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帶一路”與非洲發展研討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一帶一路”與非洲發展研討會
  • 發生地:中國北京
  • 時間:2015年12月10日
2015年12月10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在北京總部舉辦“‘一帶一路’投資挑戰與機遇系列研討會”之非洲篇。
在中非合作論壇上,習主席宣布未來三年中國對非合作重大舉措,提出把中非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宣布中方將在未來三年同非方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畫” 可以預見的是,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下,中非經濟往來將更加密切。CCG‘一帶一路’投資挑戰與機遇系列研討會”本期聚焦非洲,針對企業等走出去主體在非洲大陸投資面臨的機會和風險以及應對措施展開熱烈討論。
CCG主任、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王輝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非洲所所長徐偉忠、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華商研究中心主任康榮平、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執行所長黃日涵、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儲殷、中南屋北京聯絡人范亞雲、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非洲所所長助理黎文濤等出席研討會並發言。來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學者,與來自中石化、中車、中水電等單位的企業代表,以及聯合國糧食署等機構代表,來自財經、南都、中新社等媒體的代表參加會議並參與討論。CCG執行秘書長苗綠主持研討會。
CCG主任、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王輝耀主任強調,“一帶一路”發展的關鍵是找到實施的抓手,中非合作需進一步深化。他就此提出幾點建議:一是更好地發揮中國與非洲的傳統友誼,有效地增進合作;二是更多地培養非洲人才,擴展影響力;三是通過開發非洲旅遊提升軟實力;四是鼓勵移民等多種形式的對非人才輸出;五是選擇具體項目建立“一帶一路”實施樣板;六是充分調動企業、華商華僑的積極性;七是建立非洲國家的“一帶一路”聯盟。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非洲所所長徐偉忠指出,“一帶一路”與非洲的關係要從“一帶一路”的本質和內涵來看,“一帶”連線歐亞大陸,“一路”溝通西太平洋周邊國家跟印度洋周邊國家,本質是開放的。中非合作為“一帶一路”起到預演的作用,能充分發揮中國企業互聯互通、基礎建設等方面的能力。考慮到非洲人口增長快、正在快速城市化、經濟處於快速上升期等因素,現在是中非經貿合作的好時機。中非經貿關係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從以往主要靠貿易、工程拉動向投資拉動轉型。對非投資潛力很大,製造業、農業等眾多領域有很多機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華商研究中心主任康榮平表示,中國有必要通過“一帶一路”幫助非洲共同富裕,要在國家引導下走共同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的跨國公司要與歐美跨國公司有所區別才有出路。中非可以從政府間開始職業培訓的合作。
CCG一帶一路研究所執行所長黃日涵介紹了非洲實地調研反映出的中國企業在非投資主要涉及的領域和面臨的風險。他指出,非洲投資機遇很多,中國對非投資有待加強。企業應全面做好自身社會責任,降低社會風險,可以學習歐美的風險評估經驗,並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
CCG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儲殷指出,非洲目前最需要解決的是就業問題,服務業、製造業有很多機會。中國在非洲的投資要轉型,不能繼續加大當地的經濟社會矛盾,要避免損害當地利益的商業模式,避免零和博弈扼殺長遠關係。企業要加強非洲工人的職業培訓,特別是工廠中層幹部的培訓,有必要發展中專、職業學院等中低端非洲留學生,培養非洲所需技能人才。中國應整合海外商會力量,共享資訊、資源,可以向非洲輸出類似藍翔技校的技能教育機構以及類似希望工程的青少年發展項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非洲所所長助理黎文濤分析了中國企業投資非洲的七大風險源:內戰、政權更迭、經濟民粹主義、暴恐威脅、外部勢力干預、治安和有組織犯罪、運營風險。他指出應對風險需要建立海外利益保護的安全網,應區分國家、企業、個人等不同層次的利益保護,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國家層面應積極推動雙邊投資協定等平台建設,加強互惠合作理念培養,促進海外投資金融機制跟進,協調與既有西方國家和組織的利益關係。
中南屋北京聯絡人范亞雲表示,非洲正在經歷多元化的發展,中國企業進入非洲不能固守傳統思維,要從當地市場出發,並重新認識當地政府在經濟中的地位;要依靠當地專業人士來保證運營順暢。中國政府需要加快與非洲國家簽訂雙邊投資協定,以有效化解戰亂、經濟民粹主義等風險。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是國內領先的國際化智庫,致力於企業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研究。CCG一帶一路研究所成立於今年5月,該研究所在“一帶一路”戰略命題下,開展一系列研究、出版,舉辦系列研討會,給企業等走出去主體提供現實意義的指導。此前曾舉辦“一帶一路、亞投行人才戰略”、“東南亞投資風險與挑戰”、“南亞投資風險與挑戰”“一帶一路與TPP”等圓桌會,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熱點問題進行研討,為企業等走出去主體提供具有現實意義的指導。研討結果還將以建言獻策形式上報國家相關部門,並出版系列叢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