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碳市場年報

《2023年中國碳市場年報》是第一財經研究院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3年中國碳市場年報
  • 發布單位:第一財經研究院
摘要,報告全文,

摘要

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交易在2023年量價齊升,市場活躍度較2022年大幅提高。價格方面,碳價屢屢創下新高,碳價發現機制的作用逐步顯現。成交量方面,2023年CEA成交量較2022年增長了3倍,交易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政策方面,一系列檔案的出台逐漸完善了碳排放交易體系,並且規範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活動。
2023年,地方碳市場碳價保持平穩,活躍度有待提升。價格方面,北京試點成交均價最高,福建試點成交均價最低。成交量方面,福建、湖北、廣東碳市場成交量位於前三,上海碳市場成交量最低。政策方面,地方碳市場積極促進碳市場與綠色電力交易市場的銜接,革新了手續費等交易制度,並探索擴大市場交易主體、範圍及產品品種等創新實踐。
我們選取了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石油”)和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鋼股份”)兩家企業,作為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案例。中國石油是首批參與全國碳市場的企業,旗下有8家分公司參與了全國碳市場並完成履約。寶鋼股份是試點碳市場的長期參與者,三個生產基地都參與了當地的試點碳市場並完成履約。它們在企業綠色轉型、節能降碳以及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方面的做法值得參考和借鑑。
針對全國碳市場和地方碳市場目前仍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在報告最後提出了建議。其中包括重點控排企業如何為全國碳市場的擴容做好準備,碳市場信息披露體系如何完善,以及如何增強碳市場的活躍度和流動性。我們期望這些建議能為中國碳市場的穩健、有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推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碳市場。

報告全文

一、市場運行情況回顧
1. 全國碳市場:量價齊升,碳價發現機制的作用逐步顯現
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期已於2023年12月31日落下帷幕。2023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交易呈現持續活躍的態勢,期間交易價格屢屢創下新高。
從具體的交易數據來看,2023年CEA年度成交量2.12億噸,年度成交額144.44億元,日均成交量87.58萬噸。其中,掛牌協定交易成交量3499.66萬噸,成交額25.69億元;大宗協定交易成交量1.77億噸,成交額118.75億元。2023年CEA成交均價68.15元/噸,較2022年上漲23.24%。2023年最後一個交易日(2023年12月29日)收盤價79.42元/噸,較202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2022年12月30日)上漲了44.40%。截至2023年12月31日,CEA累計成交量4.42億噸,累計成交額249.19億元。
2023年中國碳市場年報
整體來看,2023年CEA交易量價齊升,市場活躍度較2022年大幅提高。價格方面,全國碳市場全年運行平穩,碳價未出現劇烈波動,碳價發現機制的作用逐步顯現。上半年,CEA價格基本穩定在50-60元/噸的區間內;下半年,市場交易勢頭強勁,CEA價格連續4個月創下新高(7月最高價65.00元/噸、8月最高價75.00元/噸、9月最高價77.00元/噸、10月最高價82.79元/噸)。成交量方面,2023年CEA成交量較2022年增長了3倍。2023年,掛牌協定交易成交量占總成交量的16.51%,較2022年提高了約4個百分點。市場交易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第四季度成交量占全年總成交量的比重超過71%。2023年10月和11月為交易尖峰時段,由於95%的重點控排企業需要在2023年11月15日前完成履約,致使交易較為集中。2023年12月為履約末期,多數企業在此前已達到合規要求,因此交易量出現回落。
2023年中國碳市場年報
2. 地方碳市場:市場運行較為平穩,活躍度有待提升
2023年,地方碳市場運行較為平穩,活躍度有待提升。從價格水平來看,北京碳市場成交均價總體高於其它地方碳市場,最高成交均價達到149.64元/噸(2023年6月28日)。廣東碳價上半年小幅上升,下半年持續走低,第四季度碳價大致集中在62.00~72.00元/噸。上海、深圳碳市場成交均價穩中有升,年末與廣東碳價趨同。湖北碳價緩步下跌, 2023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成交均價為43.41元/噸。重慶碳價在第四季度顯著上漲,從30.00元/噸漲至47.60元/噸。天津、福建碳市場碳價相近,天津碳價略高於福建碳價,年末徘徊在30.00元/噸上下。
2023年中國碳市場年報
2023年福建試點成交均價最低,總成交量在八個試點中最高,約為2619.89萬噸。廣東試點成交金額最高,約為7.28億元,成交量低於福建、湖北試點。重慶和天津碳市場全年交易並不活躍,但單日交易量相對較大(重慶線下交易量較大,天津競價交易量較大),其中,天津碳市場2023年單日交易量最高接近75萬噸。上海碳市場2023年成交量及成交金額均低於其它地方碳市場。
2023年中國碳市場年報
二、碳市場建設進程
1. 全國碳市場:完善碳排放交易體系,規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活動
2023年,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相關活動推動了全國碳市場的發展。
(1)碳排放交易體系逐步完善
2023年2月7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2023—2025年發電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組織開展月度信息化存證,進一步提高了數據信息的披露要求。其中明確對於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自2023年起需組織開展月度信息化存證上報制度,在每月結束後的40個自然日內,通過管理平台上傳燃料的消耗量、低位發熱量等數據及相關支撐材料。通過對發電企業排放報告的精細化管理,不僅提高了企業數據報送的透明度,也改善了數據質量管理體系。
2023年3月15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為了減輕受疫情、能源保供等影響的部分發電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新的分配方案延續了上一個履約周期中對燃氣機組和配額缺口較大企業實施的履約豁免機制,並新增靈活履約機制及個性化紓困機制。同時還在配額管理的年度劃分、平衡值、基準值、修正係數等方面作出了最佳化。
2023年4月21日,國家標準委等十一部門印發《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指南提出重點制修訂碳排放核算核查、低碳管理和評估、碳信息披露等標準,同時制修訂碳排放配額分配、調整、清繳、抵銷等標準規範,對於全國碳市場今後的規範運行有指導性意義。
2023年9月25日,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統計局在北京簽署關於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合作框架協定。目前,我國在碳排放核算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統計口徑不一、排放因子數據滯後等。隨著各行各業對碳核算需求的提升,企業核算碳排放缺少相關依據。推進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能夠在夯實企業碳核算能力的同時提高數據透明度,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支撐。
2023年10月18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的通知》。通知為未來全國碳市場擴容奠定基礎,且統一規範了企業層級淨購入電量和設施層級消耗電量對應的排放量核算要求。隨著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更多行業被納入碳市場,市場規模及活躍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2)納入非履約主體模擬碳交易
2023年7月16日,首屆全國碳市場模擬交易大賽正式啟動。大賽的正式模擬交易時間為2023年8月14日-9月15日。除了來自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和民航等行業的控排企業外,大賽還納入了非履約主體,各參賽企業根據自身角色配置和交易計畫開展交易。
首屆全國碳市場模擬交易大賽面向企業和機構,採用仿真模擬交易形式,由參賽主體扮演模擬碳市場的控排企業、非履約主體等不同市場角色。大賽的舉辦進一步擴大了全國碳市場的影響力,為完善全國碳市場交易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由於無行業限制,高碳行業企業都能夠模擬參與配額分配、交易、履約等全部流程,為今後全國碳市場納入不同行業打下基礎。
(3)規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活動
2023年10月19日,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一方面能夠有效降低控排企業的履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為林業碳匯以及可再生能源賽道等帶來進一步的發展機遇,並激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減排。
2023年10月24日,生態環境部印發《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造林碳匯(CCER-14-001-V01)》等四項方法學,包括造林碳匯、併網光熱發電、併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四項方法學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提供了配套技術檔案支撐,進一步提高了國內對於林業碳匯的開發體量,也為碳匯項目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量化核證提供了標準。
2. 地方碳市場:革新交易制度,探索創新實踐
2023年,地方碳市場在制度方面不斷革新,不僅積極促進碳市場與綠色電力交易市場的銜接,還革新了手續費等交易制度。同時,地方碳市場積極探索擴大市場交易主體、範圍和產品品種,以及碳普惠自願減排機制對接碳市場等創新實踐。
(1)積極促進碳市場與綠電市場的銜接
2023年3月28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關於做好天津市2022年度碳排放報告核查與履約等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各重點排放單位在核算淨購入使用電量時,可申請扣除購入電網中綠色電力電量。”
2023年4月21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關於做好2023年本市碳排放單位管理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重點碳排放單位通過市場化手段購買使用的綠電碳排放量核算為零。”
2023年6月8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關於調整本市碳交易企業外購電力中綠色電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通知》,將外購綠電排放因子調整為0噸二氧化碳/兆瓦時。
天津、北京、上海分別發布相關規定支持綠色電力消費,具體表述方面,三地略有差別。天津的要求範圍是購入電網中綠色電力電量,北京則要求通過市場化手段購買使用的綠電,上海的適用範圍是通過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綠色電力交易平台以省間交易方式購買並實際執行、結算的電量。相同之處在於,三地發布的相關規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購買綠電的積極性,同時也有效銜接和協調了碳市場與綠電交易市場。
(2)革新手續費等交易制度
2023年4月12日,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核定碳排放權交易和用能權交易服務收費的函》,對採用協定轉讓、單向競價和定價轉讓等方式交易的手續費由成交額的4%下調至1.5%。這一規定大大降低了福建碳市場控排企業交易成本,促進了碳市場的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
2023年5月5日,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發布會員手續費減免政策,若投資機構在會員資格有效期內,並以協商議價方式參與湖北碳市場交易的,給予減免50%手續費。
福建碳市場手續費的下調和湖北碳市場手續費的減免大大降低了控排企業交易成本,提高了碳市場的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同時,對於提升市場吸引力、推動市場健康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擴大市場交易主體、範圍及產品品種
2023年6月13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關於調整重慶碳市場納入標準的公告》,自2021年度起將重慶市碳市場的納入標準由年排放2萬噸及以上二氧化碳當量的工業企業調整為年排放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企業。在最佳化調整納入標準後,擬納入重慶碳市場的控排企業由原來的152家增至308家。
2023年8月23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廣東省碳交易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有效擴大碳市場覆蓋範圍,組織開展紡織、陶瓷、數據中心、交通、建築等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並將其逐步納入廣東碳市場。
2023年11月1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上海碳市場回購交易業務規則》。該規則規定,交易標的為上海碳排放配額、減排量以及其它現貨品種。在已有借碳、碳質押、碳遠期等碳金融工具的基礎上,上海碳市場推出回購交易業務,進一步增加了碳交易品種,活躍了交易市場,豐富了碳金融體系,同時為交易雙方提供了更多融資或獲利方式。
(4)探索碳普惠機制對接碳市場
2023年1月31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印發《廣州市碳普惠自願減排實施辦法》,提出探索與國內省市、港澳地區開展碳普惠合作,積極與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機制等相關機制對接。
2023年9月27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上海市碳普惠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明確根據相關方法學簽發的減排量可以用於上海碳市場配額履約抵銷。
2023年11月29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發布《深圳市碳交易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深圳碳普惠體系建設,包括推動深圳市碳普惠核證減排量按規則用於重點排放單位碳市場履約,推動碳普惠體系與碳市場實現互聯互通等。
三、企業參與碳交易案例
1.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石油”)是全國乃至全球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其長期關注和開展碳交易業務,是全國碳市場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石油關注碳市場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早在2008年,中國石油就與天津產權交易中心、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共同出資設立了天津排放權交易所。2016年,中國石油和英國石油等10個油氣行業氣候倡議組織(OGCI)成員公司共同簽署《OGCI共同宣言》,旨在控制和減少油氣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2020年,中國石油將綠色低碳納入公司發展戰略,明確了清潔替代、戰略接替和綠色轉型的戰略部署。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啟動。中國石油獲得“全國碳市場首日交易集團證書”,成為參與全國碳交易的首批企業。在第一個履約期內,中國石油累計採購600餘萬噸碳排放配額,是率先完成履約任務的國有大型企業之一。
在2019-2020年全國碳市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的名單中,共有8家公司隸屬於中國石油,分布在遼寧、吉林和新疆。其中,獨山子石化分公司、烏魯木齊石化分公司和錦州石化分公司都參與了全國碳市場首日的交易,這三家公司也是中國石油子公司中積極減排的典範。
獨山子石化分公司在第一個履約周期內建立了中國石油最大的碳配額儲備。2021年,獨山子石化先後實施119項節能降耗措施,打造“綠色無味工廠”,成為首批入選“中國石油綠色企業”的8家單位之一。公司完善能標管控體系,並深入研發節能降耗技術,自主研發的能源管控平台為企業碳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撐。
烏魯木齊石化分公司自2019年起就邀請專家開展碳排放核算及交易知識培訓,並制訂相關管理標準和工作方案,還將碳排放數據納入績效指標。
錦州石化分公司同樣重視節能減排工作,自2020年起推行節能降耗項目,淘汰高耗能設備。通過新技術推廣套用、技術改造及管理創新等多項舉措,節約了大量資金。
2023年,中國石油加快了低碳轉型的步伐,布局綠色產業。
2023年3月17日,中國石油吉林油田美字風電場成功併網發電,這是中國石油首個風電項目,年發電量達2.6億千瓦時。
2023年5月15日,中國石油首個二氧化碳捕集項目建成,該項目也是大慶市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技術套用重點項目,每年可回收40萬噸高濃度二氧化碳。截至2023年11月30日,該項目已累計向大慶油田輸送二氧化碳1.82萬噸,為大慶油田的生產提供助力。
2023年8月4日,中國石油吉林油田新立採油廠Ⅲ區塊光熱系統正式併網運行,成為亞洲最大陸上採油平台集群零碳示範區。中國第一桶“零碳”原油在此誕生。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石油有自己的管理體系。據《中國石油2022年度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顯示,公司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將能耗、溫室氣體排放等指標納入總部部門和分公司年度業績考核,並設立了溫室氣體核查核算中心。2022 年,公司國內單位油氣產量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比下降了4%。
除此之外,中國石油還制定了《碳交易管理辦法》《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考核管理辦法》等內部檔案,開發建設碳資產管控平台,規範碳市場交易企業履約管控,推動碳資產規範化管理,並鼓勵開發碳資產項目和國家自願減排項目。
2. 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鋼股份”)是上海市的一家重點控排企業,也是上海碳市場的長期參與者。自2013年上海碳市場啟動至今,寶鋼股份已連續10年完成碳排放配額的履約清繳。
寶鋼股份主要有四個鋼鐵製造基地,包括寶山基地、青山基地(武漢鋼鐵有限公司)、東山基地(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和梅山基地(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前三個基地分別參與了當地的試點碳市場,即上海、湖北和廣東碳市場。通過協定轉讓、掛牌交易、購買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和拍賣等方式,三大鋼鐵生產基地都能夠完成履約。
寶山基地是寶鋼股份在上海寶山區域的生產製造基地。寶山基地廠房安裝了屋頂光伏,是全球最大的廠房屋頂光伏項目群,裝機容量超過120兆瓦。在綠電與綠證交易方面,寶山基地完成綠證交易1 萬張,相當於1000萬度的綠色電力。
東山基地位於廣東湛江,在2021年裝機量光伏發電一期工程項目順利併網的基礎上,2022年,東山基地光伏二期項目成功投運。從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東山基地光伏年均發電量從2021年的4755萬千瓦時增加到了2022年的1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減排二氧化碳從4.69萬噸提升至8.70萬噸。2023年12月23日,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在寶鋼股份湛江鋼鐵成功點火投產。對比傳統工藝同等規模鐵水產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萬噸以上。
遵循母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的“雙碳”目標,寶鋼股份制定了三個五年減碳目標,提出以2020年為基準年,2025年減碳8%,2030年減碳15%,2035年減碳30%。鋼鐵行業是我國製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超過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毋庸置疑,作為鋼鐵行業的能源密集型企業,寶鋼股份的節能降碳過程面臨著較大挑戰。
減碳需要技術支持,公司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用於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發,然而研發過程存在不確定性。鋼鐵行業技術的革新也依賴於外部條件,如廢鋼回收體系和可再生能源等。為此,母公司寶武集團建立了歐冶鏈金、寶武清能等生態圈企業,建立廢鋼回收體系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尋源。
寶鋼股份所面臨的挑戰並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政策法規同樣對公司施加了壓力。按照計畫,“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寶鋼股份在其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中預測,如果有95%的免費配額,且二氧化碳價格按照60元/噸計算,公司的履約成本將會達到2.7億元/年。然而目前全國碳市場的碳價已超過80元/噸,今後公司的履約成本將比預期高出許多。為應對碳定價機制帶來的風險,寶鋼股份已制定碳中和路線圖,包括每年投資節能減排項目等。公司還成立了碳資產管理團隊,分析碳市場波動情況,從而降低公司履約成本。
外部市場環境也給公司帶來了新的考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提出對包括鋼鐵、水泥、化肥和鋁在內的進口商品徵收碳關稅。這將影響寶鋼股份未來產品的出口,如果按照80 歐元/噸二氧化碳進行徵稅,預計會被增收4000~8000 萬歐元/年的碳邊境稅。為應對外部市場的考驗,寶鋼股份已投身到鋼鐵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的研究中,通過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降低產品碳排放。
四、中國碳市場發展相關建議
1. 為全國碳市場擴容做好準備
全國碳市場擴容在即,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重點行業企業已被納入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範圍,即將參與全國碳市場的交易。
我們認為,對於重點行業中未參加過碳交易的企業,應當鼓勵它們通過開展碳交易培訓、參加碳交易模擬大賽等活動,為進入全國碳市場做好準備。同時,對於在試點碳市場參加過碳交易的企業,為使它們能夠實現從地方碳市場向全國碳市場平穩過渡,應當儘量使地方碳市場在交易規則、標準、監管等方面與全國碳市場接軌。
2. 完善碳市場信息披露體系
目前,各個地方碳市場信息披露存在不一致的情況,有些試點披露8項關鍵指標,而有些僅披露2-3項指標。並且,地方試點信息透明度較低,關鍵信息不易獲取。例如,一些試點的累計成交量、累計成交金額等只能在微信公眾平台才能看到,官網並未顯示。此外,全國碳市場管理平台的設計和使用仍有待改進。比如,想要查找第一個履約周期(2019-2020年)的企業名單,平台上卻僅顯示單個年份,同時查詢結果還包含了非發電行業的企業。
為推動碳市場有序、穩健發展,完善碳市場信息披露體系是重要環節。另外,從2023年地方碳市場成交均價來看,多個地方試點碳價逐漸趨近。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建立統一的碳市場信息披露體系,增強碳市場各項指標的可比性,為參與者、投資者及利益相關方提供準確、及時、公開的市場信息,提升碳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同時,繼續完善全國碳市場管理平台,確保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加強監管力度,維護市場秩序。
3. 增強碳市場的活躍度和流動性
從歷年的交易情況來看,地方碳市場活躍度依然較低。為提高市場活躍度,一些地方碳市場採取的創新實踐值得借鑑,如降低交易手續費從而減輕企業負擔,擴大交易主體、範圍、品種等吸引更多企業和機構參與碳交易。這些舉措進一步拓寬了碳市場的參與面,有效提升了地方碳市場的活躍度,也為地方碳市場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已於2023年10月進入過渡期,該機制正式實施後,將影響許多中國高排放企業,這些企業基本都在重點控排企業名單中。然而,中國碳價與歐盟碳價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以2023年12月末的交易數據為例,歐盟碳價為中國碳價的7~8倍。可以通過完善全國碳市場機制,增強碳市場流動性來推動全國碳市場與國際接軌,特別是與歐盟碳市場靠攏。這樣不僅能夠為中國控排企業未來出口做鋪墊,也將促進綠色貿易,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中國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