“Delta class”,譯文德爾塔級,簡稱D級。德爾塔級的667B、667BD、667BDR和667BDRM各不相同,因此北約分別將其命名為德爾塔I級至德爾塔IV級,對應的簡稱為D-1/DI型、D-2/DII型、D-3/DIII型和D-4/DⅣ型。蘇聯內部則將這四個艇型分為兩個級別,667B型和667BD型為同級,屬於原型與改進型的關係,而667BDR型和667BDRM型則劃為一個等級,667BDR型和667BDRM型都曾經試驗發射潛射近地衛星運載火箭,最終667BDR型發射失敗,而667BDRM型取得了成功。
667BDR型側視圖 服役歷程 667BDR型K-129艇1996年3月22日被命名為“Orenburg”,K-44艇1998年2月10日被命名為“Ryazan”,K-223艇1998年7月18日被命名為“Podolsk”,K-506艇1998年9月15日被命名為“Zelenograd”,K-211艇1998年9月15日被命名為“Petropavlovsk-Kamchatskiy”,K-433艇1998年9月15日被命名為“Святой Георгий Победоносец”,K-496艇1999年1月11日被命名為“Borisoglebsk”。667BDR型有好幾艘都進行過飛彈發射,“打擊”岸上目標。K-129艇還進行過改裝,改成超小型潛艇運載體的09786型艇。K-433艇拆除了飛彈發射筒,艇體改裝為深潛救生艇運載器。
667BDR型發射P-29P飛彈模擬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667BDR型有9艘轉入太平洋艦隊,北方艦隊最後留下5艘。667BDR型艇大多數在1991年前進行了檢修和改進,其餘的艇是在1991年以後進行的。
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667BDR型艇技術狀態都很好,均處於最佳戰備狀態,從90年代下半期開始逐漸報廢,不是出於技術原因,而是根據《美蘇限制戰略武器協定》的約定。667BDR型艇的第一艘1996年退役,1997年又有3艘退役,1998年退役2艘,1999年也退役2艘,這些退役艇中的某些艇封存在艦隊基地,2003年時還有7艘在役,約有4艘仍在服役。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667BDR型戰略核潛艇艇艏呈圓鈍形,艇尾是尖尾,其最大長度和最大寬度同667BD型一致,平均吃水8.7米。667BDR型由於裝備了比667BD型潛艇的P-29D飛彈更長的RSM-54彈道飛彈的原因,其飛彈艙的外殼比667BD型要高,從縱剖面圖上看飛彈發射筒頂部的圍殼幾乎和指揮台圍殼頂部平齊,整體來看德爾塔級四型潛艇的“龜背”越來越大,這也是D級潛艇的顯著特徵。667BDR型由於是雙槳,再加上一個大的“龜背”,所以艇型還不能算嚴格的單槳水滴型。667BDR型與前兩級一樣,都是全艇外殼表面連續的布設消聲瓦以及安裝輪機減震系統,流線性較差,流水孔比667BDRM型要多。
K-433聖喬治屠龍勇士號
艙室
667BDR型艇的分艙和布置情況和667BD型一樣,全艇仍分為10個艙室,第1艙魚雷艙,第2艙居住艙,第3艙中央艙,第4艙前飛彈艙,第5艙後飛彈艙,第6艙輔機艙,第7艙反應堆艙,第8艙首透平機艙,第9艙尾透平機艙,第10艙尾艙。667BDR型在消防設備方面作了改進,採用了氟里昂的新型窒息滅火系統,艇員的生活保障器材也有改進,尤其是有日光浴所和運動室。因為採用了5葉的低噪聲螺旋槳,降低了螺旋槳噪聲,但也犧牲了一點航速。
667BDR型戰略核潛艇艙室布置圖 武器系統 飛彈
667BDR型戰略核潛艇裝備有16枚RSM-54飛彈,RSM-54飛彈由馬卡耶夫設計局設計,長14.1米,直徑1.8米,二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並有後端助推器,水下“濕式”發射,帶有單獨制導的集束式多彈頭,該飛彈的特點是有三種可換裝的彈頭。由於採用了先進的天文校正慣性制導系統,因此具有較高精度,其攻擊精度已可和戰略轟炸機相比。
667BDR型戰略核潛艇正視圖 RSM-54飛彈的1型為3個分飛彈頭,威力各為0.2兆噸,射程6500千米,圓機率偏差900米,這是蘇聯第一型具有分導功能的多彈頭飛彈,之前裝備於Y-1型上的P-27Y飛彈(R/P-27彈道飛彈,北約稱“塞爾布/Serb”
SS-N-6飛彈 的改進型)和Д-5Y飛彈系統也有多彈頭,但是不能對每個分彈頭分別制導,只能說是一種多彈頭“散射”的飛彈。
P-29P的2型,又稱P-29РЛ,只有1個0.45兆噸當量的核彈頭,射程8000-9000千米,圓機率偏差900米。P-29P的3型,又稱P-29PK,和1型一樣,帶有7個各為0.1兆噸當量的分飛彈頭,射程6500千米,圓機率偏差也為900米。
魚雷
667BDR型和667BD型不同,只有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所裝備的魚雷和667BD型相同,也是СЭТ-65,САЭТ-60М,53-65К或53-65М,可攜帶16枚。也有報導說667B、667BD、667BDR型的魚雷發射管是一樣的,就是667BDR型仍有2具400毫米魚雷發射管。
水聲系統 667BDR型戰略核潛艇裝備“盧比康(Rubikon)”聲吶系統,於1976年裝備潛艇,是繼“紅寶石”聲吶系統之後的產品,有4艘667BDR型艇在中修時裝上了“阿芙樂爾”聲吶系統。“盧比康”是一種低頻率低聲波聲吶,其最大偵察距離可達200千米,而且進行目標分類的能力也較強。MGK-400型鯊魚齒(Shark Teeth)主/被動搜尋與攻擊艦殼聲吶,中/低頻;“鯊魚皮(Shark Hide)”被動舷側陣列聲吶,低頻;MGK-519型鼠叫(Mouse Roar)主動攻擊艦殼聲納,高頻;“黑蠣蛇”低頻被動搜尋拖曳聲吶基陣。
艇電系統 667BDR型戰略核潛艇觀通導航設備也沒有大的變化,綜合導航系統是“托鮑爾”系列,最初為“托鮑爾-M-1(Tobol-M-1)”慣性制導系統,後改裝為“托鮑爾-M-2(Tobol-M-2)”型,比“托鮑爾-Б”更加改善了潛艇的隱蔽性,在這一系統中還有一個“熊蜂/黃蜂(Bumblebee)”水聲導航系統,能根據水聲應答信標測定艇位,另外還包括“鱈魚眼”輻射測量六分儀,衛星導航,慣導和“奧米伽”導航系統。MPK-50“梯形瀑布”雷達系統和MPK-57“港灣-П”搜尋雷達。
667BDR型戰略核潛艇三視圖
667BDR型的通信系統是”閃電-M”,由“活潑泉”衛星通信設備組成的“海嘯-БМ”衛星通信系統,“破雷衛”通信系統,配套裝有ELF/VLF通信漂浮天線和浮標,UHF和SHF天線。
667BDR型還裝備了“阿爾瑪茲-BDR(Almaz-BDR)”火控系統,該系統可以讓667BDR型在深水潛行的情況下發射魚雷。667BDR型在設計時重點考慮射擊控制系統性能的提高,裝備了“鑽石-БДР”或“MBY-103БДР”作戰情報指揮系統,16枚飛彈可以一次全部射出,而且兩發間間隔時間比以前縮短,是蘇俄第一個能夠連續發射所有飛彈的潛艇。667BDR型還裝備有“克萊姆尼”2敵我識別器,其他,如雷達系統、搜尋雷達、潛望鏡、電視系統和667BD型一樣。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艇長 艇寬 吃水 排水量 10600噸(水面)
13700/16000噸(水下)
航速 潛深 自持力 噪聲值 艇員編制 傳動 動力系統 2台B/VM-4C/S壓水反應堆,OK-700B蒸汽發生裝置,功率2×90MW
2台GТZА-635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 2×20000/30000馬力
2台自主式輪機發電機,2×3000千瓦
輔助動力,柴油發電機,2×460千瓦
鉛酸蓄電池,2×112塊
輔推電機2×260千瓦
艇電武裝 電子對抗 “克萊姆尼”2敵我識別器
"磚漿/磚堆"(Zaliv-P/Brick Pulp)無源威脅截獲告警系統
"公園燈"(Park Lamp)D/F雷達警戒偵察側向設備
"圓邊帽"/"克雷姆林"-2(Rim Hat/Kremlin-2)電子偵察系統
綜合系統 “托鮑爾-M-1”(Tobol-M-1)慣性制導系統(初期)
“托鮑爾-M-2(Tobol-M-2)”導航系統(改裝)
“熊蜂/黃蜂(Bumblebee)”水聲導航系統
“鱈魚眼”輻射測量六分儀
“奧米伽”導航系統
”閃電-M”通信系統
“海嘯-БМ”衛星通信系統
“破雷衛”通信系統
“阿爾瑪茲-BDR(Almaz-BDR)”火控系統
“鑽石-БДР”或“MBY-103БДР”作戰情報指揮系統
服役動態 1976年11月至1978年10月期間,K-441艇曾對Д-9Р飛彈系統進行試驗,共發射過22枚P-29P飛彈,其中4發2型,6發1型和12發3型,進行飛彈的飛行試驗。按照蘇聯海軍艦艇研製程式,這可能是該型艇的國家航行試驗或是一項專項試驗。試驗內容包括試驗飛彈,潛艇的發射及觀通設備的工作情況。因為有些武器的試驗涉及到其他兵種和部隊,例如航空兵、水面艦艇和各種觀察站等,實彈射擊的試驗還涉及靶常這種試驗通常是在造船廠交艇和海軍接艇後,由軍方組織進行。在一次發射中(一說大深度航行測試時),K-441艇的首端觸及岩石海底,非耐壓艇體首端和部分主壓載水艙受損,沒有人員傷亡,由於及時採取措施使潛艇成功地浮出水面,避免了艇毀人亡事故。
K-496鮑里索格列夫斯克號 1979年4月10日,K-449和K-455兩艇編隊經大西洋、印度洋到達太平洋並編入太平洋艦隊,在航渡中特別檢查了衛星導航系統的工作效率。
1982年和1985年,667BDR型都完成過北極地區的冰下航行,K-524艇曾在冰下深度達150米處航行了54天。
1988年12月,K-441艇又經過一次北極冰區下的航行,編入太平洋艦隊。
1994年,K-44艇於中修時進行過現代化改裝,裝備了“阿芙樂爾”聲吶系統。
1995年5月,K-44艇從巴倫支海發射了德國不萊梅大學研製的裝有科研模組的“波浪”運載火箭,飛行20分鐘,5000千米航程,落在堪察加。
1999年,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的兩艘667BDR型艇,分別從巴倫支海和鄂霍次克海,共發射3次P-29P飛彈,並命中在堪察加的庫拉和白海的庫拉卡寧角上的靶場目標,其中一艘艇是從西往東發射,另一艘是從東往西發射。
2001年7月20日(一說2005年6月22日),K-496艇從巴倫支海發射載有“宇宙-1”太陽帆人造衛星的“波浪”運載火箭,最終未能和運載火箭分離,而墜入大氣層。
2009年8月4日,K-496艇“鮑里索格列夫斯克”號在茲韋茲多奇卡船廠舉行告別儀式,即將開始拆解。
該級各艇 總體評價 德爾塔級作為蘇聯建造的德爾塔I至IV級常溫液體燃料彈道飛彈核潛艇中的總稱,如果將其算作一個級別,那它是蘇俄建造數量最多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共建有43艘,從所裝備的飛彈來看,D級所裝備的飛彈已達洲際飛彈的射程,單彈頭的威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