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式120毫米迫擊炮

55式120毫米迫擊炮

55式120毫米迫擊炮,是1955年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該炮是一種團屬火炮。用於發射榴彈、發煙彈、照明彈。

基本介紹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動態,

發展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底至1954年初,在中央軍委召開的全軍系統高級幹部會議上,總參謀部裝備計畫部部長萬毅提出了在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自行生產武器裝備的方案。根據這個方案,我國仿製了蘇聯PM-43式迫擊炮,研製成功後,命名為1955年式120毫米迫擊炮。

技術特點

55式120毫米迫擊炮由炮身、炮架、座板、瞄準裝置等幾大部件組成。
55式120毫米迫擊炮
該炮身管外表面設有上、下兩個環槽,炮箍可分別固定在這兩個環槽內。當射角在65°以下時使用上環槽;射角在65°以上時使用下環槽。
身管外表面下方還設有一個架腿支架環槽,用以固定架腿支架。架腿支架是該炮的特殊部件,用於在行軍狀態下固定架腿,其由支架箍、支架和緊定器組成。
支架箍固定在架腿支架環槽內,左右支架焊接在支架箍上;在行軍狀態時,採用緊定器將架腿緊定在支架上。
緊定器由螺桿、緊定卡板及翼形螺帽組成。
炮尾內部有螺紋與身管旋接,底部中央設有一個帶螺紋的撞針機室。
炮尾外部上方設有擊發機室,右側設有拉火機室,拉火機室與擊發機室呈垂直狀態。

性能數據

行軍狀態長:2300毫米
行軍狀態寬:1500毫米
行軍狀態高:1400毫米
戰鬥狀態全炮重:275千克
行軍狀態全炮重:500千克
最大射程:5520米
最小射程:460米
高低射界:45度-80度
方向射界:8~30度
牽引長:7.5米
榴彈全重:15.9公斤
彈藥基數:80發
殺傷面積:56×28平方米

服役動態

55式120mm迫擊炮裝備我軍後不久就爆發了對印自衛反擊戰。戰爭中,該炮發揮了巨大作用。
對越老山作戰時期的55式迫擊炮陣地對越老山作戰時期的55式迫擊炮陣地
1962年10月20日,我炮兵某團120mm迫擊炮營2、3連參加了克節朗地區的自衛反擊戰。克節朗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坪,山勢險峻,山谷中密布原始森林,早、晚易產生山地特有的大霧。克節朗河橫貫其間,落差大,流速高,不便於徒涉。
入侵克節朗地區的印度陸軍約三、四千人,其侵占的各要點均構築有野戰工事,配備有81mm迫擊炮等各種火炮16門,並在章多地區設有一處空投場。我迫擊炮2、3連部署在拉則、塔拉地區,配備12門55式120mm迫擊炮,主要任務是控制印軍章多空投場和支援我步兵執行突擊作戰。
10月16日晨,我炮兵團在一個步兵連的協助下,耗時30多個小時,克服重重困難,通過坡度在60°以上、連騾馬都無法通行的20公里山路,終於在17日黃昏將全部火炮和人員送入陣地。18日整整一天,在三個步兵營的協助下,共搬運炮彈1900餘發。
10月20日7時30分,我軍開始了炮火急襲。3連對章多的空投場進行了30分鐘的炮火急轟;2連首先對絨不丟地區急轟10分鐘,又對扯冬地區急轟5分鐘,然後在絨不丟和扯冬之間密集炮轟15分鐘,以消滅印軍火炮。我軍此次炮轟打得相當準,表現出非常高的水平。炮火急轟後又進行了無規則的監視炮擊,可謂地動山搖。戰事發展到9時左右,根據上級指示,對色兄朗溝地區已經潰不成軍、企圖逃跑的印軍進行阻攔炮轟。兩個連齊轟10分鐘,將逃跑的印軍截了回來,隨後這支印軍被我步兵消滅。10時左右印軍一架直升機在章多空投場降落,兩個連又各集中10發炮彈急促發射,直升機在追擊炮彈的打擊下頓時化作一團火球。
13時,侵占章多的500名印軍在我軍多路進攻下向嘎波山口潰散,我軍遂集中兩個迫擊
炮連的火力對其實施阻攔。發射的炮彈在印軍的前後形成兩道火牆,打得印軍“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我軍隨後改分散炮擊為集中炮擊,猛轟180餘發炮彈,殺傷了大量印軍士兵,將剩餘的敵人趕回章多。此時我步兵部隊趁機發動衝擊,消滅了大量仍在章多據守的廓爾喀步兵聯隊(廓爾喀僱傭兵的戰鬥力是舉世聞名的,士兵多來自尼泊爾)和印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