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青春文學

2013青春文學

《2013青春文學》內容豐富,主要收錄了合奏、皮囊、朝九晚不歸、小鎮上的銀匠、關於田螺的夢、獅子山、龍鳳呈祥、輕輕喘出一口氣、一個無所事事的周末、秘密、我的聲音在天上飄、預言、山與江河、格利普里奧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2013青春文學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438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10282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2013青春文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我的朋友安德烈/雙雪濤
無岸/蔡東
微塵/陳再見
女詩人的榆樹/許藝
試驗/張怡微
有幾條路飛往木橋/林森
合奏/石一楓
皮囊/彭揚
朝九晚不歸/呂魁
小鎮上的銀匠/王小忠
關於田螺的夢/林筱聆
獅子山/包倬
龍鳳呈祥/朱個
輕輕喘出一口氣/周嘉寧
一個無所事事的周末/楊逍
秘密/霍艷
我的聲音在天上飄/周如鋼
預言/夏爍
山與江河/修新羽
格利普里奧/朱雀

序言

成熟的成色
——《2013青春文學》
白燁
青春文學所指稱的以“80後”為主的新銳文學寫作群體,近年來呈現出兩種明顯的發展走勢,一是由於文學理念的不同與追求目標的各異,在寫作的基本取向上,越來越趨於分化;二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與藝術的增進,他們已紛紛遠離了青春文學慣有的流行符號:校園生活與學生主角。因此,青春文學只是沿襲一個已有的稱謂,來藉以跟進那些曾經青春的青年作者;或者說給已經長大了的青年文學作者,依然戴了一頂他們戴著明顯偏小的帽子。
這本《2013青春文學》,共選收了20位作者的20篇作品。從作者的構成來看,因其中既有屬於“70後”的石一楓,又有屬於“90後”的修新羽,顯然並不局限於“80後”群體。這種作者構成的多樣性,就更使這本年選在涉獵面上超越了青春文學的已有範疇,而具有更為廣博的延攬性與包容性。當然,即便是在新銳作家方面,放眼2013年的小說創作,值得注意的作者和作品,也不止這20位和20篇。但讀過之後你會感覺到,這20位作者和20篇作品,確實都不失為鐵中錚錚,庸中佼佼。收入本書的作者與作品,具體來看,寫法上都有不同作者的各自個性,綜合起來看,又顯示了一代文學新人的總體特性。這些在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的奼紫嫣紅與朝華夕秀,以不同方式的銳意出新,給人們帶來不少新的欣喜。
首先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青年作家們在感應世界和看取生活上,視野明顯放開了,眼界極大地擴展了。都市背景,校園生活,已經不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與重心所在,而他們的興味的觸鬚,已廣泛觸及到社會與人生的各個方面。同樣是在寫當下社會青年一代的人生現狀,陳再見的《微塵》,述寫一個自由寫作者因父親去世奔喪一事,發覺自己跟父親一樣缺親少友,看清了自己孤獨而卑微的人生現狀;楊逍的《一個無所事事的周末》,則狀寫“我”本想打發周末的無聊,不料在如廁等小事上引起的糾紛和打架等,使得無聊的周末更加地無趣和無聊。同樣是在描寫情事與性事,呂魁的《朝九晚不歸》,由某公司白領漂在京城缺少歸屬感,出差珠海遭遇一夜情後也倍感孤單,在京與出京像一個鏡子的兩面,照射出了其在人生與情感上的雙向飄零;林筱聆的《關於田螺的夢》,則由一對夫婦彼此的同床異夢和丈夫的隱秘出軌,敘說了婚姻中的情感稀薄與人性的兩重分裂。還有一些作品,有意地超越著青年生活和自我經驗,觀察生活的眼光更為悠遠和深邃。如周嘉寧的《輕輕喘出一口氣》,以母女一同出遊期間發生的小口角、小摩擦,顯現了兩代人之間從生活習慣到人生觀念的系統性隔閡;再如蔡東的《無岸》,以女講師柳萍在個人進退與女兒出國上的束手無策和無能無力,揭示了中年婦女難以擺脫又難以應對的人生疲憊;而張怡微的《試驗》,更以種種日常化的生活細節素描已人到七十的倪心萍婆婆,用心體味生活,保持內心純淨,表現出跨越代際膈膜去細切解讀老人的不凡功力。這些作品,無論從生活的層面看,還是從人物的層面看,都既是廣角的,又是多姿的,稱得上是對當下社會現實全息性的文學折射。
其次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是不少作品大都注重對於人物的個人性情與內在精神的發掘與呈現,尤其是在其獨有的個性與其獨特的命運勾連中,去深入體察個體的生存與個性的命運,由此體現出格外濃烈的人文關懷。雙雪濤的《我的朋友安德烈》,以日常化的細節,繪描了“我”的朋友安德烈從學生時代起,就不馴順,不盲從的頑強個性,而這樣的個性給他帶來的,是人生的一路坎坷,但他既改不了,也不想去改,依然故我,不管不顧;王小忠的《小鎮上的銀匠》,寫一老一少兩代藏族銀匠藝人,從隔膜到理解,再到和諧與默契,終於成就一段名師出高徒的佳話,在作品人物行狀甚於對話的敘述里,貫注的顯然是一種文化理念的交集與傳統精神的承繼。許藝的《女詩人的榆樹》,在罹患眼疾的女詩人先是屋外跑步,後是屋內踱步的行為堅持,來揭現人的頑強的生命意識。有意味的是屋外榆樹的不斷返青,與女詩人的日益老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特殊的對話。而林森的《有幾條路飛往木橋》,則在癱瘓在床又口齒不清的父親總惦記被水衝垮的一座木橋,而在木橋修好之後,不能行走的父親卻離奇地失蹤,把精神異象與人生之謎一起端給了讀者。這些作品所關注的,既屬於人的精神性現象,又顯得較為個別。但這種內在的與異態的精神狀態,越來越成為人們屢見不鮮的現實,並且是人們常常忽略了的。有了這種細切而獨到的觀察與觀照,文學寫作對人性百態與人生萬象的反映,才算是同步的和完整的。
從藝術表現的方面來看,《2013青春文學》中的不少作品,在敘述視角與表現形式上,也有不少挑戰難度的嘗試與銳意出新的努力,給人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敘述角度與人稱上,包倬的《獅子山》、周如鋼的《我的聲音在天上飄》和修新羽的《山與江河》,都選取了第二人稱“你”的敘述視角,這種敘述視角因定位單一、限制較多,對寫作者來說,無疑增大了寫作的難度。但幾位作者,都以對話式、散文化的不同方式,完成了作品的故事訴說,並別具各自的韻致。敘述方式上較為特別的,還有石一楓的《合奏》,作品在學小提琴的趙小提和學鋼琴的小女孩的“合奏”故事中,先是“柿子”的試探,後又是暗中的偷窺,通篇都是沒有聲音的交流,不用語言的“對話”,但在看似隔著卻又不即不離的交往中,自有情緒的暗中流動與心緒的默默交流。這樣的虛實相間的寫作,顯然留給了讀者更多的想像的空間。
自然,2013年的青春文學選本的一些作品,也不可避免地留有這樣那樣的缺陷與不足。比如,有的作品在總體的構思上,明顯缺少故事性元素,或者故事性不夠彰顯,顯得較為零亂;有的作品追求語言與敘述的散文化的風格,但缺少精魂不散的“神”的勾連,使作品在文體上,顯得不倫不類,介乎入與小說與散文之間。這也正好表明,這樣一批文學新銳,還有很多的發展可能,也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是為序。
2014年1月18日晚於北京朝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