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西安亞洲食學論壇

2014西安亞洲食學論壇

2014西安亞洲食學論壇於2014年11月7~10日在絲綢之路起點古都西安隆重舉行,以“絲綢之路上的飲食文明”為主題,匯集二十餘國家和地區學者,研討新絲路上的飲食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西安亞洲食學論壇
  • 舉辦地點:西安
論壇召開,特邀嘉賓,論壇回顧,論壇舉辦,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相關陝西,秦地飲食,陝西菜品,

論壇召開

本次論壇以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匯集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東南亞、南亞,以及美國、法國、瑞士、荷蘭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學者,共同對新絲路上的飲食文明進行思索和探討,促進絲路經濟帶文化交流和亞洲食學、餐飲的研究、合作。“前期的籌備工作主要以向海內外食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和研究機構發布信息為主,2014年4月初明確了本次會議以“絲綢之路上的飲食文明”為主題,並將於”亞洲食學論壇主席助理王斯說。
在確定了主題後,組委會收到了數百篇海內外學者和企業代表的論文,在經過學術委員會的嚴格審核後,最終確定了117篇為正式參會論文 (其中海外28篇)。

特邀嘉賓

石毛直道 日本,農學博士,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他曾多次組織飲食人類學田野考察和研究,足跡遍及亞洲、大洋洲和非洲,發表著作五十餘部,如《日本食文化與歷史》、《飲食文明論》等等。
弗朗西斯·薩班法國,教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東亞研究博士,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人類學、技術史、中法飲食文化比較史。著有《用餐時間:權利、時間和社會節奏》《中國技術思想和技術史》等論文。
傑奎琳·紐曼美國,教授,紐約市立大學名譽教授,曾擔任該校家庭、營養與運動科學系負責人。曾教授食品科學的基礎和實驗、研究方法、民族食物、專業習作等課程。她關於中餐和飲食習慣的研究成果已經廣為當地、美國國內乃至世界學界所了解。
石興邦教授,中國,亞洲食學論壇榮譽主席,著名考古學家。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兼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現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等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陝西省考古學副會長。主要論著有《西安半坡——氏族部落文化聚落的發掘研究》、《半坡氏族公社》、《臨潼白家村》等專著。
趙榮光教授,中國,浙江工商大學教授,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同時任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國家一級)副會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國家一級)餐飲茶酒專業委員會主任,從事飲食文化、飲食史等領域研究與教學工作已近四十年,享有“中國食文化突出貢獻專家”等省部級以上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論壇回顧

論壇舉辦

亞洲食學論壇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飲食文化遺產國際論壇 (英文名AsianFoodStudyConference),自舉辦以來,已成為世界各國食學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重要學術交流平台。論壇也得到了中國文化部非遺司、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等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歷屆論壇的舉辦受到了世界各國食學研究者的高度認可。

第一屆

“亞洲食學論壇”是在2011年舉辦,當時以“留在祖先餐桌記憶”為主題,由浙江工商大學、北京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聯合主辦,時任浙江省代省長夏寶龍出席,國際知名食學家趙榮光教授擔任大會主席與召集人,海外25國學者與會,與會代表120人,影響熱烈持久。被譽為國際食學界的空前盛舉。

第二屆

2012年舉辦了第二屆,當時以“調和產業、科學和環境為主題,在曼谷由泰國知名學府朱拉隆功大學和中國浙江工商大學聯合主辦,泰國王儲詩琳通公主擔任大會主席,25國代表共一百八十餘人出席會議,中國大陸代表15人出席。兩次會議在國際食學界、食品與餐飲行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屆

第三屆於2013年10月在紹興舉行,由紹興市人民政府、浙江工商大學、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聯合舉辦,“健康與文明”為2013亞洲食學論壇的主題。與會代表就 “食品安全和營養”、“食物歷史與傳承”、“食學理論與評述”、“飲食遺產與觀光”、“中外飲食與交流”等幾大主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相關陝西

秦地飲食

古時的秦地,包括現今的陝西全部,甘肅、寧夏、山西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也是中國烹飪技術的重要發源地。從飲食文化產生、演進、發展史上看,這裡同樣是舉世罕見、層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而且在原始社會,這裡一直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先進地區。至今,三秦大地上的飲食習慣基本上還是沿著這條祖宗留下的軌跡,繼續著,調整著,雖然不斷受到外部的衝擊,但秦地飲食文化的核心並沒有改變,可以說,秦地飲食文化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
陝西師範大學朱立挺,王明德教授在論文《秦菜的歷史地位塈秦地飲食文化對後世的影響力研究》中指出:秦菜雖說是地域菜,但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因此在中華飲食文化的演進和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秦地飲食文化包涵了物質和精神兩大層次,包括飲食資源、飲食製做、飲食消費、飲食器具、飲食禮俗、飲食方式、飲食衛生、飲食文藝、飲食思想、飲食文獻、飲食交流等。經過秦、西漢、隋、唐、五代的發展演化,形成秦地飲食獨有的文化,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對中國乃至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都產生過很大的推動作用。

陝西菜品

華中農業大學謝定源教授在論文 《陝西地區當代居民膳食特徵研究》中,研究了陝西地區當代居民的膳食特徵。研究表明:1999~2012年,陝西農村居民膳食結構為糧食70%,蔬菜22%,豬牛羊肉3%,蛋類、酒各1%,糧食所占比例較大,蔬果類和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偏低。2006年陝西城鎮居民膳食結構為糧食24%,鮮菜32%,鮮瓜果19%,鮮乳品6%,豬肉4%,油脂類、蛋類分別3%,糕點 、酒類分別2%,牛羊肉、禽類及水產品分別1%,糧食及水產品所占比例明顯偏低。陝西城鎮居民年人均食物消費量除糧食外,蔬菜、食用植物油、豬牛羊肉、禽類、蛋類及水產類等均高於陝西農村居民年人均食物消費量。陝西名菜中,菜品滋味以鹹鮮所占比例最高,達49.3%,含酸味、辣味、麻味菜品分別為15.7%、16%、15.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