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由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與國際金融報社聯合主辦、復旦大學全球投資與貿易研究中心承辦的“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高峰論壇在我校舉行。民進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教授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國際金融報》社總編輯徐沖、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承功出席了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保加利亞駐滬總領事白愛琳、巴基斯坦駐滬代總領事艾莎夫人、國家創新推進委員會區域發展委員會主任胡正塬、呼和浩特市政協副主席李岳清、渣打銀行(中國)副行長張之皓等20餘位專家學者、政府企業代表以及外國領事官員也出席了此次論壇,並在活動中深入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內涵和要點,討論了“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全球共同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積極建言獻策。政府搭台
今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之後,“一帶一路”戰略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
“一帶一路”的實質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時代主題,中國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在這一思路的推動下,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迎來共創共享的新時代。
“一帶一路”戰略有何意義?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在論壇上指出,“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五通”,就是“一帶一路”自身的意義所在。首先,是政策溝通。其次,最核心的是貿易暢通。第三,貨幣要流通。第四,道路聯通。第五,也是最難的——民心相通。他引用土耳其詩人的一句話:“吾之胸懷包容四海。”如果我們能夠有“包容四海”的胸襟,“一帶一路”的前景就是廣闊的。
中國目前正處於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甚至是經濟增速下滑的新常態之中。也有學者認為,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到底對中國今天自身的經濟發展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僅是一個國際的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表示,“在中國經濟升級的基礎上,中國有一部分產能和技術轉移到這些沿線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動力會為中國經濟升級產生新的產業結構解決新的市場。由此會徹底的改變全球經濟格局,或者會形成亞洲、非洲、歐洲三個大陸板塊聯盟起來的全球最大的經濟共同體。”
從字面上看,“一帶一路”首先就是一個空間和地理的概念。“一帶一路”戰略和區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國家創新推進委員會區域發展委員會主任胡正塬用非常形象的描述來解讀我們國家的版圖:原先是“一唱雄雞天下白”,現在是“展翅西北飛的和平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兩頭,一頭是東北,一頭是歐洲。“一帶一路”不僅能推動區域一體化,還能帶動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還帶來對於世界經濟版圖的新理解。復旦大學全球投資與貿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軍指出,未來的世界經濟版圖又可能形成兩大經濟圈。一個是美國大力推動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所覆蓋的太平洋地區,而與之對應的就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區域,這兩個經濟圈在東亞進行交匯。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應立足於東亞,推進基於價值鏈分工的多層次的經貿制度安排和布局,將東亞作為連結TPP和OBOR的紐帶,積極探索制度創新。同時指出“一帶一路”重在基礎建設,重在互聯互通。歐亞之間的這條通路一打通,至少在陸上運輸的成本會大幅度降低,那么無疑將使兩個區域之間的貿易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經濟成長點,也給整個歐亞大陸上的所有國家帶來新的希望和機會。保加利亞駐上海領事館總領事就在論壇上熱情洋溢地推介保加利亞的投資優勢和稅收優惠政策,歡迎中國企業到保加利亞投資。
巴基斯坦是目前中國惟一的“全天候的戰略夥伴關係”國家,也是第一個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國家。巴基斯坦駐滬總領事法哈特·艾莎夫人在論壇上特別介紹了中巴經濟走廊項目。中巴經濟走廊從新疆的喀什出發,經過紅其拉甫口岸,貫穿整個巴基斯坦,到達阿拉伯海沿岸的瓜達爾港,全長約2700公里,是一條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在內的貿易走廊。中國政府將中巴經濟走廊定位為中國同周邊互聯互通的旗艦項目,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項目計畫2030年竣工,預計總工程費將達到450億美元。其中,絲路基金首次投資16.5億美元。艾莎夫人介紹,瓜達爾港口現在正在有條不紊地建設中。在瓜達爾周邊,機場、醫院等相應的設施建設也帶動起來,相信幾年以後瓜達爾港可以發展得非常完備。
韓國駐滬總領館商務領事鄭京錄指出,“一帶一路”有利於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的合作。因此,在另一層面,能不能得到周邊國家的支持將會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6月1日,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簽訂。鄭京錄認為,韓國有更多的機會跟中國一起把“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發展下去。最近3年間,韓國對中國的投資有停滯、減少的趨向,但是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在不斷增加。韓國的三星電子、現代汽車、樂天百貨等大型企業正在中國中西部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這也是這些企業看好“一帶一路”戰略的結果。企業唱戲
在“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背後,涌動的是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或者說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那么,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中國企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我們會緊緊跟著國家的政策走。一是要看國家的政策。第二,要看市場。再一個,就是要跟著科技走。國家的戰略是我們整個企業運營的一個根本的大綱,所以說,跟著國家戰略走是沒錯的。”上實融資租賃行政總裁曹明說,“國家的政策導向,政府的政策定位,城市未來發展運營的方向,這些都是我們關注的行業。市場看好的項目,市場未來走勢向好的行業,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同時,我們也很關注市場新型的盈利模式、新型的行業。”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拓展規模的時候,如何在“質”的方面有所提升?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指出,在“一帶一路”推進的過程中,應該更加強調的是市場發展配置資源。通過市場化的配置資源,從而提升我們的企業、國家競爭力。
“‘一帶一路’不光是一個走出去的問題,同時也關係到節點城市和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是我們目前最關注的。所以說我們很務實,我們會先關注國內的項目建設。”曹明說。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薛求知認為,相比2003年開始中國企業主動走出去的“單打獨鬥”,目前走出去戰略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可以看作是國家戰略和企業戰略的一種接軌,而且它有非常好的結合點。因為“一帶一路”本身是一個長期的規劃戰略,是要分步實施的。目前第一步,主要是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毫無疑問,在裡面牽頭的肯定是大企業,而且很多是央企。所以,由大企業牽頭,然後很多的配套商、供應商緊跟其後,這裡面包含了很多中小企業。另外,還可以複製中國的一些成功經驗,在國外搞一些開發區。這些開發區建立起來以後,自然也會吸引到中國的中小企業投入其中。在“一帶一路”大的戰略當中,中小企業確實有很多機會,關鍵的一點是要進行創新,開發出新的創新模式。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幾個好處:帶動產品的出口,帶動技術的出口,還可以帶動勞務輸出。如今,還要加上帶動投資。這樣把金融機構以及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構聯繫起來,就能形成合力共同投資“一帶一路”當中的一些項目。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金融機構也要為企業提供更多資金上的幫忙。“我們會跟著大企業走。我們有很多大企業已經走出去了,他們在境外開展的業務當中,包括到‘一帶一路’的所在國投資,這些項目如果是確實可行的,國家政策是支持的,並且風險是可控的,我們也會積極地參與,做好服務。”曹明說。金融機構還會面向公眾發行“一帶一路”的相關債券,通過這些債券吸納一部分資金也投入到國外去。規避風險
由於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差異、制度的差異,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當中,可能會遇到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甚至面臨突如其來的風險。
比如,周邊國家有的法律法規不太健全,特別是關於外來投資者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殷醒民建議,在未來,這是從國家層面需要跟周邊國家通過政治和外交渠道進行解決的。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掉,企業的進展非常難。沒有政治和外交上面的突破,中國的經濟要與周邊融合是非常難的。
渣打銀行(中國)副行長張之皓提醒大家注意匯率風險。如果發生一個區域性、國家性或者全球性的金融崩盤,匯率的大變化,風險不可小覷。比如說,跟非洲做生意,幾乎所有的非洲國家只能用本幣結算。就算你在非洲貿易利潤是20%,但是貨幣可能會貶值50%。
除了匯率風險,企業還面臨恐怖主義風險。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指出:“我們還要注意到,制度是一個很大的風險,特別是恐怖主義風險。”在一些恐怖主義活動猖獗的地方,信息流、人流、物流背後都面臨這些風險。
薛求知特別提醒說,我們不可忽略在“一帶一路”整個過程當中投資項目的風險性,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問題。政府搭台,企業主導,這樣一來就會面臨兩個層面的風險。一個是這些國家,政治上不夠穩定,所以這方面的風險是不可忽略的。因為有的時候政府更迭,法律又不健全,之前政府簽的一些協定新政府不認可,所以會造成很大的風險。
其次,可能面臨信任度的問題,當地民眾可能會產生排斥、抵制的心理或行為。 再次,“一帶一路”前期投資的很多是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投資周期很長,對於投資企業的經濟效益或者品牌、直接的社會效應不會立竿見影,所以可能也會引起企業在投資方面的一些顧慮,影響其積極性。
作為跨國企業在華機構的代表,聯實集團項目發展中國區總經理喬東華介紹說:“我們選擇未來可能去哪些國家,哪些地方有我們的市場,因為市場需求是第一位的。要分析考慮哪裡有穩定的市場,哪裡是不成熟的市場,或者對於投資項目來說還是欠發達的市場。同時,考慮怎么分散風險,把我們的一些資源帶到全球各地。”
當企業走出去的時候,資源的儲備、資金的儲備等各方面需要準備充分。此外,人力資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不僅需要有人懂當地的法律,當地的稅務,還要尋求跟當地的合作夥伴合作。從投資的角度說,還要考慮資金進出的問題。
對於如何規避風險,專家也給出了建議。薛求知表示,首先,要尊重商業契約精神。在前期談判,包括決定做項目之前,要充分蒐集各方面的信息,對各種各樣的條件有充分的把握,再和對方簽訂一個非常詳細的、有一定的特殊保護條款性質的契約,然後合作雙方本著契約的精神來推進項目。其次,企業到海外去投資,不要只關注對方的政府,還要考慮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公眾、社區、企業的供應商,對客戶各方面的因素要有一個全面的考慮。在做投資的時候,如果能夠把這些方面都涉及進去,可以避免很多的問題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