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常熟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常熟市政府工作報告》是2013年1月4日常熟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王颺發布的一份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3年常熟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3年1月4日
  • 地點: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
  • 市長:王颺
2012年,是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的喜慶之年。一年來,市政府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監督支持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工作導向,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全力以赴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實現了新一屆政府的良好開局。
1、著力應對各種挑戰,經濟保持平穩較好增長。我們積極應對嚴峻複雜的巨觀形勢,加大對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力度,及時出台促進經濟成長、穩定外貿出口、推進轉型升級、加強科技創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開展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發展活動,有效促進了經濟平穩運行,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85億元,增長10.2%,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8.1億元,增長4.6%。一年來,我們抓住國家巨觀政策預調微調機遇,積極擴大有效投入,加快推進一批促進經濟結構最佳化的重大產業項目,奇瑞捷豹路虎一期項目奠基開工,觀致汽車、豐田系列項目順利推進。加快推進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三環路快速化改造東南環主體基本完工,227省道快速化改造順利推進;走馬塘常熟段工程建成通水,首批中小河流專項治理工程全線完工,福山水道南岸邊灘綜合整治工程順利完成;常熟發電公司500千伏出線工程順利竣工,首台100萬千瓦機組投入試運行;建成220千伏、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各3個。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35億元,其中工業投資332億元,分別增長18.5%和19.4 %。狠抓外貿平穩增長,發揮外經貿政策集成效應,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小微出口企業信保統保平台,著力拓市場、優結構。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98.5億美元。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加快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城鄉市場繁榮活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0億元,服裝城市場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全力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制定和落實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生產要素、政策資源、政府服務向實體經濟聚集,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4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360億元,分別增長3%和5%。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全年淨增本外幣貸款225億元。有序開展規範經濟秩序工作,防範和打擊涉眾型經濟犯罪。積極緩解建設用地供需矛盾,落實“點供”指標1960畝、“占補平衡”指標7100畝,盤活存量土地6447畝。
2、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優勢深度積蓄。我們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雙輪驅動”,以重大項目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等五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完成投資155億元,實現產值1500億元,分別增長42.9%和15.2%。五大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完成技改投入110億元,其中設備投入75億元,紡織、服裝產業分別躋身全國“紡織模範產業集群”和“十大服裝產業示範集群”,常熟休閒裝基地獲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全年實現固定資產設備抵扣稅21.4億元,增速居蘇州縣市第一。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實現增加值839億元,占GDP比重44.5%。新引進和培育總部企業7家,省、蘇州市級服務業集聚區累計達7家。新增銀行機構2家,新增上市企業1家。常熟港完成貨物吞吐量超過6300萬噸。旅遊總收入突破300億元,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創建5A級旅遊景區通過國家旅遊局景觀質量評審,沙家浜旅遊度假區獲批省級旅遊度假區。文化產業新業態凸顯特色,7家企業被命名為蘇州市首批重點文化企業。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確立“一中心、二園區、多基地”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被列為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縣市。常熟現代漁業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園區。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2.5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1.6%。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47個。中心糧庫加快建設,大義、練塘兩個骨幹庫竣工投用,完成地方儲備糧吸儲年度任務。農藥集中配送工作初見成效。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建成投用,粳稻新品系“常農粳7號”通過省級審定,“常優5號”榮獲國家“金獎稻品”稱號。
3、加快城鄉一體進程,城鎮建設管理展現新貌。我們始終堅持以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為重點,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城鄉一體化建設有序推進,完善補償安置政策,編制村莊布局規劃,城鄉一體化示範小區累計開工面積42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20萬平方米。支梅公路改建和常昆線、福支線、通支線改造全線竣工。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100%,建成星級康居鄉村249個,成為首批創建省村莊環境整治工作示範市。全面完成鎮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97%和60%。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總收入達13.7億元,增長12%。新增合作經濟組織53家,持股農戶比重提高到83%,實現分紅2.9億元。村企掛鈎合作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全年財政支農投入7.5億元,增長17%。理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深化城市總體規劃,全面修編14項專業專項規劃,完成地下管線普查資料庫一期建設。推行“八公開一監督”,當年房屋搬遷項目全面完成。啟動文化片區、琴湖片區、昆承片區一級開發,海虞南路等10條道路貫通改造工程竣工投用。建成交通信號燈“綠波”幹道3條。深化格線化城市管理,推進住宅區業主委員會組建,城市綜合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大“三合一”整治力度,鞏固“六小一無”行業專項整治成果。實施“智慧型環保”系統建設,完成年度減排任務,單位GDP能耗下降4.68%,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覆核驗收。大力實施藍天工程,形成PM2.5監測能力,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8.8%。積極推進“綠色常熟”建設,新增造林綠化覆蓋面積12.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18.4%。
4、縱深推進開放創新,發展內在活力有效增強。我們始終堅持突出重點產業,主攻重大項目,圍繞產業鏈,有的放矢開展招商選資工作。成功舉辦與央企合作發展(北京)懇談會、常熟經濟發展投資(深圳)推介會,簽約項目17個,協定總金額達126.7億元。利用外資持續向好,新批投資總額超億美元項目11個,新設立世界500強投資企業5家,全年實現註冊外資20億美元、到帳外資10.7億美元,新增註冊外資中新興產業比重達50%以上,到帳外資中服務業比重達20%以上,3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首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兩區兩園”功能提升步伐加快,各鎮工業小區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產業集聚能力明顯提高。外貿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貿易結構不斷最佳化,民營企業對進出口增長貢獻逐步加大,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明顯提高。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新設境外投資企業22家,中方境外協定投資額達9500萬美元。服務外包快速發展,完成離岸執行額9000萬美元,其中研發設計類外包占比達95%。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25%。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高新企業4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比重達36.3%。建立各類協同創新科技平台33個,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覆蓋面達98.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6件。常熟科創園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質量強市”工作深入開展,參與制定修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30個,新增省著名商標12件、省名牌產品8件。認真實施各項人才計畫,累計引進培育國家“千人計畫”人才11人,每萬勞動力中高技能人員數達609人。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建立政府投資項目生成機制,推進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拓寬政府融資渠道。創新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國資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有序推進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工作。完成規範公務員津補貼工作,推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
5、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民眾幸福指數不斷提高。我們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財政支出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將更多資金向民生領域傾斜,城鄉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2%。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9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75元,分別增長15%和13.8%。深入實施普惠城鄉居民的就業促進政策,全年新增就業崗位7.6萬個,常熟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率達96.8%,城鎮登記失業率2.39%。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9.6%,確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三位一體”新格局,榮獲“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集體”稱號。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月580元。基本完成純農人員農保轉接城保工作,淨增外來職工參保5.2萬人。落實困難人群、重度殘疾人臨時救助和醫療救助措施,發放各類救助金1.1億元。實施養老工程三年行動計畫,將低保、低保邊緣家庭老人納入資助養老保障範圍。開工建設市級敬老院,推進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養新模式。全市養老床位總數達8067張,居蘇州縣市第一。市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新建落成。全市新開工保障性住房3119套、竣工1210套,城區低收入住房困難戶實現應保盡保。完成28萬平方米老住宅小區綜合改造。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4.1萬人,職工使用住房公積金19億元。新開通天然氣居民用戶1.3萬戶。新增投放計程車150輛、公共腳踏車7000輛。積極落實人大一號議案,大力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鎮域公交實現全覆蓋,城鄉客運納入公交體系,梯級票價方案啟動實施。穩控物價政策全面落實,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低於蘇州平均水平。開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天安行動”,保障市民飲食安全。開展“政社互動”試點工作,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辦”社區管理架構,達到省級和諧社區創建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