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上海新高考試題分類彙編地理(一模)

2020 上海新高考試題分類彙編地理(一模)

《2020 上海新高考試題分類彙編地理(一模)》是2019年成都地圖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無極、藺少亮。

基本介紹

  • 書名:2020 上海新高考試題分類彙編地理(一模)
  • 作者:陳無極、藺少亮
  • 出版社:成都地圖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5571206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對中國學生而言,高戒判籃考基本是進入大學的途徑。新高考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招生制度大變革,身處在這個年代的中學生都要參與到這場改革的洪流中。
作為一名考生,首先,要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目標;其次,認清在新高考中取勝的關鍵因素;最後,在此基礎上制訂學習和選科方案,順利進入理想的大學。
人生規劃和目標不是越早越好,但到了高中階段,應該有大致的專業方向。學生可以按自己的人生規劃方向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中學時代試錯的成本低,若進入大學學習或參加工作幾年以後,才紙轎講凶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學習或從事的專業,試錯的成本就會大大提高。新高考增加了“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這一項,提醒學生不僅要埋頭學習,也要抬頭展望未來。綜合素質評價面試環節旨在考查學生有無人生規劃方向以及做了哪些努力來實現目標,這也是能否進入名校的最後一道門檻。
新高考改革的設計,按照“3+3”總分進行排序、錄取。
“大三門”——語文、數學、外語總分450分,占到新高考可區分分值(540分)的83.3%,所以對於每一個考生來說都是重中之重。高考的目的在於為高校選拔人才,試卷整體難度不是很高,每科試卷難度較大的題目分值在20分以內。也就是說.普通學生認認真真、扎紮實實地學習,考120多分並不是很難的事情。
“小三門”蒸恥戒——“6(地理、歷史、政治、生命科學、物理、化學)選3”,每科可區分分值30分。等級考考試時間縮短至60分鐘,考題難度大大降低。這就更需要學生扎紮實實學好課本基礎知識,並按照考綱要求複習,千萬不要追逐難題、怪再檔茅鍵題。如等級考物理試卷,選擇題全部為單項選擇題,與舊高考中有不定項選擇題相比,難度自然是降低的。另外,往年試卷中的實驗壓軸題、計算壓軸題消失了,所以,如選考物理的考生在平時的練習中遇到歷年的這類考題,可以統統跳過。“小三門”採取等級性考試成績計入總分,會出現卷面分值差1分,而實際成績差3分的現象,考生務必慎重對待!
新高考拉長了考試戰線,採取了不同的計分方式,公布成績也在不同的時間,所以對考生而言,選科技巧性因素和心理承受能力會影響最終的結果。考生在報考專業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可以在“+3”的等級考中選擇有利於自己總分提高的組合。但是並不建議為了暫時的高分而避重就輕。人生是長跑,有些競爭無法避免就一定要設法應對。何況目前選考科目試題難度不高,普通學生完全有能力攻克。因為在“大三門”考試之前,考生已經知道了“小三門”的成績,所以對有些考分不理想的考生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而影響“大三門”考試的發揮。因此,考生只有調整心態,輕鬆上陣,才能在餘下的83.3%的博弈中取勝。
2020年的考生,已經有了近三年的上海市“一模”“二模”試卷作指導。為了學生複習方便,配合首輪複習進度,特推出“2020上海新高考試題分類彙編”叢書。而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不再印發真題材料,於是本叢書就成了新高考“必刷”題,而分類彙編有助於學生吃透新高考題型變換模式,幫助考生做到無論題型怎么變換,都能從容應對。

圖書目錄

基礎部分
第一篇 宇全催宙與地球
專題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1 天體系統
1.2 太陽和太陽系
1.3 只有一個地球
專題2 地球的夥伴——月球
2.1 月球
2.2 月相
2.3 日食與月食
2.4 月球與潮汐
專題3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
專題4 地球的運動
4.1 地方時和區時
4.2 地球的公轉
4.3 季節的形成
第二篇 岩石與地貌
專題5 板塊運動
5.1 板塊構造學說
5.2 地震與火山
專題6 岩石和礦物
專題7 地貌
7.1 主要地貌類型
7.2 地貌與經濟建設
7.3 等高線
第三篇 大氣與天氣、氣候
專題8 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
8.1 大氣的垂直分層
8.2 大氣圈對地球生命的保護
專題9 行星風系
9.1 氣壓與風
9.2 大氣環流
9.3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專題10 季風
專題11 颱風、寒潮和梅雨
專題12 人類活動與氣候
第四篇 水環境
專題13 水循環
13.1 水圈的構成
13.2 水循環類型
13.3 河水補給
專題14 珍貴的淡水資源
專題15 海洋
15.1 洋流
15.2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
15.3 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
第灑海幾五篇 人口
專題16 人口增長
16.1 人口增長過程
16.2 人口構成
專題17 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
17.1 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17.2 人口容量
專題18 人口素質
第六篇 城市
專題19 城市拒汽說空間結構
19.1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
19.2 城市功能分區
19.3 城市空間結構的差異
專題20 城市體系和城市群
專題21 城市化
第七篇 產業區位與分布
專題22 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
22.1 農業區位條件
22.2 農業區位條件的變化
22.3 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22.4 城郊農業與現代農業
專題23 工業區位與工業區
23.1 工業區位條件及其區位的變化
23.2 高新技術產業區位
專題24 第三產業與經濟發展
24.1 商業區位條件
24.2 現代交通運輸與通信
24.3 不平衡的國際貿易與第三產業地域差異
24.4 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最佳化
第八篇 地域文化
專題25 文化與環境
專題26 世界地域文化
專題27 中國地域文化
第九篇 地理信息技術
專題28 地理信息技術
28.1 空中的眼睛一一遙感(RS)
28.2 測量的革命全球定位系統(GPS)
28.3 地理科學的第三代語言——地理信息系統(GIS)
28.4 3S系統的綜合運用
拓展部分
第一篇 地域分異規律
專題1 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專題2 緯度地帶性
專題3 從沿海到內陸地帶性
專題4 垂直地帶性
專題5 非地帶性
專題6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地域分異
第二篇 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
專題7 自然資源的特徵與分類
專題8 自然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
專題9 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
第三篇 區域開發
專題10 資源開發與利用
專題11 產業結構調整
專題12 生態環境治理
專題13 流域整治與開發
第四篇 全球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附錄1 地圖
附錄2 相似題目匯總
參考答案
專題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1 天體系統
1.2 太陽和太陽系
1.3 只有一個地球
專題2 地球的夥伴——月球
2.1 月球
2.2 月相
2.3 日食與月食
2.4 月球與潮汐
專題3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
專題4 地球的運動
4.1 地方時和區時
4.2 地球的公轉
4.3 季節的形成
第二篇 岩石與地貌
專題5 板塊運動
5.1 板塊構造學說
5.2 地震與火山
專題6 岩石和礦物
專題7 地貌
7.1 主要地貌類型
7.2 地貌與經濟建設
7.3 等高線
第三篇 大氣與天氣、氣候
專題8 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
8.1 大氣的垂直分層
8.2 大氣圈對地球生命的保護
專題9 行星風系
9.1 氣壓與風
9.2 大氣環流
9.3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專題10 季風
專題11 颱風、寒潮和梅雨
專題12 人類活動與氣候
第四篇 水環境
專題13 水循環
13.1 水圈的構成
13.2 水循環類型
13.3 河水補給
專題14 珍貴的淡水資源
專題15 海洋
15.1 洋流
15.2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
15.3 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
第五篇 人口
專題16 人口增長
16.1 人口增長過程
16.2 人口構成
專題17 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
17.1 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17.2 人口容量
專題18 人口素質
第六篇 城市
專題19 城市空間結構
19.1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
19.2 城市功能分區
19.3 城市空間結構的差異
專題20 城市體系和城市群
專題21 城市化
第七篇 產業區位與分布
專題22 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
22.1 農業區位條件
22.2 農業區位條件的變化
22.3 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22.4 城郊農業與現代農業
專題23 工業區位與工業區
23.1 工業區位條件及其區位的變化
23.2 高新技術產業區位
專題24 第三產業與經濟發展
24.1 商業區位條件
24.2 現代交通運輸與通信
24.3 不平衡的國際貿易與第三產業地域差異
24.4 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最佳化
第八篇 地域文化
專題25 文化與環境
專題26 世界地域文化
專題27 中國地域文化
第九篇 地理信息技術
專題28 地理信息技術
28.1 空中的眼睛一一遙感(RS)
28.2 測量的革命全球定位系統(GPS)
28.3 地理科學的第三代語言——地理信息系統(GIS)
28.4 3S系統的綜合運用
拓展部分
第一篇 地域分異規律
專題1 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專題2 緯度地帶性
專題3 從沿海到內陸地帶性
專題4 垂直地帶性
專題5 非地帶性
專題6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地域分異
第二篇 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
專題7 自然資源的特徵與分類
專題8 自然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
專題9 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
第三篇 區域開發
專題10 資源開發與利用
專題11 產業結構調整
專題12 生態環境治理
專題13 流域整治與開發
第四篇 全球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附錄1 地圖
附錄2 相似題目匯總
參考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