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滁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1月11日在滁州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市長張祥安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市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是我們奮力攻堅、著力轉型、全力衝刺的一年。面對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全市上下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十大工程、百億項目、千億產業為抓手,以“三個一千”活動為保障,堅持“五位一體”,突出“四化同步”,力求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86.1億元,增長1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90.9億元,增長15.5%;固定資產投資1075.8億元,增長21.9%;財政收入178.9億元,增長1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5億元,增長14.4%;外貿進出口18.6億美元,增長2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9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235元,分別增長10.6%和13.5%。突出表現在:
多項工作取得突破。GDP和固定資產投資首超千億,站穩全省第一方陣;規上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分別前移3位、1位,均居全省第六,實現可喜跨越。新一輪城市總規獲省規委會通過,正式成為長三角協調會和南京都市圈發展聯盟會員城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區域,定遠、明光終於擠入皖北政策扶持範圍,為滁州爭得新的發展空間、政策空間。華塑一期項目成功投產、二期項目順利開工。國家園林城市、道路交通二等管理模範城市爭創成功,省級文明城市通過考核。小崗村“兩年大變樣”任務提前完成,成功承辦第13屆全國村長論壇。
多個方面獲得豐收。糧食生產實現“八連豐”,總產83億斤;規上工業總產值逼近2000億元;財政全面增收,市本級超50億元,天長超30億元,各縣市區均超10億元;全年域內銀行新增貸款186億元,增量全省第四,存貸比首超70%,域外銀行貸款34億元,直接融資13.6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滁州海關開關首年入庫稅款1.55億元。
多數地方競相出彩。劉延東副總理視察我市基層醫改和職教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張寶順書記用“熱氣騰騰、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形容滁州發展勢頭;王學軍省長對我市項目建設給予高度評價;山西省、蘇州市等多個高規格黨政代表團來滁考察;實現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兩連冠”、全省雙擁模範城“七連冠”;榮獲2013中國安居宜居價值城市稱號;H7N9防控、民眾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地震應急、民眾體育、法律援助、安全生產月活動等工作受到國家部委表彰;校車安全“滁州模式”全國推廣,教育信息化建設全國試點;全國“春風行動”啟動儀式在我市舉行;全省開發區產城一體化規劃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暨造林整地、節約集約用地等多項工作現場會在我市召開;天長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第二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首批國家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來安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法制創建活動先進縣,明光被評為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範縣,市開發區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市直多個部門在全省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
多類指標爭先進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前移4位,居全省第一;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前移5位,居全省第五;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速前移1位,居全省第一。水利建設投資、森林增長面積、糧食收購量、家庭農場總數等,均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建設規模、在建里程、總投資三項指標和國省幹線公路建設開工率,均居全省第一。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三個一千”,服務大局展現新作為。
堅持用心、用情、用智,紮實開展“千名幹部幫招千個項目、千名幹部幫抓千項工程、千名幹部幫扶千家企業”活動,領導帶頭,各盡其責,及時有效幫助各類企業、項目解決落地、建設、生產、經營中的問題上萬個。與此同時,按照一月一主題,月月有重點,整合力量,集成攻關,先後開展了招商引資攻堅月、工程建設提速月、經濟運行服務月、項目前期工作聯動推進月、央企合作落實行動月、百日會戰等,力促項目快簽約、快建設、快投產。通過努力,用地上,爭取建設用地指標6.5萬畝,供應6萬畝;用工上,舉辦各類招聘會近500場,幫招員工近9萬人次;用電上,加快電網建設,強化用電調度,全市工業用電量60.6億千瓦時,增長14.1%。
(二)突出提質提效,項目建設取得新成績。
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把抓發展、調結構、惠民生落實到項目上。謀劃爭取一批。圍繞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等方面,謀劃億元以上項目615個,總投資3538億元;爭取國家和省資金21.4億元。大力招引一批。新引進市外億元以上項目330個,到位資金592億元,其中南大光電、朝野電視等30億元以上7個,拉芳日化、德威新材料等10億元以上40個。加快實施一批。新開工規模以上項目1620個,竣工1200個。總投資25億元的長電科技、23億元的雀巢銀鷺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總投資80億元的遠東電纜、50億元的亞太科技五金機電城、30億元的德輪輪胎、29億元的長豐揚子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
(三)突出抓大活小,工業經濟躍上新台階。
堅持頂天立地鋪天蓋地兩手抓,提升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打造支柱產業。先進裝備、智慧型家電等六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0億元,增長17%,拉動規上工業增長13.9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達201家,居全省第三。高新技術企業達111家,居全省第六;實現產值850億元,居全省第三。培育龍頭企業。推進“510”計畫,狠抓“千億技改”,共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315項,完成投資230億元。加快推進“三上”工程,規模企業達1124戶,淨增239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企業420戶,新增35戶。推進全民創業。開展全民創業提升年活動,新增私營企業5000戶、個體工商戶1.7萬戶。16家企業進入省民企百強,居全省第四。加快技術創新。獲批各級技術中心37家,累計達171家,省級技術中心數全省第三。全柴獲批國家級技術中心,全柴動力消失模鑄造等3個項目列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重點項目。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全省第四和第五。夯實園區平台。15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投入資金65億元,新增開發面積25平方公里,總面積達220平方公里,入園企業總數2800多家。市開發區入園企業超千家,全面完成“3344”目標任務。蘇滁現代產業園一期12平方公里路網基本建成,入園項目30個,總投資11億元的新盛諾、10億元的勝華波等項目加快建設。
(四)突出規模特色,現代農業邁出新步伐。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集約化上,啟動60個農業示範區建設,全椒襄河、鳳陽小崗和來安大英3個示範區獲批省級示範區,定遠金山示範區獲批省級農業綜合開發區,全椒爭創國家級示範區工作穩步推進。規模化上,新增耕地流轉面積41萬畝,總面積達182萬畝,流轉率高於全省1.3個百分點;新增家庭農場780家,總數達1500家;新增各類農民合作組織1160個,總數達5860個。產業化上,新增各類龍頭企業99家,總數達645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468億元,增長20.3%。科技化上,農業物聯網紮實推進,良種覆蓋率、關鍵技術到位率分別達97%和68%。聖農科技、意洋草莓等現代農業項目產生良好示範效應。機械化上,耕種收農機化作業水平達78.9%,超全省14個百分點,農機化工作綜合考評全省第一。
(五)突出提檔升級,第三產業呈現新格局。
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並重,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並舉,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08億元。商貿服務業更趨活躍。淨增限上企業182戶,累計達762戶。沃爾瑪、大潤發等陸續開業,世貿廣場、中普廣場等加快建設,在建大型市場26個、商業綜合體19個。總投資120億元的中環國際商貿中心項目簽約。發展電子商務,年交易額1.5億元,籌建淘寶特色中國·滁州館。現代物流業加速推進。中國供銷·滁州農產品物流園、華塑鹽化物流園、鳳陽港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完成投資26.5億元。南京灣商貿物流園獲批省級服務業集聚區。文化旅遊業快速提升。圍繞打造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加快推進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長城文化創意園、滁州1912、冠景度假村、全椒儒林文化街區、天長千秋印象·唐城等項目快速推進。金融服務業增勢強勁。縣域農商(合)行改制全面完成。新增18家銀行分支機構,新引進1家市級保險公司。先後與省進出口銀行、省建行和徽商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共獲授信650億元。存、貸款增速分別居全省第七、第二。房地產業持續增長。完成商品房建設投資261億元,增長13.9%;銷售472萬平方米,增長38.4%,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六)突出宜居宜業,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
堅持規模擴張、功能完善、品質提升並舉,努力構建多層次城鎮體系。以美好新滁城為龍頭,著力提升品質。“131”組團實施重點項目412個,完成投資296億元,增長41%。大力實施以“七個一”為重點的精品工程,清流高架、南湖四期等項目竣工,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等項目提速,琅琊山東麓覆綠和醉翁亭景區整治、滁州大道、花卉博覽園等項目開工建設。“十路一渠”建設快速推進,花園路、全椒路、會峰路“白改黑”完成,西澗路、洪武路、世紀大道改造等工程加快建設。實施清流河二期、揚子東路、蘇滁現代產業園等地塊征遷,完成徵收面積141萬平方米。組團內部競相發展,琅琊新區建成百萬平方米住房,南譙新城一批公共設施項目進展明顯,來安縣城“一城三區”路網框架基本形成,全椒十大城建、八大交通工程順利推進。以城市管理十項提升行動為抓手,深入推進“六城聯創”,完成上海路、豐樂大道、中都大道提速治堵工程。推進“綠色滁州行動”,新增綠地585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9.4%。以美好新城鎮為支撐,著力完善功能。天長、明光、鳳陽、定遠四個縣城共實施重點城建項目近300個,完成投資近200億元。天長建成紅草湖南園等30項工程。明光徵收房屋面積70萬平米,韓山公園二期等15項工程完工。鳳陽提升文化新城,博物館、新圖書館即將投入使用。定遠生態公園、濱水商業休閒帶等工程進展順利。爐橋等一批特色小城鎮加快建設。全市城鎮總人口184萬人,城鎮化率達46.8%。以美好鄉村為基礎,著力示範帶動。按照串珠、連線、帶面模式,聚力打造“一片二環三線”,重點抓好5條展示鏈和38個重點村建設,完成各類村莊建設項目818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載體,著力改善條件。滁馬高速、宿揚高速等開工建設;徐明高速、蚌淮至寧洛高速連線線、104國道滁汊段等加快建設;312省道滁來路、釜秦線、天銅線和309省道明光段等建成通車。蚌浮段行蓄洪區調整建設工程開工,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加快推進,5座中型水庫、127座小型水庫完成除險加固。全年交通投資126億元、水利投資15.8億元、電力投資9億元。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7.6億元,總量全省第二。
(七)突出開源節流,保障發展有了新舉措。
堅持多管齊下籌集資金,節約集約使用資金,務求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抓開源,完成稅收146億元,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81.6%;爭取上級專項轉移支付74.3億元,地方政府債券轉貸8億元。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突破900億元;同創公司發行債券8億元,德力股份再融資5.36億元,海虹印務、尚善生物在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全市社會融資總量450億元。抓節流,建立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嚴控“三公”經費等支出,市直部門一般性支出壓減6%,市本級政府採購節約率達30%,收回曆年結轉資金4025萬元。加大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力度,僅市級核減工程造價2.45億元。抓調度,按照“突出重點、急用先行、有增有減”的原則,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市財政全年調度資金76億元,有效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及償還到期債務。
(八)突出民生福祉,社會事業再獲新進展。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狠抓落實。民生工程上,33項民生工程投入54億元,比上年增加2.4億元。新開工保障房2.7萬套,建成3.8萬套,居全省前列。新增城鎮就業9.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低於省控指標1個百分點。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參保人數達155萬人次;新農合平均參合率首次達100%。教育上,完成滁州職教集團組建工作,組建滁州機電工程學校。完成126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新建公辦幼稚園79所。文化衛生體育上,建成6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20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示範點,49個公共電子閱覽室。明中都城遺址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躋身“國保”。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穩步推進,重點醫療機構加快建設,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成功創“三甲”。基層醫改深入推進,藥品價格總體降幅40%左右,醫用耗材集中採購中標價下降33.6%。建立醫患糾紛調解新機制。5名滁州籍運動員在十二屆全運會上奪冠。人口計生上,深化“村為主”工作機制,健全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人口自然增長率5.5‰。信訪維穩上,深化平安滁州建設,推行治安防控四色分級預警機制,實施“天網”工程,新增治安監控6000多個,防控能力得到提升。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成功破獲“10.24”爆炸未遂案等刑事案件。創新信訪工作機制,打造“信訪直通車”,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近6萬件。突出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均下降50%以上,沒有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環境保護上,加強制度建設,嚴格環境準入,強化執法監管,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新增4個省級生態鄉鎮、9個省級生態村。琅琊榆、滁菊被評為市樹、市花。做好全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準備工作。《滁州市志》出版發行。老齡、紅十字、慈善和殘疾人等事業取得新成績,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科協等群團組織作用進一步發揮,統計、質監、商檢、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工商聯、防震減災、氣象、國防動員、消防、保密、檔案、編制、供銷、老幹部、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全面加強。
(九)突出勤政廉政,政府自身建設得到新加強。
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廉潔從政,不斷加強和改進政府工作。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決議,主動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共辦理人大議案、建議120件、政協提案294件,滿意率達95%。修改完善政府工作規則。加強政府規範性檔案審查,清理檔案459件,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開展第六輪審批流程再造,推進市縣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一體化。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發布機制,加強市長熱線、市長信箱辦理工作,積極開展網路問政。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省30條和市26條規定,認真開展辦公用房清理工作,深入推進“六治六提”活動,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設進一步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在“十二五”的征程上邁出了更加堅實有力的步伐。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黨代會代表,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部省駐滁單位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駐滁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滁州建設和發展的海內外朋友們,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滁州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政府的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居民收入等指標增速未能實現年初計畫目標;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的支撐作用還不夠明顯,經濟外向度、全民創業水平、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縣域經濟特別是鎮域經濟仍較薄弱,發展不平衡現象仍較突出;資源環境承載的壓力日漸增大,要素保障的壓力一直存在,信訪維穩的壓力不同程度影響了一些地方和幹部的正常工作;改革力度有限,沒能有效觸及一些體制性的障礙和深層次的矛盾;民生改善與人民民眾的新要求、新期盼還有不小差距;政府及所屬部門的服務水平、服務效率、服務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也是我市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關鍵之年。儘管我們面臨著巨觀環境複雜多變與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雙重壓力,做大經濟總量與加快轉型發展的雙重考驗,發展要素需求不斷增多與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的雙重矛盾。但對滁州而言,機遇大於挑戰,我們正處於大有可為的黃金髮展期、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深化改革的重要視窗期。多重機遇疊加的好形勢仍將延續,多個項目形成的產能將持續釋放,多年努力打下的堅實基礎將繼續發揮其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只要我們咬定目標,銳意進取,攻堅破難,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今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等重要會議精神,以穩中求進為工作總基調,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以爭先進位為主要目標,著力激發市場活力,著力提升發展質量,著力加強城鄉統籌,著力推動民生改善,加快衝刺全省第一方陣。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財政收入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進出口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1%和13.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完成年度節能減排任務。
(一)以深化改革為引領,匯聚發展活力。
按照中央和省統一部署,弘揚大包乾精神,做到謀定而後動、在大局下行動,努力以點上的有效突破,迅速打開改革新局面。深化農村改革。探索推行地權、林權、房權的流轉租賃和抵押融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國有林場、承包經營權入股、資金互助、土地流轉、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等改革,推進鳳陽縣省級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抓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爭取走在前列。深化企業改革。認真開展國企改革“回頭看”活動,逐項解決好遺留問題。引入非公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民企通過掛大靠強、兼併重組、股改上市等途徑,加速成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政府舉債審核備案和償債準備金制度,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做好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和化解工作;深化財政支出改革,規範支出方式,全面公開“三公”經費,推行預算支出績效評價;推進稅收征管改革,做好“營改增”擴圍試點。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機構改革和部門職責整合,完成工商、質監管理體制調整和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完成衛生與人口計生機構整合。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一步理順關係和去行政化。深化城市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城市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引入市場化、社會化機制,盤活存量,搞活增量。改革、完善滁城的征遷、安置、環衛、物業、社區管理體制機制。實行居住證制度,全面放開縣城以下戶籍和有序放開滁城戶籍登記;統籌解決好進城人員的住房、就業、養老、就醫和子女上學等問題,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住”。深化社會領域重點改革。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進一步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完善基層醫���,深化推進縣級、適時啟動市級公立醫院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新農合和城市居民醫保並軌。
(二)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增強發展後勁。
強力抓好招商引資。力爭市外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700億元以上,增長20%以上。一是突出招大引強。圍繞主導產業,主攻重點區域,緊盯大企業、大項目,高位推進,力爭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00個。二是創新招商方式。尤其要在圍繞產業鏈組建專業隊伍招商和駐點招商、網路招商和以商招商、集群承接和共建園中園等結合上下功夫。積極利用上海自貿區效應,主動把握國家促進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政策機遇,加強承接能力建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經濟圈,左右逢源、借力發展。三是注重招商實效。完善考評機制,重點考核項目畝均投資強度、產出和稅收等指標,嚴控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項目落地;強化對重點項目的調度、督查,提高項目簽約率、開工率、竣工率、達產率、履約率、貢獻率。
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一方面搶抓機遇謀項目。加強對國家、省投資導向的研究,抓好項目謀劃、申報、銜接等工作,爭取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項目落戶滁州。加速推進淮滁寧高速、合明盱高速、通用機場、窯河復航、海關特殊監管區等項目,力爭年內大唐電廠項目申報核准,江巷水庫項目獲批,滁州港、城東熱電廠、50萬伏變電站等項目開工,滁寧輕軌、合寧城際鐵路等前期工作取得突破。用好用足皖北扶持政策,促進定、鳳、明發展。另一方面提質提效建項目。排出年度重點工程,強力推進,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40個,竣工投產150個以上,達產100個以上。
大力推動園區發展。按照“產城一體”理念,推進各開發園區拓展空間、最佳化布局,確保15個省級以上園區完成年度建設投資100億元以上,新增開發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稅收收入超65億元。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著力打造沿蘇經濟帶。推進蘇滁現代產業園爭創省級高新區,力爭簽約引進項目5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10個以上項目年底投產。推進市開發區在全國創品牌、全省進位次,主要經濟指標增長30%以上。爭取天長開發區獲批國家級開發區。
著力強化要素保障。一是搭建集約的用地平台。一手抓指標爭取,力爭新增用地指標3.9萬畝;一手抓節約用地,把好項目用地審批關,鼓勵建設多層廠房,通過土地使用稅等槓桿,加大閒置、低效土地的清理力度,確保重點項目用地需求。二是搭建多元的融資平台。抓信貸投放,力爭市內銀行新增貸款超200億元。抓直接融資,力爭禾益化學、揚子地板“新三板”掛牌,鳳凰集團、志成畜牧等在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市城投三期債、同創二期債、金禾實業公司債、滁寧公司債、金瑞投資短期融資券等成功發行。組織設立民營銀行。力爭全年社會融資總量超500億元。三是搭建優質的聚才平台。加大人才和技術引進力度,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100項。辦好學子家園網、農民工家園網,助推企業招工。四是搭建高效的服務平台。深化“三個一千”行動,發揮“四大平台”作用,不斷提升幫招、幫抓、幫扶水平。
(三)以轉型升級為主線,提升發展質量。
在育大育強中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牢固樹立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理念,著力培育市、縣兩級各自的主導產業及首位產業。一是壯大主導產業促轉型。積極推進“十百千”支撐工程,深入開展“千企升級”、“千億技改”行動,加大工業投入,力爭全年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50億元,其中技改投資300億元。全力支持安康電子、博西華、天大、全柴、天康、藍德、中普能源、金禾實業等做大做強,力爭康佳率先過百億;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0戶以上。二是發展新興產業促轉型。大力發展信息、光電、新材料、生物製藥和節能環保產業。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0%以上。三是推進“兩化融合”促轉型。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完成工業企業主輔分離10家以上,兩化融合示範區增加到4個,省級兩化融合企業增加到30戶以上,新增智慧企業150戶以上。四是培育民營經濟促轉型。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優惠政策,消除隱性壁壘,培育創業主體,推動全民創業。力爭新增私營企業超5000戶、個體工商戶超2萬戶,民營經濟占GDP比重達64%。
在又好又快中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以實施大市場、大物流和大旅遊工程為突破口,推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圍繞長江北岸區域性物流中心和粵贛皖蘇物流大通道重要節點城市,實施物流基地工程,加快建設高鐵站區低碳服務業集聚區、京滬鐵路物流集聚區和滁州港綜合物流園等一批物流中心,新培育1家4A級物流企業。二是最佳化發展現代商貿業。加快中環國際商貿中心、亞太五金機電城、蘇寧廣場等項目建設,爭取義大利名品城、紅星美凱龍、義烏商貿城等項目儘早開業。實施電子商務突破工程,引導現有企業加快“觸電”,爭創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和示範基地。三是提升發展文化旅遊業。爭取“中國農民歌會”這一品牌項目獲國家批准。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引進一批文化創意、動漫製作等項目。快速推進長城文化創意園、森禾花博園、77創意園區,以及南譙遠望東基、全椒神山和龍山、明光躍龍湖和棲鳳湖、來安舞彩、天長金牛湖等旅遊項目建設。圍繞琅琊山旅遊區“兩年大變樣”目標,加快醉翁亭景區、冠景度假區、中華牌匾園、東方醉園等項目建設,爭創5A級景區。小崗村旅遊區爭創5A級景區,鳳陽韭山洞和明皇陵、天長紅草湖等爭創4A級景區。四是健康發展房地產業。出台政策措施,活躍房地產市場,鼓勵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人員和外地人口買房;加大住房有效供給,改善居民居住條件,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在做優做特中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工業理念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抓好示範化引導。加快全市81個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力爭全椒創建國家級示範區取得成功,南譙、明光、定遠三地創建省級示範區取得突破。創建50個市級示範家庭農場、20個市級示範合作社。擴大規模化生產。新增土地流轉30萬畝,新培育發展家庭農場500個,新發展農民合作組織1000個。推進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美國嘉吉、雀巢銀鷺、養元飲品、盼盼食品、德青源、舜田科技等龍頭企業發展。新增各類龍頭企業超百家,農產品加工產值達520億元。加快品牌化發展。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力度,註冊一批特色商標,爭創一批知名品牌,增強農業競爭力。夯實設施化基礎。推進8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5座中型水庫、74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加快蚌浮段行蓄洪區調整建設、滁河和池河防洪治理、小農水重點縣、大中型灌區等項目建設。建設好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系統。
在創新創造中保障產業轉型升級。突出企業主體。加大高新技術和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力爭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省市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0家。全面推進億元以上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中心。突出創新載體。推進南京工業大學科教城項目,更好建設汽車與家電技術及裝備研究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滁州分中心等公共創新平台,支持全柴、天康、揚子空調、鯤鵬模具等創建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新組建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後流動站2家,新建定遠、明光、鳳陽、琅琊4家創新服務站,實現“科技路路通”縣級服務站全覆蓋。突出產學研一體。積極尋求與高校院所以及學科領頭人、專業技術團隊合作辦園區、辦企業,組織開展各類產學研活動30場次,每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達成合作項目10個以上,實施項目5個以上。
(四)以城鄉統籌為路徑,建設美好家園。
走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更加注重規劃引領,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產城融合,更加注重生態文化,更加注重城鄉統籌,更加注重集約建設,努力“讓人生活更美好”。
提升滁城牽動力。大滁城“131”組團實施重點項目360個,完成投資220億元。一是提升品質化。圍繞“七個一”重點工程,開工建設清流河二期工程和龍池街改造項目,啟動明湖區域房屋徵收和蓄水工程,推進儒林湖景區建設和古城周邊環境整治。城南新區四大城市綜合體建成,港匯喜來登酒店、凱迪溫德姆酒店運營;琅琊新區和南譙新城加快推進道路、安置房、公共設施等政府性投資項目建設,展現城市新貌。二是突出功能化。完成城市職業學院新校區一期建設,實現市二院整體搬遷,加強城南學校、菜場、公交、公園等設施配套,加快電力、燃氣、通信、供排水等管網系統和“五小工程”建設,編制城市天際線、色彩、雕塑、慢行系統等規劃,建設城市亮化系統和公共腳踏車系統。深入開展“六城聯創”,實施十大專項行動,開展“三小車”綜合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快同城化。對外推進滁寧同城化,抓好104國道改擴建、滁寧輕軌、滁河航道提升等工程。對內推進“131”組團一體化,重點建設滁州大道、洪武大道、寧滁大道、蘇滁大道、世紀大道、西澗路等骨幹路網,使各組團快連快通。全椒縣城北擴、來安縣城南進,實現與滁城的無縫對接;汊河新城實現“兩年大變樣”目標。
增強城鎮集聚力。依託區位交通、特色旅遊業、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提升城鎮文化品位,強化城鎮產業支撐,彰顯城鎮個性魅力。天長、明光、定遠、鳳陽四個縣城要繼續繁榮發展新城區,改造提升老城區,新建續建項目近400個,完成投資超300億元。天長啟動南市區6平方公里組團開發和東市區4平方公里路網建設,推進老城改造。明光攬山引湖入城,著力推進東部、北部新城建設。定遠加快推進體育中心等項目建設,改造、提升縣城各出入口,引導城市向泉塢山、曲陽湖方向發展。鳳陽要在完善新城區的同時,把分塊改造老城區擺上重要位置,積極規劃建設府城經臨淮至鳳寧開發區的發展軸。同時,打造一批綜合發展型、工業主導型、生態旅遊型、商貿物流型、現代農業型城鎮,發揮引領作用。
強化鄉村支撐力。加快實施美好鄉村“1313”空間布局,重點建設48箇中心村,精緻做美10條示範線和4大精品區塊,全面整治100個沿線沿邊村,完成農村危房改造5800戶,實施好農村清潔工程,配套建設垃圾收集和轉運設施,實現“點上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整潔、民富村美”。
提高基礎設施承載力。確保徐明高速建成通車;蚌淮至寧洛高速連線線一期工程建成通車,二期工程主體完工;滁馬高速開展路面工程建設;確保滁淮高速上馬,力爭合寧高速擴建開工;推進滁天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繼續提升14條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升級改造,新建500公里村級公路貫通工程,完成交通投資200億元。加速電網建設,完成電力投資9億元。加快4G網路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完成通信投資6.6億元。
(五)以環境保護為重點,打造生態文明。
大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全力推進“三線三邊”整治。圍繞“四治理一提升”,從治理髒、亂、差入手,大力開展治亂潔化、栽樹綠化、提升美化和維護常態化工作。把“三線三邊”整治與城鎮建設、美好鄉村建設、土地和礦山整治、水利興修、現代農業發展等有機融合起來,實現兩年大變樣。大力實施森林增長工程。點、線、面整體推進,著力建設一批特色林、特色園和森林長廊示範線,完成新增造林20萬畝。紮實推進“綠色滁州行動”,啟動和實施綠化項目94個,新增綠地564萬平方米。強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水泥廠等重點減排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著力加強環境監管。嚴格執行新上項目環評、能評和“三同時”制度,嚴控重點環境風險源和敏感區域,對化工、重金屬、危險廢物處理等企業,實行最嚴格的環境監管,最大限度降低環境安全風險。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強滁城西部丘陵山區特別是飲用水源區生態保護。爭創2個省級生態鄉鎮、4個省級生態村。加強對大氣污染的監控及綜合防治,建立責任體系,落實目標任務,讓市民享有更多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六)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增進民眾福祉。
按照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的要求,全面做好改善民生工作。
抓好發展型民生。落實就業創業各項扶持舉措,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工作,紮實推進居民收入倍增計畫。加強創業型城市建設,繼續推進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農民工創業園、創業中心等建設,以創業帶就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5.5萬人。
抓好保障型民生。加快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新開工保障性住房1.9萬套。穩步提高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待遇,紮實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逐步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推進“金保工程”二期建設,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銜接與跨區域轉移接續。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促進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社會養老協調發展。加強和改進低保工作,努力使困難民眾生存有尊嚴、生計有保障、生活有盼頭。
抓好普惠型民生。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年度任務。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規劃新建33所公辦幼稚園,完成114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任務。加快省級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和職教大市建設,推進城市職業學院、機電工程學校新校區建設。支持安徽科技學院、滁州學院發展,推進職業技術學院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引進建設國際學校。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爭取市文化館開館、博物館布展、圖書館開工,打造一批農民文化樂園和社區文體中心。深入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積極備戰省十三運。加快發展衛生事業,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完善利益導向政策體系,落實好“單獨兩孩”政策,推動人口計生工作轉型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做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同時,抓好外事、僑務、對台、宗教、統計、物價、編制、檔案、保密、人防、氣象、地震、科普、地方志等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工商聯、紅十字會等工作,發展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各項事業。
(七)以促進和諧為目標,創新社會治理。
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營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統籌抓好內、外宣工作,宣揚主流思想、樹立新形象、傳播正能量;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唱響實現“中國夢”的滁州最強音。二是抓好信訪維穩。健全信訪工作“鄉為主”機制,推廣“楓橋經驗”、“南陵經驗”,暢通民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大調解”機制,強化法律援助和服務,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三是強化安全生產。強化紅線意識,按照“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的要求,認真做好非煤礦山、易燃易爆、交通運輸、消防安全等工作,有效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整頓規範市場秩序,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民眾“舌尖上的安全”。四是深化平安建設。深入推進“崇尚法治、共創平安”活動,推行“六六聯創”,健全治安防控“六張網”,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完善社區矯正制度,提升民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三、著力打造人民滿意政府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加強自身建設、推進各項工作,切實做到善始善終、善做善成,以實際行動,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強化學習意識,增強行政能力。政府系統全體人員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自覺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實加強理論、政策、法規和科技、文化知識的學習,特別要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理論素養和政策水平。強化問題意識,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中思考、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既要精通業務知識,更要提高實幹能力;既要熟悉微觀情況,更要善於把握巨觀走勢,力求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思路、深化改革的舉措、推進發展的本領。
強化宗旨意識,提升服務水平。全面落實中央、省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規定,切實加強政府系統作風建設,盡心竭力履職,奮發有為工作,腳踏實地幹事。認真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走基層、聽民聲、接地氣,把握民生脈動,關注民生訴求,解決民生困難。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落實好中央和省取消、下放的審批事項,公開審批事項,再造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做到“大廳之外無審批、大廳之內快審批”,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強化制度意識,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落實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定期報告工作。大力支持市政協履行職能,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和法治創建活動。堅持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對重大決策實行民意調查、合法性審查、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公示聽證和集體討論決定。加強規範性檔案管理,嚴格行政執法程式、執法標準和行為規範。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促進政府工作公開透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強化責任意識,創新工作效率。認真踐行習總書記關於好乾部“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要求,牢固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強化目標管理,營造一種善於決策、敢於負責,不畏艱難、不避矛盾,求真務實、真抓實幹,雷厲風行、一抓到底的良好風氣。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繼續開展“治庸提能、治懶增效、治散聚力、治慢促快、治亂正氣、治奢倡儉”活動。推進電子政務,減少會議、檔案和迎來送往,提高辦事效率。制定政府績效管理辦法,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評體系,加強過程監控,注重結果問效,提高工作執行力。
強化廉政意識,保持清廉形象。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等規章制度,厲行勤儉節約,持之以恆反對“四風”。健全嚴格的財務預算、核准和審計制度,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和樓堂館所建設。加快推進電子化招投標,完善標前、標中、標後監管。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大對腐敗案件的查處力度,以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造福於民,努力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又是一年春光近。滁州乘勢而上的歷史機遇在等待著我們,跨越追趕的神聖使命在激勵著我們,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鼓舞著我們,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化改革,開拓創新,紮實苦幹,拼博奮進,為打造滁州經濟升級版、努力貢獻中國夢而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