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晉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晉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晉城市政府工作報告》是2011年8月26日山西省晉城市市長王清憲在晉城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晉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 類別:工作報告
綱要,五年工作回顧,目標和任務,

綱要

市長 王清憲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晉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五年工作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全市人民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闊步前進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巨觀環境和異常嚴峻的發展形勢,在中共晉城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及戰略部署,認真執行市人民代表大會決議決定,攻堅克難,開拓創新,順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
產值
全市生產總值由“十五”末的320億元增加到730.5億元,年均增長12.8%;財政總收入由“十五”末的61.7億元增加到153.2億元,年均增長20%;一般預算收入由“十五”末的20億元增加到55.5億元,年均增長22.2%。高平、澤州、陽城、沁水財政總收入均突破20億元;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8911元增加到17353元,年均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十五”末的3593元增加到5899 元,年均增長10.4%;“十一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44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2 倍。
排名
全省“十一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評結果表明,我市發展水平全省第二,發展指數全省第一。
發展細節
一、我們致力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炭企業兼併重組基本完成,地方煤礦由“十五”末的608座壓減到129座,年產能規模由8188萬噸增加到11230萬噸,居全省第一。工業園區集聚效應開始顯現,電力、煤化工、冶煉鑄造、煤層氣產業穩步發展,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呈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態勢。商貿物流、金融信息、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快速成長。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
二、我們致力於加強“三農”工作,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
在全面免除農業稅的基礎上,支農資金逐年增加,種糧補貼標準逐步提高。基本農田保持動態平衡,糧食生產連續五年獲得豐收。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畜牧、蠶桑、果品、蔬菜、小雜糧、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成效明顯。農村集體林權制度、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全面推行。全面完成“五個全覆蓋”工程,強力推進扶貧攻堅,農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四供八庫”新水源工程初步建成。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13.8萬農戶用上了沼氣和秸稈氣,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循環農業示範市”。
三、我們致力於完善基礎設施,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新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並加快推進實施,城市框架拉大,建成區面積由39.77平方公里擴展到51.74平方公里。晉濟、陽翼和西北環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平至陵川高速公路基本完工、高平至沁水高速完成前期工作。實施了66項城建重點工程,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承載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啟動了20個城中村改造和北石店片區城市化改造工程。城市集中供熱率、管道燃氣率、集中供水率、生活污水處理率、中水回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大幅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齊備,品位不斷提升。加快特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城鎮產業集聚、人口吸納能力顯著增強,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1.04%,較“十五”末提高9.75個百分點。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丹河人工濕地一期工程竣工完成,市區二級以上天數由2005年的258天增加到354天,六個縣(市、區)空氣品質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榮獲全國第六屆“中華寶鋼城鎮環境優秀獎”。兩河治理工程、東南出入口景觀綠化和煤層氣綜合利用工程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9.2%,主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8%,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四、我們致力於推進改革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紮實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內部人事、用工、分配製度改革,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啟動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三次赴香港、深圳招商引資,積極參加世博會、中博會、能博會等重大活動,設立了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辦事機構,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晉城。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幹力量。
五、我們致力於發展民生事業,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著力推進科技創新,保持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榮譽。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城市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全部免除。投資13億元全面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改造面積118.4萬平方米。加快構築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基層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體育事業長足發展,全民健身活動蔚然成風。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覆蓋城鄉的住房、醫療、低保、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口和計畫生育、婦女兒童、統計、氣象、檔案、外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六、我們致力於加強社會管理,和諧穩定局面進一步發展
積極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社會整體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深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五五”普法教育全面完成。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成效,進入全國雙擁模範城市行列。大力推進“平安晉城”建設,“六級六步”大調解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保持了總體平穩的良好態勢。堅持依法行政,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監督。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618件、政協提案1545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效率明顯提高。積極推進政務公開,設立市長熱線,推行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機制,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晉城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事業發展最好、人民民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五年的砥礪奮進,開創了全市改革發展穩定的嶄新局面,奠定了率先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耕耘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民眾,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駐晉單位幹部職工、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晉城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五年的工作實踐,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市情的認識,提升了我們在複雜環境中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為“十二五”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就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好轉型與跨越的關係;必須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活力;必須堅持以擴大開放為突破口,在更大的空間中謀劃晉城、設計晉城、發展晉城;必須堅持以統籌發展為根本方法,同步推動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必須堅持以富民強市為出發點,讓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市人民。

目標和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推進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十二五”的晉城充滿了希望,“十二五”的晉城充滿了危機。
從全國看,區域經濟之間正在呈現出扁平化的發展趨勢,在新的發展時點上,東、中、西部將在越來越多的方面站在同一個發展平台,為我們提供了跨越發展的有利契機。從我省看,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和山西省獲準設立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我們拓展了先行先試、加快發展的探索空間。從我市看,多年來持續發展奠定的基礎,為我們積蓄了趕超發展的爭先力量。
同時也要看到,全國、全省各地搶抓機遇的意識、爭先發展的勢頭,給我們廣大幹部民眾的狀態、作風,素質、能力,提出了現實的挑戰。開放的思維與自覺不夠,已成為制約我們轉型跨越的最大障礙。對“十二五”煤炭市場可能出現的波動估計不足,將構成我們經濟社會發展潛在的最大威脅。千挑戰,萬挑戰,最大的挑戰是自我挑戰。或者在機遇中崛起,或者在挑戰中掉隊。站在又一個五年規劃的新起點,我們必須堅定信心,振作精神,只爭朝夕,奮發有為,切實增強轉型的危機感、切實增強跨越的使命感,奮力開創晉城科學發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前五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建設轉型綜改試驗區為契機,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特色城鎮化、城鄉生態化,突出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突出現代服務業發展、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不斷增強產業集聚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城鄉統籌發展能力,建設全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先行區和示範區,努力把晉城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區最具發展活力,最有競爭實力,最富人文魅力,“方便、溫馨、開放、現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主要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15年,確保實現經濟總量翻番,達到1500億元以上;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到2015年確保實現總量翻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左右。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五年下降16%,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省下達指標內,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五年下降1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十二五”時期,我們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著力推進六個方面工作。
一、突出轉型,推進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先行區和示範區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結構最佳化調整的重大突破
要按照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思路,改造提升資源類傳統產業,著力培育非資源類新興產業,努力實現經濟結構最佳化調整的重大突破。
積極推進資源類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夯實跨越發展的基礎。煤炭產業是我市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都將是我們的發展優勢和發展基礎。要深化重組整合,推進高標準礦井建設,構建安全、高效、節約、環保的現代煤炭產業體系。“十二五”期末綜合採煤機械化程度達到85%,綜合掘進機械化程度達到75%以上。鼓勵幫扶煤炭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助推晉煤集團發展成為億噸規模的大型綜合煤炭企業,支持晉城煤炭運銷公司、蘭花集團、陽泰集團、科興集團等成為年產超千萬噸的大型煤炭企業。抓好玉溪、東大等大型骨幹礦井的建設工作。煤層氣產業,要藉助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有利時機,與中央和省駐市企業合作,共同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推進規模化、商業化開發。到2015年,全市地面年抽采能力達到60億立方米,年液化能力達到9億立方米,管輸能力達到40億立方米,城鄉煤層氣普及率達到60%,礦井抽排瓦斯利用率達到70%以上,把我市建成全國最大的煤層氣抽采、集輸和利用基地。煤化工產業,要積極推進化肥企業與煤炭企業的上下游重組整合,延伸發展精細化工產品和烯烴衍生產品,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基地。電力產業,要全力推進沁水電廠、鄭莊電廠、晉城—江蘇±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建設。鼓勵發展熱電聯供項目,重點抓好陽城晉煤煤矸石熱電、國投晉城熱電廠二期等項目建設。積極鼓勵高瓦斯礦井建設瓦斯發電站。2015年,全市電力總裝機達到800萬千瓦,其中瓦斯發電達到60萬千瓦。
著力培育非資源類優勢產業,選準轉型發展的突破點。高新技術產業,要重點培育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抓好富士康A區和金匠新區項目建設,打造世界精密製造基地。充分發揮富士康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相關產業的引進配套;積極發展LED、高性能陶瓷等新材料產品,推進鋰離子動力電池、太陽能光伏電池、單晶矽多晶矽及電池組件等項目建設,“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達到12%以上。裝備製造業,要加快煤機製造資源整合,集中優勢,最佳化布局,加強與大企業的聯合,重點發展瓦斯抑爆設備、高端液壓支架、短臂採煤機等採煤裝備系列產品;汽車零部件和機械配套件要形成以通用性和大批量生產為特徵的專業化配套產業體系,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進一步做大做強冶金和鑄造產業,加快冶金產業集約化發展,努力形成鑄造產業集群。商貿物流業,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區位和環境優勢,打造中原區域的購物首選地。引進國際國內知名的商貿企業落戶晉城,積極發展商品零售批發業,建設區域性大型家具、建材市場和太行國際商品批發城。2015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在第三產業和GDP中的比重提高到30%和12%。文化旅遊業,要發展現代文化旅遊業態,整合文化旅遊資源,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與旅遊地產開發互動發展,以商貿物流帶動文化旅遊大發展。培育沁河古堡、太行雲頂、城郊休閒、蟒河山水、歷山生態、丹河文化六個配套成型的龍頭“景區”,建立旅遊集散、購物、會展、演藝、接待五大要素中心。實施廣告推廣、節慶烘托、網路行銷等策略,加大文化旅遊產品的行銷力度,擴大市場覆蓋面。積極開發工農業旅遊項目,開發鄉村旅遊,豐富旅遊產品,鼓勵環境友好型、生態協調型休閒度假項目的發展。
切實抓好項目的策劃和儲備工作,拓展轉型發展的空間。要以超常之舉大上項目、快上項目,上大項目、上好項目。建立項目建設的創意策劃儲備機制,設立“創意策劃晉城”獎勵基金,建立專家諮詢制度,聘請國內外一流的產業策劃團隊,在更大的範圍謀劃晉城、設計晉城、發展晉城。要圍繞對接富士康策劃項目,圍繞對接上海策劃項目,圍繞對接華潤集團策劃項目,圍繞對接國家、省駐市大企業策劃項目,圍繞發揮自身產業優勢策劃項目。市、縣兩級發改、經信、農業、商務等部門要落實項目策劃責任制,圍繞自身業務,創意策劃大項目,形成策劃一批、儲備一批、落地一批的項目推進機制。
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打造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平台。加強對園區建設的組織領導,理順園區建設的體制機制,落實園區建設用地的規劃和指標,規範園區建設模式,明確園區主導產業定位和招商引資方向,改造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完善和創新園區配套服務政策。要提高入園項目投資密度,集約利用土地。大力引導同類企業向園區集聚,橫向配套,縱向延伸,循環發展。創新集群化招商模式,實行以企招企、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要加強園區主導產業與該產業的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的聯繫溝通,跟蹤研究園區主導產業的行業動態。
二、突出增收,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新農村建設
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切實轉變農業、農村發展方式,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縣域工業化,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畜牧、蠶桑、蔬菜、中藥材、乾鮮果、小雜糧六大特色農業發展。制定實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推進規劃,以工程項目為抓手,集聚多種生產要素,建設特色種植和養殖板塊。加快發展畜牧業,全市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力爭達到50%。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鼓勵龍頭企業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扶持各類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2300個以上。加快建立以公益性服務體系為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服務模式,推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要新建一批蓄、引、提工程,紮實推進固縣河供水、杜河調水、小水庫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設。加強丹河、沁河兩大河流的河道治理和生態景觀化打造。“十二五”末,建立起以張峰水庫供水工程為龍頭、覆蓋全市城鄉的穩定可靠、結構合理、配置高效的“井”字型大水網,使全市年供水能力從4.87億立方米增加到6.97億立方米,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涵養地下水源,確保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推進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水務管理一體化。
改善農業基礎條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開展土地綜合整治,確保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中低產田和農田節水改造工程。繼續完善和推進農村新能源建設,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建設鞏固一批循環農業示範園區。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力爭到2015年,在全市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大力發展氣象事業,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紮實推進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結對幫扶力度,突出片區開發、移民搬遷、產業扶貧、整村推進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切實推進扶貧縱深化。實施新的農村“五個全覆蓋”工程,2011年完成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場所三個全覆蓋,比省要求提前一年。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農村供排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引導和支持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適用宜居住房。因地制宜發展沼氣、秸稈氣、煤層氣、小水電等新型潔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
確保農民收入翻番。這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再造一個新晉城的核心指標。要全面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堅持就地轉移、異地輸出和返鄉創業並舉,技能培訓、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並重,加大力度推進農民就業創業。引導農民最佳化種養結構,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和效益。繼續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鼓勵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確保農民分享流轉收益。拓寬租金、股金、紅利等財產性收入增長渠道。要建立倒推倒逼機制,對農民收入構成的四個要素逐級逐項分解、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嚴格考核,確保“十二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位居全省各市前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