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作者:黃應貴 等
出版社:群學出版社
副標題:台灣的家何去何從?
出版年:2014-9
頁數:496
定價:NT$480
裝幀:平裝
ISBN:9789866525841
內容簡介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台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2013年10月3日,「伴侶盟」提出統稱為「多元成家」的「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伴侶制度草案」、「家屬制度草案」,送至
立法院討論,立即引起大眾關切,導致多場直接、間接(網路)的論辯而形成所謂「多元成家」爭議,「護家盟」更於 11 月 30 日,提出「為下一代幸福贊出來」的口號,號召 30 萬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使得唯一進入一讀的婚姻平權法案因反對聲浪過大而停頓下來。
上述爭議及主流學界的態度,都忽略了「現代核心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而非普遍存在的真理。多元成家法案被核心家庭的觀念與價值所阻撓及挑戰,顯示出台灣主流社會對於這世紀以來新自由主義化的新時代缺乏應有的了解,仍以上個世紀現代化時期的家庭觀念來面對及處里新時代的新問題,致使主流社會的思潮與社會實況脫節。
當前台灣的家戶數中已有15%非傳統家庭出現,預示著台灣21世紀家的新趨勢。有關家的爭辯與討論,都必須放回歷史條件及社會文化脈絡中,才可能給予家的型態及性質妥當的位置,從而得以有效面對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本書將由實際的個案研究,透過家的雙重性、家的想像、家之形成與維持的情感和心理機制,以及家的性質與意義等,來直接面對問題,尋找台灣的家未來可能的出路。
作者簡介
黃應貴(主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等書。
目錄
導論/黃應貴
第 1 章福利造家?:國家對家庭照顧實踐的規訓/王增勇
第 2 章在一群沒有家的人身上探問什麼是「家」/黃嬡齡
第 3 章失序的「家」:法國亂倫性侵倖存者的家庭經驗/彭仁郁
第 4 章跨性別者的成家之道/林文玲
第 5 章 「比兄弟姊妹咯卡親」:移民、都市神壇與新類型的家/林瑋嬪
第 6 章「人的感情像流動的水」:太魯閣人的家與情感/王梅霞
第 7 章父/母缺席時的家庭圖像:以泰雅部落為例/潘恩伶
第 8 章什麼是「家」:卑南人的例子/陳文德
第 9 章情感、存有與寓居於「家」:當代魯凱人的家之樣態/鄭瑋寧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