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七屆農業與動物科學國際學術會議是2016年10月12-14日,在韓國仁川舉辦的國際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年第七屆農業與動物科學國際學術會議
- 地點:韓國仁川
- 會議類型:國際會議
- 舉辦時間 :2016年10月12-14日
組織機構
CBEES |
2016年第七屆農業與動物科學國際學術會議是2016年10月12-14日,在韓國仁川舉辦的國際會議。
CBEES |
2016年第七屆農業與動物科學國際學術會議是2016年10月12-14日,在韓國仁川舉辦的國際會議。組織機構CBEES1出版被接受的註冊文章將會被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Googl...
學會派團參加相關專業國際會議,同時申辦國際會議在中國召開:2002年成功舉辦第23屆世界鳥類學大會、第19屆國際靈長類大會、第四次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比較內分泌學術研討會,2004年舉辦了第19屆國際動物學大會及2005年舉辦了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2007年舉辦了第四屆國際雞形目鳥類學術研討會,2016年將在中國承辦第...
2023年,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202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一)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長期從事心血管病的疑難疾病臨床診治和科學研究,創立、改良和完成了一系列最前沿、非開胸的經導管心臟瓣膜介入手術和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原創器械,多項重要技術國際或國內領先開展,被美國AHA/ACC聯合指南在內的多部指南...
1999.12-2004.11: 在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工作,副教授、動物細胞工程實驗室副主任。2004.12 - : 在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系工作,教授,博士生導師,副系主任,動物細胞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交流與合作 多次參加境外國際學術會議。1997年應邀赴美進行豬人工授精技術培訓;2002-2003美國康州...
先後5次參加相關國際學術會議,並作大會或分組報告。研究方向 獸醫病理學。主要貢獻 2003年10月回國,主要從事皰疹病毒潛伏感染、動物病原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學、基因工程疫苗和分子診斷試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農業部“948”項目、留學回國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湖北省...
2014年—2018年,擔任國際竹藤中心黨委書記併兼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2018年,擔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分黨組副書記。2021年6月,入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2023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4年1月,任華南植物遷地保護與利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成就 科...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科研成果 學術交流 辦學條件 專業設定 據學院官網2023年2月15日顯示,現設有環境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其中環境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區內按一本招生。師資力量 據學院官網2023年2月15日顯示,學院現有教職工123人,專任教師90人,...
8. 林啟美. 2008. 生物參數作為土壤質量評價的指標中英聯合研討會. 國際學術動態-國際學術會議述評專刊, 5:58.9. 曹均, 林啟美, 李旭, 趙小蓉, 李貴桐, 孫明德, 曹慶昌. 2008. 風化煤與小麥秸稈發酵過程中腐植酸及氮磷的變化.第七屆全國綠色環保肥料(農藥)新技術、新產品交流會論文集. 11月 4-8日, 北京...
張改平,男 ,漢族,1960年12月26日出生於河南省內黃縣,中國工程院院士,動物免疫學和免疫膜層析快速檢測技術專家,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主任,河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1982年,張改平本科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1982年至1988年,在河南科技學院工作;1986年至1989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學習生物...
國際植物與食品生物科技中心 2、一級研究單位: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際農業中心、奈米科技中心、智慧自動化暨精密機械研究中心、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動物醫學研究中心、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先端產業暨精密製程研究中心、鳥禽類演化與基因體研究中心等。
參加2017年美國動物科學學會會議(巴爾的摩)、2016年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5th食用動物腸道健康論壇、2013年在Texas舉辦的13th ICAPP學術會議,2010AAAP(台灣屏東)、2008AAAP(越南河內)、2006AAAP(韓國釜山)國際學術會議。2016年邀請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張國龍教授訪問華南農大;2016年和2015年邀請St. John's ...
魏輔文是國際上瀕危動物保護基因組學和宏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瀕危動物保護做出基礎性和套用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評)魏輔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堅持在邛崍山、岷山、大小相嶺和秦嶺等山系的野外研究一線,不斷將新的技術手段充實到野生大熊貓保護生物學研究中去,讓這一古老...
沈建忠,男,漢族,1963年3月22日出生於浙江省桐鄉市,基礎獸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沈建忠於1980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88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助教、講師;1997年獲得中國農業大學...
(x)通過結合配位化學、蛋白組學和分子生物學,在發展無機藥物方面做出了原創性的重要貢獻。支志明教授課題組發展一類能套用於抗癌的高活性Au化合物。該類抗癌Au化合物的功效已經通過大量的動物體內實驗所證實,其抗癌機制也通過蛋白組學、DNA晶片和生物化學等方法進行了研究闡明。學術論著 1983年到2014年,支志明發表...
是推動中國醫學遺傳學走向世界的傑出領頭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工會評)曾溢滔首次提出並成功地通過鑑定胚胎的SRY基因和胚胎移植來控制牛、羊等經濟動物的性別,使中國這一領域的研究處於國際前沿,為中國畜牧業發展、胚胎和生殖工程以及人類遺傳病的防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友會評)
學術著作 據2020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官網顯示,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中國茶葉大辭典》等茶學著作10餘部。會議報告 截至2019年8月,陳宗懋17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作報告,3次作為中國首席代表參加聯合國政府間茶葉會議。人才培養 培養理念 陳宗懋曾為中國院士館撰文“院士自述”,在文章中他回顧了自己50...
要活學善用、勇敢創新、潛心研究、選對方向,一定把個人學術興趣與國家前途命運發展相結合,努力成為未來中國科研的中 堅力量。”培養成果 截至2015年12月,宋微波已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科培養了50餘名研究生,包括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國際“纖毛蟲學Corliss獎”獲得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
在第二屆國際水稻遺傳學會議上被推選為國際水稻遺傳工程委員會的5個委員之一。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1年3月,范雲六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發明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及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多項。人才培養 學術理念 范雲六認為:科學的創新是發現(discovery),技術的創新是發明(...
20世紀90年代向仲懷主持建設了中國第一個農業部部級蠶桑學重點實驗室,該室2005年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持建設了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全國重點學科;經歷不斷努力,已將蠶學學科建設成為國際蠶業科學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中心,培養了一支高層次的蠶業科研創新團隊。指導學生 2010年,向仲懷指導博士生吳正理的畢業論文《...
2013年4月,經過國際社會斡旋和兩蘇艱苦談判,南蘇丹恢復石油生產。2013年底和2016年7月,南蘇丹國內兩次爆發衝突,石油生產受到嚴重影響。2023年4月以來,蘇丹...赴南蘇丹旅遊,主要的去處為當地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南蘇丹境內共有野生動物保護區7個,總面積175萬公頃。氣候屬熱帶氣候,局部有雨林氣候。 森林資源121處,總...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09年大連市科學技術功勳獎。出版《海珍品加工理論與技術的研究》等學術著作10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國際、國內授權發明專利70餘件。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物經歷 1957年3月,朱蓓薇...
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2015年當選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2016年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4]和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5];2019年獲復旦-中植科學獎 [7];2020年獲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 [8];2021年獲英國皇家學會“皇家獎章” [39];2022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43],同年當選香港科學院...
先後出席6屆國際搖蚊學會議;全部4屆東亞水生昆蟲學國際會議,2005年負責主辦第三屆東亞水生昆蟲學國際會議。2009年主辦第十七屆搖蚊學國際會議。先後赴美國、德國、英國、挪威、俄羅斯、荷蘭、奧地利、葡萄牙、巴西、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國以及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主講課程 開設本科生《動物...
參與承辦了“第九屆亞洲水產學會”,主辦了“國際甲殼動物養殖學術會議”、“第七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海洋生物高技術論壇”、“全國水產養殖博士生論壇”、“中國水庫湖泊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等重要學術會議。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高,每年主辦全國河蟹大賽、承辦上海國際休閒水族展覽會,每年組建...
199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邀請吳常信教授作為主講教師之一,在亞洲動物基因庫培訓班上講授他的保種理論與方法。作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和技術” 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1完成人)。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10月,吳常信已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有20篇論文分別在17次國際會議上發表...
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鳥類工作者就一共發現了24個新亞種,包括鄭作新獨自發現及和他的助手合作發現的16個。其中鄭作新等所發現的“峨眉白鷳”最有轟動性。發現白鷳新亞種的論文於1964年在中國《動物學報》上發表後,又寄贈給原東德的著名鳥類學家E·施特斯曼(Stresemann)教授,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讚許。美...
5. 全國第三屆水生昆蟲等底棲動物與水質監測學術研討會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水生昆蟲與水質監測專業委員會,江西廬山,2003.10.13~16,口頭報告:道觀河水庫的大型底棲動物與水質評價 6. 2002年魚類學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 中國魚類學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徽省農業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