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學”學術研討會是2016年11月19-20日於華東師範大學召開的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學”學術研討會
- 召開時間:2016年11月19-20日
2016年11月19-20日,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周邊研究中心與美國黃氏跨國公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學”學術研討會於華東師範大學召開。會議有來自美國、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數十位學者參加。
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汪榮明教授將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汪校長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我們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正需要我們學者本著理性、開放、多元的態度,積極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為實現東南亞地區、亞太地區以及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劉軍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特聘教授白永輝博士也出席開幕式並分别致辭。
前馬來西亞大使王春貴先生出席開幕式並做主旨演講:“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東協戰略合作。王大使認為,過去的25年,是中國-東協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的25年,也是是中國-東協務實合作碩果纍纍的25年。展望未來,中國-東協關係前景廣闊。中方始終視東協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區域一體化和世界多極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將繼續把東協作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繼續堅定支持東協共同體建設,支持東協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東協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美國知名的亞太問題專家、美國“中美關係國家委員會”的成員、美國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終身職正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教授也做了一個主旨演講: “規則接受者,規則制定者還是規則破壞者:中國與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趙教授認為,中國並不是一個現有世界秩序的“革命性”(revolutionary)的規則破壞者(rule-breaker),而是一個“改革派的”(reformist/revisionist)國際力量。中國所不滿的,不是現有世界秩序,而是其在現有秩序中的位置。中國距離趕超美國還有很遠的距離,而且也尚未構建起改寫(underwrite)世界秩序的價值觀和規範體系。隨著中國實力和聲音的不斷提升,如果現有的或者調整後的國際規則能夠更好地適應它的需求,中國則沒有必要走向一個革命性的規則破壞者(rule-breaker)的角色。
會議致力於考察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學意義,主要分為三個大的板塊展開詳細的研討:
第一板塊探討的是:“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劉卿博士認為,中國與東協關係前景光明,但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領土爭端問題,不平衡的經濟關係以及世界經濟復甦緩慢等。
第二個板塊探討: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的回應。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陳紹峰博士認為,總體上說,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持歡迎態度,希望這一倡議能夠跟他們國內的發展計畫以及整個東協的聯通發展對接起來。但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中國“戰略”意圖有所擔憂。馬來西亞的學者Hee Kong YONG教授和美國學者Mohan Malik分別探討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在東南亞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以及馬來西亞和緬甸對該倡議的反響。
第三個板塊探討的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特大區域行為體(Extra-regional Players)以及經濟議題。學者們詳細探討了 “中、美、印等大國在該地區的博弈”、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背景下的香港”等議題。來自印第安納大學的Sumit Ganguly教授詳細探討了印度的“東向政策”(India’s Look East Policy)的演變及其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Sumit Ganguly教授指出,在過去的25年間,印度東向政策在處理印度與東南亞國家間的經濟、政治與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租用。隨著中國在東南亞地區乃至印度洋地區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印度東向政策的軍事向度的關切有所提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提出,使得東南亞國家和印度對中國在東南亞以及印度洋地區的長期戰略意圖心存疑慮。
與會學者們就“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的重要議題開展了充分的、全方位的交流和研討,得到了與會各方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