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一帶一路城市研究的新進展與新思路”論壇

2015年10月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人文學院和媒體與設計學院承辦的“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創新論壇城市科學系列之三”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法學樓401室舉行。本次論壇以“‘一帶一路’城市研究的新進展與新思路”為主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認知與行為科學研究院(籌)、人文學院、媒設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學者,來自新華通訊社上海分社、《瞭望東方周刊》、《解放日報》、《文匯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上海分社等媒體出席。與會專家從國家戰略、歷史學、經濟學、文學、公共管理、城市規劃等各領域,就“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的城市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
在題為《“一帶一路”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言中,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指出,作為人口、經濟與資源高度集聚的城市,以及中國正在努力探索和建構的“新型城鎮化”,是“一帶一路”全球戰略的主要空間平台和核心支撐體系。而區域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沿線一些城鄉的社會現代化水平較低、源遠流長的區域文化傳統萎靡不振,則是現階段影響國內“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矛盾。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研究和建構一個內容更為豐富、目標更為全面的“一帶一路”戰略理念。這就是“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的新戰略構想,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以城市群規劃建設驅動“一帶一路”的經濟振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需要沿線各省市的通力合作,建構和形成科學合理的層級分工體系,避免惡性競爭,最大限度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城鄉經濟的共同繁榮和協調發展;以智慧城市規劃建設助推“一帶一路”的社會轉型。將城市信息化工程和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戰略支點,推進“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的城市和農村的傳統社會轉型,為實現這些地區信息化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及社會現代化建設提供綜合服務平台;以人文城市規劃建設引領“一帶一路”的文化復興。“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擁有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注重人文城市建設將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一帶一路”城鎮化中的深層次問題和綜合性矛盾。
在題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兩重思考》的發言中,上海交通大學認知與行為科學研究院(籌)蔣宏教授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兩重思考。第一重思考是建設的必要性。通過“一帶一路”的建設,衝破影響和阻礙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圍和圍堵,拉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消化過往經濟高速建設所帶來的過剩產能,有效推動國際貿易和促進金融資本增值,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引擎拓展中國國家形象和推動我國經濟技術文化實力的遠行,以和平崛起和互利共贏推動世界和平、互利共贏、和諧發展的新路。第二重思考是建設的安全性,包括西部邊境安全、戰略條件約定、分裂勢力的管控風險、社會治理難度加大等方面。涉及國內宗教及民族的問題將使社會治理更趨複雜化,國際問題的交織也將增加西部國家安全的壓力。最後蔣教授提出幾點建議:充分認識“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向國內外講好故事、傳達好意圖、落實好項目;充分認識“一帶一路”建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國家安全性,制定好規則、落實好政策、發展好事業;充分認識“一帶一路”建設國際間合作和國內建設的同等重要性、急迫性;充分重視“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別研究和對策研究,以及預案研究。就如何緩釋國家西部的安全壓力,媒設學院朱寧嘉副教授補充到,這需要我們換位思考。在互利共贏思想的指導下,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和民族的平等對話與對等交流。因為作為合作夥伴強大的一方,僅有良好的主觀意願是不夠的,需要體會並體諒沿線國家、城市和民族的立場,維護共同體各方利益,尋求合理髮展,努力消除沿線國家、城市和民族的猜忌,真正發揮中國的世界經濟發動機的作用。
在題為《行政區劃與明代青島“走私港”的形成》的發言中,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李玉尚教授從明代青島港形成的歷史闡述中指出,萬曆六年之前,由於小青島和青島口地區處於膠即兩地邊緣地帶,小青島在行政和軍事上屬於膠州,在即墨其他港口厲行海禁的政策下,反而獲得初步發展的契機,成為一“走私港”。萬曆六年之後,即墨開禁,同時清初至1891年,軍事重心由明代的即墨轉移到膠州,包括青島口在內的墨邑各個港口都得以迅速發展,女姑、金口先後成為即墨和膠東的大港口。在明末和清代前中期港口自由貿易競爭中,青島雖然也有發展,但並未處於優勢。青島獲得再次發展的契機是嘉慶之後,乾隆年間美洲作物在膠東的普及所導致的港口淤塞,對於膠即幾乎所有港口來說是一個毀滅性打擊。由於青島口河岸人口稀少、河流短促、自然環境保持良好,免受了此種劫難。加上1891年登鎮總兵衙門移至青島口,也是一個促進,但其作用不應高估。
在題為《山東半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言中,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朱麗霞教授指出,齊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富庶的國家,借濱海的地理優勢,發展海上貿易,打通了中國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貿易通道,開闢了歷史上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歷史悠久的海上通道不僅溝通了中國與東方朝鮮、日本的經濟、政治、宗教、民俗和思想的交流,而且在文學、音樂、舞蹈、書法、美術等多個領域都對東方各島國產生了的巨大影響。齊國奔向富強的征途中所實施的各項措施在後來不同強國的歷史進程中都得到一一印證,齊國曾經的強大與繁榮,為我們今天推動中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可貴的借鑑。
在題為《十九世紀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帶一路戰略(1889-1894):廣西龍州關、雲南蒙自關和西藏亞東關的貿易路線及模式》的發言中,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張志雲研究員指出,雖然在西歐工業國家推動的殖民地經濟的壓力下,中國西南地區在國際貿易力量上呈現弱勢,但是在龍州關、蒙自關和亞東關的選址和設定過程中,呈現了當時中國極為先進的貿易戰略。雖然上述三關的開設都是由於英法兩國的壓力,但是中國政府累積了1860至1889年將近三十年的經驗中得知,開關貿易的利益實不僅僅在徵收關稅,還有上述的貿易戰略考量。或許十九世紀的清政府之整體國策設計確實有落後西歐工業國家之處,但是當時清政府快速學習西方貿易經驗,體察中國西南邊境情勢所設計出的貿易戰略和模式,仍有許多值得二十一世紀中國政府可借鑑之處。
在題為《“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絲綢之路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的發言中,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劉新靜專職研究員指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對外拓展國際關係,對內尋求戰略突破的一種有益嘗試與探索。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勢必會極大帶動沿線城市人口與產業等要素的集聚,從而加速其城鎮化進程和提升其城鎮化水平。可以預見,改革開放三十年向東開發開放和優先發展沿海省市的戰略造就了今天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向西開發開放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無疑會孕育明天的中國絲綢之路城市群。從城市群理論而言,中國絲綢之路城市群應該建設重文化、生態和生活質量的文化型城市群;從城市群形態而言,中國絲綢之路城市群應該建設由3-5個層級體系合理的小城市群組成的城市化區域;從國際經驗來看,中國絲綢之路城市群可以建設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文化往來和政治交流的國際城市群。
本次論壇歷時半天,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具有重要的國際視野,肩負國家使命和民族希望,是實現“中國夢”重大戰略舉措之一。無論是從歷史沿革,還是從當下建設和未來發展看,以“一帶一路”戰略+“新型城鎮化”為主體功能構架,規劃和布局“十三五”時期“一帶一路”的推進實施,有助於統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生態環境、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主要目標,比較完整地解決目前存在的經濟、社會、文化的不平衡和不協調問題,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長遠及可持續打下良好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