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改革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省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有效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報告人
各位代表:
工作回顧
以下工作
(二)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我們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牽牢行政體制改革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率先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省市縣三級行政審批事項均比2011年壓減40%以上,省級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省直51個部門公布9類權責事項6971項。在全國率先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前置改後置審批事項超過90%,市場主體五年淨增300多萬戶、增幅超過68%。建成省網上辦事大廳,省直部門全部行政審批事項和99%的社會服務事項可實現網上辦理。開通運行“信用廣東網”,初步建成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平台。探索率先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開展省與市縣之間事權和支出責任置換改革,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完善專項資金管理,清理財政存量資金。率先建立包括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和政府監管清單在內的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制度,實施備案的項目占企業全部投資項目的比例達90%。
著力最佳化對外開放格局。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率先基本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強與歐美已開發國家和世界500強企業的經貿合作,累計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2萬個,實際利用外資1240億美元、年均增長5.8%,服務業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3.9%。啟動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下放第一批60項省級管理許可權,在對接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體系上先行先試,首批27項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三大片區新入駐企業5.6萬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著力推進經貿投資合作,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點14國進出口額達8504億元。支持企業“走出去”,累計協定投資設立境外企業約5600家,中方實際投資350億美元、年均增長45.9%。務實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累計簽約產業經貿合作項目4508個。
(三)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我們始終把產業轉型升級和中高端發展作為轉方式調結構主攻方向,緊緊抓住“兩個支撐”結合點,加快培育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廣東經濟升級版。落實《中國製造2025》,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大力推進智慧型製造,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48.5%和27.0%,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19.0%。圍繞提升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研發設計、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到60.4%。
(五)堅持統籌發展和分類指導,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我們深入實施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在實現“四年大發展”目標基礎上,抓好科技創新、項目建設、技術改造、重大平台建設和骨幹企業培育等重點工作,著力推進“九年大跨越”。珠三角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62.9%,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3.6%,創新型經濟蓬勃發展。我們瞄準區域發展短板,深入實施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狠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和全面對口幫扶。開展高速公路建設大會戰,改善粵東西北內聯外通條件。省產業轉移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6%,占粵東西北地區比重上升到25.8%。設立粵東西北振興發展股權基金。珠三角6個幫扶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約95億元,引進項目692個,已完成投資約600億元。粵東西北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高於全省。
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編制新型城鎮化規劃和珠三角全域空間規劃,率先推進“多規合一”,開展省新型城鎮化“2511”試點,擴大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推動基礎設施城鄉聯網,擴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實施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初步建立“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約3萬公里新農村公路實現路面硬化。完成3765公里山區中小河流治理。解決75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完成兩輪“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任務,幫扶249.2萬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完成農村危房改造56.82萬戶和“兩不具備”村莊6萬餘戶搬遷安置。我省原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步伐加快。紮實開展援藏援疆等工作。
(六)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我們堅持綠色化永續發展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開展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基本劃定林業生態紅線。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推進電機能效提升、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工業鍋爐更新改造等工程,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黃標車”和老舊車淘汰任務。碳強度指標保持全國先進水平,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穩步開展。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示範省建設,累計完成“三舊”改造面積13.33萬畝。開展練江、淡水河、石馬河、廣佛跨界河流及一批城市內河涌污染綜合整治,主要江河水質總體穩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治,2015年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比上年下降17.1%和15.0%,城市空氣品質明顯改善。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行動計畫,強力推進汕頭貴嶼等地電子廢棄物污染綜合整治。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85.5%和90.1%。全面開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成生態公益林7214萬畝、碳匯林150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8.8%。啟動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系建設。建成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成綠道1.2萬公里。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和美麗海灣建設取得新成效。
(七)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切實增進民生福祉。我們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持續加大財政民生投入,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省級財政和各級財政累計分別投入3072億元和8479億元,在底線民生保障、困難群體幫扶等方面,解決了一批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基本實現充分就業。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各類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基本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標準、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標準逐步調整提高,職工養老保險和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制度銜接,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實施,省內異地就醫實現即時結算。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殘疾人保障、孤兒保障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進入全國前列。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任務,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含租賃補貼)66.1萬套(戶),基本建成59.4萬套(戶),改造棚戶區20萬套(戶)。
全面推進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教育強縣、強鎮覆蓋率分別達88.7%和94.2%。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高18.4個百分點,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加快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鞏固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33.0%。民辦教育、特殊教育快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建設紮實開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和交流項目順利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鞏固基本藥物制度,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覆蓋所有縣(市)。中醫藥強省建設取得新成果。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出生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廣泛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文藝創作湧現出一批精品,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加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創意等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全民健身和青少年體育蓬勃開展,競技體育取得突出成績。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強。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組織和村民自治建設。堅持專項打擊整治和源頭治理相結合,全面推進平安廣東建設。圓滿完成“六五”普法。勞動關係總體和諧穩定。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管、信訪、司法行政、海防打私、應急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國防動員體系不斷完善,雙擁共建、優撫安置深入推進,軍政軍民更加團結。妥善應對強颱風、洪澇等自然災害和登革熱、H7N9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徵等疫情,防災減災和救災復產工作有力有效。
各位代表!五年來,我們始終把建設人民滿意政府作為努力方向,不斷加強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主動自覺接受監督。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3621件、省政協提案3162件。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47項、制定修改政府規章65項。堅持依法行政,完善政府決策規則和程式,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改進和加強行政複議,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國務院“約法三章”要求,紮實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從嚴從實整治“四風”和庸懶散奢、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清理規範省級議事協調機構。省直黨政機關和參公單位“三公”經費財政撥款總支出連續5年“零增長”。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監察工作紮實有效,審計全覆蓋和職業化建設有力推進,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我省經濟發展較早進入新常態,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等發展階段性特徵日益顯現的五年;是我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市場倒逼機制,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的五年;是我們向著“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不斷開創轉型升級發展新境界的五年。這五年轉型發展的探索十分艱辛,經驗彌足珍貴,從實踐上有力佐證了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回顧五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向著“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目標邁進,必須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厚植髮展新優勢;必須堅持轉方式調結構,引領發展新常態;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構建發展新體制;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發展原動力;必須堅持富民優先、民生為重,提升發展共享度,堅定不移邁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道路,努力當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排頭兵。
各位代表!我省“十二五”時期改革發展成就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廣大幹部民眾攻堅克難、開拓奮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我省改革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內外需求不足,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財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經濟發展方式總體粗放,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企業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凸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仍然突出,民生社會事業還存在薄弱環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短板指標;協調各方利益、維護社會穩定壓力加大,公共安全隱患不容忽視,污染治理、食品安全、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發生深圳光明新區“12·20”特別重大滑坡事故,教訓極其深刻;政府職能轉變亟待深化,作風建設任重道遠。我們將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發揚“三嚴三實”作風,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解決這些問題。
任務
“十三五”時期政府工作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五次、六次全會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著力建設綠色生態美麗家園,著力增進民生福祉,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協調性和整體性;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增強永續發展能力;堅持開放發展,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發展內外聯動性;堅持共享發展,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我們要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今後五年,我省經濟成長預期目標是,在明顯提高質量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年均增長7%,到202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1萬億元,確保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相互協調,最佳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緊密結合,推進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在有效擴大內需的同時,以攻堅姿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中高端產品、技術比重,擴大高質量、高水平有效供給,形成需求側與供給側相互平衡、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經濟成長新局面,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經濟支撐。
——我們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緊緊圍繞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發展環境。深化經濟領域重點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建立現代財稅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構建現代高效金融體系。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為重點,統籌推進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各領域改革,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我們要加快發展動力轉換,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建設為引領,加快基本建立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步伐,提升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以大規模協同創新推進重大科學技術突破,持續推進高水平信息化強省建設,建設面向全球的人才高地,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大局面。到202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75%和60%,促進科技成果更快更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邁進創新型省份行列。
——我們要破解發展不平衡難題,形成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深入實施珠三角地區最佳化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最佳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和產業鏈對接,促進經濟跨區域融合發展,提升珠三角城市群作為引領全國發展主要空間載體的集聚輻射功能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粵東西北地區經濟振興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生態持續最佳化、民生明顯改善,穩步邁向全面小康。繼續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省內外互聯互通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夯實區域協調發展基礎。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夯實“三農”基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幸福美麗鄉村,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完善城鄉一體化機制,推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我們要堅持內外聯動,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適應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的深刻變化,率先推進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創新,著力最佳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貿易布局和投資布局,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合作新優勢。高標準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著力構建“一帶一路”戰略樞紐和經貿合作中心,形成粵港澳台經濟深度合作新局面,全面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我們要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廣東。立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資源節約管理,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力爭在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中走在全國前列。堅持不懈推進以大氣和水污染治理為重點的環境綜合整治,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落實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務實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系、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建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完成國家下達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60.5%,空氣品質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整體提升全省綠色發展水平。
——我們要著力增進民生福祉,讓全省人民民眾共享全面小康成果。不斷拓寬共享發展道路,整體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為全體勞動者創造充分而公平的就業機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550萬人。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高於7%。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均衡發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堅決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安排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多渠道擴大消費。繼續辦好廣貨全國行、廣貨網上行和各類促銷活動,支持廣貨眾籌、消費金融公司等消費新模式。穩定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有效釋放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落實小排量汽車、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政策,實施輕型貨車下鄉政策。促進信息消費,發展智慧型終端產品及增值服務。推動電子商務向農村、境外和服務領域延伸,發展網路經濟和分享經濟。發展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壯大養老健康消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擴大農村消費。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促進旅遊消費。開展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完善質量監控體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
擴大有效投資。堅持立足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全年安排省重點項目投資5000億元。開工建設深中通道主體工程、羅定至信宜等15個高速公路項目,新增通車裡程716公里。推進贛深客專、廣汕鐵路、深茂鐵路等一批鐵路項目建設,加快捷運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湛江機場、梅縣機場遷建和韶關機場改擴建前期工作,抓好港口、航道及配套產業園區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等重大水利工程,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抓好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實施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推進與央企簽約項目落地。開工建設一批重大環保項目和民生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完善PPP項目庫,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和擴大重點領域投資,用好省鐵路發展基金等。加強項目儲備,編制實施政府三年滾動投資計畫。
力促出口平穩增長。強化對外貿穩增長的政策支持,支持企業深耕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落實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政策,進一步清理規範進出口環節收費,全面推廣出口退稅網上申報和限時辦結等制度。完善進口貼息政策,發揮進口商品交易中心、跨境電商直銷中心等作用,擴大先進技術裝備、資源性產品和優質消費品進口。加快推行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網際網路+”易通關和“三互”通關合作。建立完善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防範和應對體系。
促進各類企業健康發展。制定實施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政策措施,解決準入限制、項目審批等制度性障礙,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民營骨幹企業。加快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和示範城市,帶動創新型小微企業集群發展。落實信貸風險補償金、融資政策性擔保等中小微企業支持政策,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繼續培育超百億、超千億大型骨幹企業,支持其併購重組和轉型發展。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強化經濟運行分析監測,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加大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力度。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適應經濟結構重大變化,加強和改進統計工作。
(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打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堅持有進有退、突出主業,調整最佳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盤活國有資產。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促進降成本增效益。規範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組組建試點。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支持開展資本運營。建立出資人管理事項清單制度,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加快金融改革創新。推進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造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加快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新三板區域中心、“青創板”等建設,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企業上市,發展直接融資。建設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清算中心等金融創新平台。發展各類投資基金和股權眾籌融資,擴大“險資入粵”規模。培育新型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深化地方金融機構和監管體制改革。加大清理打擊非法集資力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綜合信用體系建設,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
(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強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科技攻關。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在計算與通信集成晶片、智慧型機器人、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等九大領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一批重大戰略產品。加快省市共建重大科技專項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注重原始創新,支持開展基礎性科學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運用財政後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研發攻關。加快套用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項目庫建設。實施軍民融合科技創新項目,推進軍地兩用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套用。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省級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和高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潛力。改革科技成果產權制度,賦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開展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試點,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個人獎勵約定政策。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省市聯動加快建立政府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和風險分擔機制,發展科技保險。加快智慧財產權交易和運營市場建設,完善智慧財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協同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制度,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繼續實施珠江人才計畫等重點人才工程,引進第六批創新創業團隊和領軍人才。
大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實施孵化器倍增計畫。推廣創客空間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撐平台。推進“網際網路+”眾創金融示範區建設,擴大創新創業金融街試點。建設一批新興產業“雙創”示範基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強化創新創業公共服務。推進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支持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形成良好的“雙創”文化和氛圍。
(四)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
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計畫,圍繞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服務、供應鏈服務、產權股權交易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進制造業升級專項行動,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深入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加快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發展“工作母機”類裝備製造業。加快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等智慧型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打造一批智慧型製造示範基地。培育壯大一批工業機器人製造企業,實施機器人示範套用計畫。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新一代顯示技術等6個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培育3D列印、可穿戴設備等新興產業。實施傳統支柱型產業轉型升級技術路線和行動計畫,深入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加快擴產增效、設備更新和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全年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100億元。推進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發展海洋經濟。
打造全國信息化先導區。實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畫。推進“一網三環”光纜骨幹網擴容,打好城市光纖改造攻堅戰,加快農村光纖網路建設。推動4G基站規模化建設和通信網路城鄉全覆蓋。加快公共區域WLAN覆蓋建設,推進超高速無線區域網路專業化套用和在農村地區的試點套用。支持5G等新技術研發。實施“網際網路+”、大數據戰略發展行動計畫,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車聯網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深入推進“兩化融合”貫標試點。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快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建設。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五)紮實做好農業農村工作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裝備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冷鏈倉儲配送系統。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農業科研項目儲備庫。扶持“育繁推”一體化骨幹種子企業做大做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服務業,建設一批農業公園和農業綜合體,發展農村電商,培育上市農業龍頭企業,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進漁船更新改造,發展遠洋漁業和深水網箱養殖。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農業環境監測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
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強農村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完成山區240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海堤達標加固建設。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水平。加快建設美麗鄉村,開展新一輪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促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常態化運營。開展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完善農村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推進農村社區法治建設,強化農村基層治理。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規範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規範化管理。穩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發展農業保險,開展農業補貼“三補合一”改革,組建省級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和現代農業發展基金。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業執法體系。推進供銷社、農墾、基層水管體制和國有林場改革。培育和規範發展自然村(村民小組)村民理事會,探索開展以農村社區、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民自治試點。
(六)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加快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項目建設和西江、北江航道擴能升級,統籌推動粵東、粵西港口建設和一體化發展。加快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存量經濟。加大力度推動珠三角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提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轉移承接力,推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做強做大。科學有序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更加注重產業集聚、補齊公共服務和公用設施短板、加快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等。支持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推進湛茂陽沿海經濟帶、汕潮揭城市群等建設。支持廣清一體化,推動環珠三角市融入珠三角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縣域產業新體系。深化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全面對口幫扶。支持我省原中央蘇區縣、海陸豐等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振興發展。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有序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推進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建設海綿城市,推進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公共服務功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宜居宜業水平。深化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省新型城鎮化“2511”試點工作,全面推進城鄉規劃建設體制改革試點省建設。加強城市工作,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推進“多規合一”,加強城市設計,強化城市特色風貌,完善歷史建築保護制度。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有效防治“城市病”。
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提高水電路氣訊等城鄉聯網和通達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健全優質文化、教育、醫療等資源城鄉共享機制。提升村鎮規劃建設水平,提高村莊規劃覆蓋率,建立城鄉一體化地籍管理體系。建設一批農村社區示範點。修復南粵古驛道,提升綠道網管理和利用水平。
(七)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推動資源節約高效循環利用。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力爭走在全國前列。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示範省建設,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新增建設用地與閒置用地處置掛鈎制度,加大“三舊”改造力度。加快能源技術創新,發展風能、核能、太陽能等綠色清潔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大力推進污染治理。開展城市空氣品質達標管理,有效壓減PM2.5和PM10濃度,全面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狠抓練江、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小東江等跨市域河流和城市內河涌污染整治。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新一輪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建設鄉(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建成“一縣一場”,推進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分類減量處理。強化重金屬污染治理,抓好土壤分類管理和污染修複試點示範。加強環境執法,推進與司法銜接,嚴厲打擊偷排污水、廢氣等環境違法行為。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強化主體功能區分區管控,加強生態控制線、林業生態紅線劃定管理。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實施森林碳匯等重點生態工程,打造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系。開展雷州半島生態修復。加強海域海岸使用管理,開展海岸帶、海島綜合整治修復,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和美麗海灣建設。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和江河湖泊水質。推進排污權和水權交易試點。加強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八)著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樞紐和經貿合作中心。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海陸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參與境外港口等建設,建立沿線港口城市聯盟。加快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中心和中俄貿易產業園建設,拓展粵新歐、粵滿俄國際貨運班列。用好廣東絲路基金。推進中馬廣東—馬六甲海洋工業園等境外產業園建設,抓好重大標誌性工程和項目落地。深化與沿線國家農業、海洋漁業、資源能源、文化、旅遊等合作。最佳化駐境外經貿代表處布局。
加快外經貿轉型升級。促進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大力發展一般貿易,抓好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建設,培育新型出口主導產業,擴大中高端產品出口。深入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加強技術改造、研發創新和自主品牌培育。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加快發展服務外包,擴大技術、文化等服務出口。完善跨境電商政策扶持體系,打造跨境電商產業功能區,支持有條件的城市申報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推動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建設,爭取國家市場採購貿易試點,支持開展旅遊購物出口。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台企業。推動開發區二次創業。加快廣東電子口岸建設套用。
推動更高水平“引進來”和更大步伐“走出去”。以歐美已開發國家為重點,建立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庫,加強對先進裝備製造業、現代高端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加快培育本土跨國公司,支持企業建設境外加工基地和行銷網路,開展跨國併購。健全境外投資公共服務及政策支持體系。深度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快港珠澳大橋、粵澳新通道等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粵台交流合作,推動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建設,提升以僑引資引智水平。用好國際友城等外事資源,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對內對外開放聯動性,務實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和我省與周邊省區經濟合作區等建設發展。繼續抓好援藏援疆等工作。
(九)加快社會事業補短板上水平
紮實推進文化建設。加強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水平,加快形成覆蓋城鄉、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基層公共文化場館提升工程,以總分館形式加快縣鄉圖書館、文化館改造建設,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辦好文化惠民品牌活動,強化公共文化流動服務。加快建設“廣東公共文化雲”。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打造一批具有嶺南風格的精品力作。加強著作權保護,規範文化市場秩序,推進國家著作權貿易基地建設。發展影視傳媒、動漫遊戲、廣告創意等文化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業和產業基地。支持傳統媒體數位化轉型,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進社區體育公園建設和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支持開展民眾體育運動,大力發展校園足球。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做好奧運會等備戰工作。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著力建設衛生強省,打造健康廣東。啟動實施強基創優行動計畫,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支持縣級醫院關鍵醫療設備配置、專科特設崗位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支持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改擴建,推進村衛生站“公建民營”規範化建設,改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加快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提高縣域內住院率。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鞏固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成果,擴大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覆蓋面,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推動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鼓勵發展民營醫療和健康服務機構。加強中醫藥強省建設,發展“南藥”,提升中醫、中西醫交融與“治未病”服務能力。提升計畫生育管理服務水平,落實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做好婦女兒童工作,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
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廣東建設,創新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持續開展社會治安集中整治和打擊突出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和各類暴恐極端活動。強化反走私綜合治理。加大依法管理網際網路力度。實施“七五”普法,做好司法行政工作。抓好綜治信訪維穩,加強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加強城市安全和公共安全工作,提高突發事件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實行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抓好重點領域事故隱患排查整治,堅決預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職業病防控。強化食品藥品安全智慧監管和格線化監管,推進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促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加強社區管理服務,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充分發揮工青婦等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做好人防、氣象、地震、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做好國防動員、海防空防、民兵預備役、雙擁共建、優撫安置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發揮公共就業服務平台作用,加大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支持技能晉升培訓,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實施城鄉一體化就業援助,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畫,帶動青年就業創業。積極創建和諧勞動關係。
推進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擴大社保覆蓋面。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待遇動態調整機制。落實社會保險擴面征繳責任,推動企業全員足額參保。引導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穩妥推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化醫保複合式付費方式改革,最佳化大病保險制度。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完善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啟動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城鄉一體化試點。完善社會救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加大臨時救助力度,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慈善事業。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棚戶區改造新開工7.85萬套(戶)。建立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並舉的模式,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含租賃補貼)2.18萬套(戶)。完成1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做好“兩不具備”村莊易地搬遷安置工作。
繼續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今年全省將投入2100億元,其中省級投入872億元,集中力量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鞏固提升底線民生保障水平,二是加大對困難弱勢群體幫扶力度,三是強化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住房保障,四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五是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六是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均衡配置,七是促進創業就業,八是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九是強化公共安全保障,十是抓好防災減災。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必須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是切實加強民主法治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落實其各項決議、決定並定期報告工作。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辦理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二是全面加強依法行政。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推進政府及其部門職責法定化。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程式立法和合法性審查,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完善政府立法程式和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探索引入政府立法第三方評估。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綜合執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三是堅持不懈抓好作風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國務院“約法三章”要求,鞏固拓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完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厲行節約、倡儉治奢,全面整治庸政懶政怠政,強化督促檢查和督查問責。加強政府效能建設,建設服務型政府。四是堅定不移推進廉政建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監察、司法、審計等聯動的行政權力監督機制,推進廉潔政府建設。深入實施“陽光政務”,全面深化政務公開。抓好政府系統黨風廉政教育和公務員隊伍建設,促進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