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前十年的中國經濟政策

21世紀前十年的中國經濟政策

徐璐玲,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後,史丹福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在財政部辦公廳從事政策研究工作十餘年,多年參與起草國家預算報告和重大財政政策課題研究。著有《文明演化與政策秩序》、《縣域發展與中國現代化》等。

基本介紹

  • 書名:《21世紀前十年的中國經濟政策》
  • 作者:徐璐玲
  • ISBN:9787010097145
  • 類別:經濟
  • 頁數:210頁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3-1
  • 裝幀:平裝
  • 字數:200000字
圖書信息,目錄,導讀,前言,自序,

圖書信息

作 者:徐璐玲 著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3-1
21世紀前十年的中國經濟政策
版 次:1
頁 數:210
字 數:200000
印刷時間:2011-3-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010097145
包 裝:平裝

目錄

第一章 中性的巨觀經濟政策:國民經濟的主要矛盾以及雙穩健財政貨幣政策
一、雙穩健巨觀經濟政策
二、雙穩健政策執行情況回顧
三、未來經濟形勢展望
四、進一步完善雙穩健財政貨幣政策的建議
第二章 內需主導型財政政策:巨觀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政策框架
一、擴大內需是決定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二、內需主導型經濟成長首推內需主導型的財政政策框架
三、以財稅政策促進投資結構最佳化
四、推動消費總量上升和結構升級
五、加大財政拉動農村內需市場的力度
六、建立和完善財政調節內需的制度基礎
“變通”抑或“陷阱”:國內需求的財政政策權變
徐霜北:緩釋內需須謹防四缺口模型
第三章 啟動農村消費: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中的增長極
一、農村消費的總體狀況
二、農村消費為何難以啟動
三、啟動農村消費的政策建議
第四章 外匯儲備、貿易順差及其波動性:新經濟結構下的財政職能變革
一、國內經濟發展現狀與?政職能
二、匯率制度與財政職能
三、嵌人外匯資金的公共財政職能模式
附屬檔案典型的外匯儲備管理模式
第五章 2008年以來的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和複雜的國際環境
一、2008年的積極財政政策
專欄:巨觀調控的歷史回顧
二、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的國際比較
三、經濟形勢展望
四、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的走向
五、?險控制
第六章 人民幣匯率升值:問題的實質及其策略集合
一、美元本位下的人民幣匯率
二、四種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利弊分析
三、下一步策略

導讀

由美國史丹福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後徐璐玲同志撰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台作序的《21世紀前十年的中國經濟政策》一書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作者徐璐玲同志,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關注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跟蹤研究了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的財政經濟政策,並參與了其中一些重大改革、財經政策的前期研究工作。該書是作者多年財經理論與政策研究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通讀全書,有幾點比較深刻的印象。
第一,該書對於財政政策調控的研究比較系統,針對性和實效性很強。第一、二、三、五章,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分別就雙穩健巨觀經濟政策、內需主導型財政政策、拉動農村消費市場和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分別展開了論述。既緊跟經濟形勢變化,進行了反周期調節的研究,為實施“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政策制定的建議與參考;又抓住我國經濟成長的關鍵環節和領域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破解經濟結構調整最佳化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難題。作者率先提出要擴大和拉動農村消費市場、啟動國內需求,符合當時的國內實際情況和中央的重大決策,體現了這一研究的前瞻性,從而反映了作者經濟學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
第二,該書對於貨幣政策和金融領域的幾個關鍵問題的分析,具有“綱舉目張”的效果,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第四章中就“外匯儲備、貿易順差”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結合我國國內經濟發展、財政職能變化和匯率制度的改革情況,認真探索了在公共財政體系下外匯儲備管理改革的方向與具體政策思路,這對於下一步調整提供了比較清晰的借鑑框架。第六章當中就“人民幣匯率升值”等相關問題開展了討論,分析了美元本位下的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傳導機制和客觀規律,比較了四種人民幣匯率政策和管理模框架的利弊,就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管理機制提出了政策建議,這些分析和建議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其理論與實踐價值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第三,當前經濟形勢及新一輪財政政策的走向分析,既具有前瞻性和時效性,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該書中作者首次對2008年以來的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內容和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比較借鑑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採取的各自不同的財政政策措施及實施效果,對今後一段時期國際經濟貿易形勢做出了展望,分析了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發展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主要困難與挑戰。著重就下一步的財政政策調整、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財政風險防範與控制等關鍵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這些理論分析與政策建議,對我國經濟巨觀調控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鑑意義。
21世紀的前二十年,我國面臨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從國際環境看,冷戰結束以來,世界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國際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都處在大變動、大重組之中。一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世界範圍的科技進步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性經濟結構調整,有利於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有利於我們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二是世界範圍內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為我們發揮後發優勢,在技術跨越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三是世界經濟長周期新高漲與期而至,這將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有利的時機。四是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時代的潮流。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國際形勢短期內不會出現大的變化,客觀上繼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有利的國際和平環境。
從國內環境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有利因素:一是政治局面穩定和諧,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二是經濟基礎條件更加堅實。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國經濟成長的供給“瓶頸”已基本消除,告別了“短缺”時代,經濟實力已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奠定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基礎。三是良好的體制條件已初步建立。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經濟發展有了更穩定的體制保障;與此相適應,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改革也在不斷穩步推進。四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添了許多外在的推動力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國際貿易環境進一步改善,在國際經濟秩序建設當中的發言權、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增加。五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日益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的唯一選擇,更加堅定了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的信念。
國家興亡,人人有責。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已經過去,在全球對“北京共識”不斷喝彩的時候,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總結過去十年我國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經驗教訓,分析各項改革、政策措施的利弊得失,對於進一步做好巨觀調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該書從巨觀經濟政策方面破題,對過去的調控實踐作了回顧與總結,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時期,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對於未來的財政巨觀調控、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政策設計,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這些探索需要巨大的理論勇氣,也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和高度責任感。
該書作者徐璐玲同志是我的好友,他視野寬廣、勤奮踏實。著有《文明演化與政策秩序》、《縣域發展與中國現代化》等著作。他在財政部從事政策研究工作十年之久,連續多年組織參與領導講話、國家預算報告、重大財政政策課題的起草工作。藉此機會,也期待璐玲兄湧現出更多的精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李彥彬)

前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張玉台
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21世紀前十年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作者徐璐玲同志,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關注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跟蹤研究了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的財政經濟政策,並參與了其中一些重大改革、財經政策的前期研究工作,在完成組織上交給的任務同時,個人也積累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書是多年財經理論與政策研究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通讀全書,我有幾點比較深刻的印象。

第一,本書對於財政政策調控的研究比較系統,針對性和實效性很強。第一、二、三、五章,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分別就雙穩健巨觀經濟政策、內需主導型財政政策、拉動農村消費市場和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分別展開了論述。既緊跟經濟形勢變化,進行了反周期調節的研究,為實施“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政策制定的建議與參考;又抓住我國經濟成長的關鍵環節和領域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破解經濟結構調整最佳化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難題。在當時有關各方對於改善我國經濟結構認識不統一、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作者率先提出要擴大和拉動農村消費市場、啟動國內需求,符合當時的國內實際和中央的重大決策,體現了這一研究的前瞻性,從反映了作者經濟學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

第二,本書對於貨幣政策和金融領域的幾個關鍵問題的分析,具有“納舉目張”的效果,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第四章中就“外匯儲備、貿易順差”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結合我國國內經濟發展、財政職能變化和匯率制度的改革情況,認真探索了在公共財政體系下外匯儲備管理改革的方向與具體政策思路,這對於下一步調整提供了比較清晰的借鑑框架。第六章當中就“人民幣匯率升值”等相關問題開展了討論,分析了美元本位下的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傳導機制和客觀規律,比較了四種人民幣匯率政策和管理模框架的利弊,就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管理機制提出了政策建議,這些分析和建議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其理論與實踐價值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第三,當前經濟形勢及新一輪財政政策的走向分析,既具有前瞻性和時效性,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本書中作者首次對2008年以來的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內容和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比較借鑑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採取的各自不同的財政政策措施及實施效果,對今後一段時期國際經濟貿易形勢作出了展望,分析了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發展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主要困難與挑戰。著重就下步的財政政策調整、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財政風險防範與控制等關鍵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這些理論分析與政策建議,對於當前搞好我國經濟巨觀調控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鑑意義。

國家興亡,人人有責。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已經過去,在全球對“北京共識”不斷喝彩的時候,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總結過去十年我國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經驗教訓,分析各項改革、政策措施的利弊得失,對於進一步做好巨觀調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本書從巨觀經濟政策方面破題,對過去的調控實踐作了回顧與總結,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時期,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對於未來的財政巨觀調控、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政策設計,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這些探索需要巨大的理論勇氣,也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和高度責任感。

長江後浪推前浪。本書作者徐璐玲同志是史丹福大學的高級訪問學者,是一位視野寬廣、勤奮踏實的年輕人。他在財政部從事政策研究工作十年之久,連續多年組織參與領導講話、國家預算報告、重大財政政策課題的起草工作。他的新作《21世紀前十年的中國經濟政策》即將由人民出版社付梓之際,非常高興為之作序。藉此機會,也期待更多的年輕學者湧現出更多的精品,對於未來中國發展問題進行深入探索,找準發展的歷史方位和國際定位,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政策建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是為序。

自序

21世紀的前二十年,我國面臨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從國際環境看,冷戰結束以來,世界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國際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都處在大變動、大重組之中。一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世界範圍的科技進步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性經濟結構調整,有利於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有利於我們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二是世界範圍內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為我們發揮後發優勢,在技術跨越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三是世界經濟長周期新高漲與期而至。每一個世界經濟發展周期都是由一次新技術革命的演變所決定的。依照當前新技術革命蓬勃展開的情況,21世紀前1/4的時間裡,將會出現一個世界經濟長周期的新高漲。這將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有利的時機。四是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時代的潮流。儘管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國際力量對比出現嚴重失衡,非傳統領域的不安定因素在增多,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但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的國際形勢短期內不會出現大的變化,這就完全有可能在客觀上繼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有利的國際和平環境。

從國內環境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有利因素:一是政治局面穩定和諧。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已有了相當的積累,這對在新世紀繼續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二是經濟基礎條件更加堅實。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國經濟成長的供給“瓶頸”已基本消除,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告別了“短缺”時代,買方市場初步形成,我國的經濟實力已居世界第二位,廣大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雖然我們仍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根本改變中國在全球競爭大格局中的相對弱勢地位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畢竟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奠定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基礎。三是良好的體制條件已初步建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這一體制的不斷完善、定型,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有了更穩定的體制保障;與此相適應,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改革也在不斷穩步推進,這將為進入小康社會後社會主義體制改革進入全局性攻堅和系統性體制創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四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添了許多外在的推動力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國際貿易環境進一步改善,在國際經濟秩序建設當中的發言權、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增加,這一方面使得我國經濟社會擁有更為穩定的貿易環境;另一方面,作為對全球經濟社會事務具有重要影響的發展中大國,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未來我國將在更大範圍和更大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更多地利用外國資源,這使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事務的民主化管理,將面臨更多的外部強制推動力量,促使我國加快和深化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管理經濟的方式,為生產力的發展克服體制性障礙。五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日益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使人民民眾從世界社會主義低潮中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的唯一選擇,更加堅定了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的信念,堅定了繼續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決心和信心。這就使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有了精神支柱,能夠使億萬人民新的創造活力進一步發揮出來,更加自覺地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