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高校教師職業發展讀本:學術界的生存智慧(第2版)》內容簡介:學術界有其正式和非正式的運行規則。正式的規則在教師手冊里有明文規定,而那些支配著整個領域發展的潛規則常常難以發現,卻在學術遊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作者約翰·達利、馬克·扎納、亨利·羅迪格三世作為學術界的領軍人物,用他們幽默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描繪了各自在學術界奮鬥一生的成功經驗。這些世界頂級學者現身說法,把在學術界生存所需智慧一一記錄下來,讓你豁然開朗,引領你在學術研究這場漫長而充滿活力的競賽中去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基本介紹
- 書名:21世紀高校教師職業發展讀本:學術界的生存智慧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16
- 作者:約翰·達利 (Darley J.)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3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1世紀高校教師職業發展讀本:學術界的生存智慧(第2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約翰·達利(Darley J.) (加拿大)馬克·扎納 (美國)亨利·羅迪格三世(Roediger Ⅲ H.) 譯者:盧素珍
約翰·達利(Darley J.),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曾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2001—2002)。
馬克·扎納(Zanna M.),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唐納德·荷伯獎和唐納德·坎布博爾獎獲得者,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亨利·羅迪格三世(Roediger Ⅲ H.),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獲詹姆斯·麥克唐納傑出大學教授獎和實證心理學家協會最高榮譽——華倫獎,曾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2003—2004)。
約翰·達利(Darley J.),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曾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2001—2002)。
馬克·扎納(Zanna M.),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唐納德·荷伯獎和唐納德·坎布博爾獎獲得者,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亨利·羅迪格三世(Roediger Ⅲ H.),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獲詹姆斯·麥克唐納傑出大學教授獎和實證心理學家協會最高榮譽——華倫獎,曾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2003—2004)。
圖書目錄
第一篇 開啟職業之路
第一章 博士畢業後何去何從?
博士後研究職位的誘人之處
就業的好處和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弊端
選擇中存在的其他限制因素
謀求一份博士後研究職位
充分利用博士後研究職位
結論
第二章 學術界的招聘過程
開始:確定並申請可能的工作
如何廣泛深入地申請職位
個人簡歷
向招聘大學遞交完整的應聘材料
動身參加面試前
(可能)影回響聘結果的發言
了解你可能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招聘單位還希望了解你的哪些情況?
面試
應聘失敗:遭到拒絕或者沒有回音
應聘成功:接受這份工作
結論
第三章 尋找學術界之外的就業機會
學術界之外有哪些就業機會?
學術類與非學術類工作有何不同?
為學術界之外的職業做準備
結論
第二篇 教學與導師職責
第四章 高效教學的訣竅
教師的角色
備課
上課第一天
樹立你的教學風格
師生關係
評估與促進教學
教學技術的套用
結論
第五章 妥善處理教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
“改良的學徒制”模式
指導研究生的困難所在
結論
第三篇 研究與寫作
第六章 建立自己的實驗室。開始課題研究
分析所處境況
你想要什麼樣的實驗室?
指導學生
選擇什麼樣的研究模式
整理成文
一般原則
結論
第七章 獲取科研經費:撥款機構的看法
找到資金提供者
推銷你的研究思路
準備極具說服力的申請報告
對申請報告的指導意見
同行評審
最後結果
為獲得第一筆經費做準備
結論
第八章 獲取科研經費:申請人的觀點
為何要申請科研經費?
誰為研究提供資金?資助方法如何?
經費獲取過程的總體概述
心態
科研計畫書
對科研計畫書的評價
結論
第九章 撰寫與發表論文
應該撰寫什麼樣的文章?
好論文的標準
論文寫給誰看
論文的格局
緒論
方法部分
結果部分
討論部分
標題和摘要
修改與潤色
發表論文
第十章 智慧財產權
制定法律階段
學術背景下的著作權
建議
結論
第四篇 學術界的環境
第十一章 學術界的權力、政治和生存法則
大學的分類
大學的結構
權力和金錢
院系內部的權力格局
結論
第十二章 成功處理與系領導的關係
一些基本假設
跟領導走,但首先要搞清相關背景
為人所知與眾所周知
自我防禦的藝術
情況不利時該如何應對
結論
第五篇 將事業進行到底
第十三章 學術馬拉松
起跑階段
加速階段
衝刺階段
結束語
第十四章 做好長遠打算
為未來打算
職業生涯規劃:早期
職業生涯規劃:中期
職業生涯後期指導
退休
結束語
英漢譯名對照表
第一章 博士畢業後何去何從?
博士後研究職位的誘人之處
就業的好處和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弊端
選擇中存在的其他限制因素
謀求一份博士後研究職位
充分利用博士後研究職位
結論
第二章 學術界的招聘過程
開始:確定並申請可能的工作
如何廣泛深入地申請職位
個人簡歷
向招聘大學遞交完整的應聘材料
動身參加面試前
(可能)影回響聘結果的發言
了解你可能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招聘單位還希望了解你的哪些情況?
面試
應聘失敗:遭到拒絕或者沒有回音
應聘成功:接受這份工作
結論
第三章 尋找學術界之外的就業機會
學術界之外有哪些就業機會?
學術類與非學術類工作有何不同?
為學術界之外的職業做準備
結論
第二篇 教學與導師職責
第四章 高效教學的訣竅
教師的角色
備課
上課第一天
樹立你的教學風格
師生關係
評估與促進教學
教學技術的套用
結論
第五章 妥善處理教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
“改良的學徒制”模式
指導研究生的困難所在
結論
第三篇 研究與寫作
第六章 建立自己的實驗室。開始課題研究
分析所處境況
你想要什麼樣的實驗室?
指導學生
選擇什麼樣的研究模式
整理成文
一般原則
結論
第七章 獲取科研經費:撥款機構的看法
找到資金提供者
推銷你的研究思路
準備極具說服力的申請報告
對申請報告的指導意見
同行評審
最後結果
為獲得第一筆經費做準備
結論
第八章 獲取科研經費:申請人的觀點
為何要申請科研經費?
誰為研究提供資金?資助方法如何?
經費獲取過程的總體概述
心態
科研計畫書
對科研計畫書的評價
結論
第九章 撰寫與發表論文
應該撰寫什麼樣的文章?
好論文的標準
論文寫給誰看
論文的格局
緒論
方法部分
結果部分
討論部分
標題和摘要
修改與潤色
發表論文
第十章 智慧財產權
制定法律階段
學術背景下的著作權
建議
結論
第四篇 學術界的環境
第十一章 學術界的權力、政治和生存法則
大學的分類
大學的結構
權力和金錢
院系內部的權力格局
結論
第十二章 成功處理與系領導的關係
一些基本假設
跟領導走,但首先要搞清相關背景
為人所知與眾所周知
自我防禦的藝術
情況不利時該如何應對
結論
第五篇 將事業進行到底
第十三章 學術馬拉松
起跑階段
加速階段
衝刺階段
結束語
第十四章 做好長遠打算
為未來打算
職業生涯規劃:早期
職業生涯規劃:中期
職業生涯後期指導
退休
結束語
英漢譯名對照表
文摘
著作權頁:
修改難有幾個原因。第一,剪輯自己的文章有困難。你會注意不到那些模稜兩可的話和解釋上的缺口,因為你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明白自己省略的部分。克服這個困難的一個辦法是把手稿暫放一邊,等它變得稍微陌生時再來看它。有時念出聲會有幫助。但沒有任何方法替代得了練習裝扮成一個非專業讀者的角色,學著扮演祖母的角色。你可以一邊看一邊問自己:“這個概念的意思告訴過我嗎?”“這一步的邏輯性論證過了嗎?”“我能知道這時候的獨立變數是什麼嗎?”這恰恰是教授心理學入門的好講師應具備的技能,即在講課的每一個關鍵處預測讀者理解水平的能力。
但因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你也許應該把一份著力潤色過的手稿拿給一位朋友或同事看,徵求其批評意見。(如果你能得到兩位同事分別寫的評論文章,你就已經模擬試驗了一家刊物的評審過程。)最好的讀者是那些自身已在心理學刊物上發表過文章但對你的論文主題卻不熟悉的人。(學過心理學入門的學生很可能因為害怕而不敢反饋有用的批評性意見;祖母則會因為太仁慈而提不出批評意見。)
如果你同事發現某處意思不清,不要和他們爭辯。他們是對的:從定義角度看,此處意思表達不明確。他們關於如何更正那些含糊之處的建議也許是錯的,甚至是愚蠢的,但是作為含糊之處的發現者,讀者永遠都沒錯。同時要克制口頭上為他們澄清疑惑的衝動。你的同事並不想得罪你或顯得愚笨,所以他們將只會咕噥著“噢,對,當然,當然”並為自己看得不夠仔細而向你道歉。於是,你將得到安撫,而你的下一撥讀者——期刊評審員——又將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不會道歉;他們將斷然退回你的稿件。
改寫難的第二個原因是:它帶有很大程度的強迫性,這種強迫性要求對細節高度重視。第一次就寫出完美句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好的作者在一稿接一稿地潤色文章的過程中,幾乎對每一個句子都要修改。但即使是好作者在處理第一稿的方法上也各不相同。有些人一邊寫一邊花費很長時間仔細斟酌每一個用詞,認真改寫每一個句子和段落。其他人則先很快打出一篇草稿,然後再回過頭進行全面修改。雖說我個人偏好前一種方法,但我認為那樣做浪費時間。
修改難有幾個原因。第一,剪輯自己的文章有困難。你會注意不到那些模稜兩可的話和解釋上的缺口,因為你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明白自己省略的部分。克服這個困難的一個辦法是把手稿暫放一邊,等它變得稍微陌生時再來看它。有時念出聲會有幫助。但沒有任何方法替代得了練習裝扮成一個非專業讀者的角色,學著扮演祖母的角色。你可以一邊看一邊問自己:“這個概念的意思告訴過我嗎?”“這一步的邏輯性論證過了嗎?”“我能知道這時候的獨立變數是什麼嗎?”這恰恰是教授心理學入門的好講師應具備的技能,即在講課的每一個關鍵處預測讀者理解水平的能力。
但因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你也許應該把一份著力潤色過的手稿拿給一位朋友或同事看,徵求其批評意見。(如果你能得到兩位同事分別寫的評論文章,你就已經模擬試驗了一家刊物的評審過程。)最好的讀者是那些自身已在心理學刊物上發表過文章但對你的論文主題卻不熟悉的人。(學過心理學入門的學生很可能因為害怕而不敢反饋有用的批評性意見;祖母則會因為太仁慈而提不出批評意見。)
如果你同事發現某處意思不清,不要和他們爭辯。他們是對的:從定義角度看,此處意思表達不明確。他們關於如何更正那些含糊之處的建議也許是錯的,甚至是愚蠢的,但是作為含糊之處的發現者,讀者永遠都沒錯。同時要克制口頭上為他們澄清疑惑的衝動。你的同事並不想得罪你或顯得愚笨,所以他們將只會咕噥著“噢,對,當然,當然”並為自己看得不夠仔細而向你道歉。於是,你將得到安撫,而你的下一撥讀者——期刊評審員——又將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不會道歉;他們將斷然退回你的稿件。
改寫難的第二個原因是:它帶有很大程度的強迫性,這種強迫性要求對細節高度重視。第一次就寫出完美句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好的作者在一稿接一稿地潤色文章的過程中,幾乎對每一個句子都要修改。但即使是好作者在處理第一稿的方法上也各不相同。有些人一邊寫一邊花費很長時間仔細斟酌每一個用詞,認真改寫每一個句子和段落。其他人則先很快打出一篇草稿,然後再回過頭進行全面修改。雖說我個人偏好前一種方法,但我認為那樣做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