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五年,是大石橋市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大石橋市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改革開放成效顯著、城鄉面貌深刻變化、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五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克服能源、土地等要素制約帶來的不利因素和非典、禽流感、暴風雪等災害造成的嚴重影響,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務實創新,努力打造民營經濟強縣,積極構建和諧鎂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8年大石橋市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工作報告
- 地點:大石橋市
- 內容:過去五年工作的簡要回顧
工作回顧,主要內容,工作建議,
工作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大石橋市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大石橋市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改革開放成效顯著、城鄉面貌深刻變化、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五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克服能源、土地等要素制約帶來的不利因素和非典、禽流感、暴風雪等災害造成的嚴重影響,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務實創新,努力打造民營經濟強縣,積極構建和諧鎂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主要內容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五年來,我們堅持以發展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不斷最佳化一產、做強二產、繁榮三產,促進了全市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預計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47.7億元,增長23.1%,是2002年的2.7倍,年均遞增21.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76.8億元,增長29.9%,是2002年的2.98倍,五年累計實現257.9億元,年均遞增2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0868元,增長15%,是2002年的1.7倍,年均遞增11.2%;農村人均純收入實現6467元,增長14%,是2002年的1.7倍,年均遞增11%。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各項農村政策得到充分落實,五年累計發放惠農資金1.09億元,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預計200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32.7億元,增長10.1%,是2002年的1.3倍。糧食總產量達到9.03億斤,增長2.94%,比2002年增加2.43億斤。特色高效產業進一步發展。優質水稻面積發展到51.2萬畝;南果梨達到300萬株;淡水養殖面積達到16萬畝;無公害農產品面積達到70.3萬畝。五年共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52項,涉農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9家,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4個,帶動農戶5.5萬戶。造林總投入7976萬元,累計植樹2665萬株,造林19.89萬畝。農田基本建設總投入2.36億元,實施農建骨幹工程168項,完成土石方3859萬立方米。農村新能源建設快步發展。建成生物質集中供氣工程5處,發展戶用沼氣池500多個,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5萬平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4萬千瓦,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47.9%。成立區域性動監所7個,三級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基本形成。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實事工程取得豐碩成果,全面促進了農村經濟繁榮。工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五年來,全市累計新上投資百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168項,總投資211.2億元,促進了工業經濟快速增長。預計200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實現575億元,增長25%,是2002年的2.98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300億元,增長30.8%,是2002年的4.91倍。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90億元,增加值率32.5%。規模企業總數達到341家,比2002年增加197家;億元以上企業發展到55家,比2002年增加37家。鎂製品等“六大支柱產業”快速發展,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全市校企合作企業發展到100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家。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全市共培育出國家、省市及行業名牌產品和國家免檢產品51項。土地規劃和管理工作不斷加強,保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礦產資源整合有效推進,礦山開發秩序明顯好轉。安全生產工作更加有力,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實現了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好轉。先後組建了耐火材料、硼金鐵、建材輕紡化工、交通運輸等行業協會,協會作用日益增強。第三產業健康發展。預計2007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80.7億元,增長24.5%,是2002年的2.4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2.3億元,增長17.8%,是2002年的2.12倍。五年來,新改擴建了佳鵬煤炭市場、二手手機交易市場、中心市場等專業批發和綜合貿易市場,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全面實施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全市“農家店”總數達到274家。積極發展旅遊業,通過了全國優秀旅遊城市達標檢查驗收。中介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都得到長足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繁榮。
各項改革持續推進,對外開放成果豐碩。
五年來,我們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全面完成了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較好完成了全部免收農業稅的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了村會計委託代理制;基本完成了農村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信用聯社改革。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結束。城市公用事業領域改革成效顯著。商、糧、供、物流通領域和交通、水利、衛生等系統改革穩步推進。深化了黨政機關和人大、政協及各人民團體機構改革;穩妥推進了鎮區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和市直事業單位體制轉變工作;完成了以聘用制為重點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以理順公務員工資為重點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積極開展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和嚴格執行了國庫集中支付、部門預算和政府採購制度;按核定基數、環比增長、超收分成的辦法,調整了市與鎮區的財政體制。調整規範了招投標活動,政府投資招投標方式由過去的合理區間法改為最低價中標法,節省投資30%以上;成立了大石橋市同濟投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用活了大量社會資金。全面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發展戰略,外向型經濟初具規模。五年來,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71億美元,出口創匯15.2億美元,興辦三資企業93家,進出口經營權企業119家。全市三資企業總數達到185家,進出口經營權企業總數達到161家。預計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完成3200萬美元,增長39%,是2002年的1.39倍;出口創匯4.14億美元,增長14.4%,是2002年的2.6倍。營口南樓和大石橋兩個省級開發區已實現“七通一平”,共新上項目476項,總投資107億元,開發區對全市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認真論證了以銅為計價標準的50萬噸有色金屬項目,規劃了有色金屬工業園區,為利用域外資源,加快打造“銅城”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台。
城鎮建設實現新突破,城鄉面貌取得較大改觀。
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五年間共投資1.03億元,完成道路改造59條,鋪設排水管線2.4萬延長米,鋪彩色道板22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737盞。投資600多萬元,完成了雲橋、青花、蟠龍三個廣場改造。積極推進了供水管網、供熱一戶一閥改造和城市燃氣工程。城市綠化栽植各類樹木23.4萬株、綠籬植物34.2萬株、草花40.5萬株、草坪7.4萬平方米,城市人均公用綠地面積達到10.2平方米。城市開發項目共完成38項142.3萬平方米,總投資達到19.6億元;完成拆遷項目28項,涉及拆遷戶2885戶,拆遷面積28.8萬平方米。在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實行了市政、園林、環衛“三位一體”綜合管護,進一步提高了城市淨化、綠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全面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成立了城市聯合執法大隊,加強了火車站、興隆商城、中心市場等地段的綜合治理,城市形象明顯改觀。鎮村建設共投入資金4.26億元,完成了11個鎮、21個村的總體規劃、建設規劃和村莊整治規劃,完成建築面積86萬平方米,小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認真開展了“百村環境整治”活動,建立了村莊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鎮村環境質量不斷提高。投資5.2億元,完成縣級以上公路建設107項409公里和農村公路網建設97項436公里。投資2160萬元,推進和完成了南樓、湯池、高坎等17個鎮村客運站建設。投資4.33億元,完成了博洛鋪、南環、望馬等變電所新建、改建、增容及電網改造等一批輸變電工程,共新增供電容量73.2萬千伏安。認真貫徹執行環保法規,深入開展環保專項整治行動,嚴肅查處違法排污行為,推進環境友好企業建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持了環境質量的基本穩定,金龍集團被評為“國家環境友好企業”。
財稅金融平穩運行,社會保障日臻完善。
強化科學理財,在諸多減收增支因素的影響下,實現了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和收支基本平衡。預計2007年,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144953萬元,增長27%,是2002年的3.02倍;一般預算收入實現74659萬元,增長30%,是2002年的2.61倍(老體制口徑一般預算收入實現9.1億元,增長54.2%)。國稅收入實現85004萬元,增長23.3%,是2002年的3.23倍;地稅收入實現44892萬元,增長24%,是2002年的2.4倍。推進金融生態示範區建設,促進了金融事業的穩步發展。預計2007年,全市各項存款餘額實現114億元,增長14.2%,是2002年的1.9倍;各項貸款餘額實現71億元,增長13.2%,是2002年的1.6倍。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預計2007年,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7000人,比2002年增加35481人;徵收保費15000萬元,發放養老金21300萬元,確保了全市22997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月足額和社會化發放。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6000人,比2002年增加39700人;徵收保費4500萬元,支付醫療保險金1945萬元。五年間,共培訓勞動力78737人次,城鎮勞動力實現就業再就業66452人次,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88450人次,域外勞務輸出6670人次,全市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下,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的良好態勢。建立和完善了城鄉救助體系,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35728人,累計支付保障金9888萬元;廣泛開展城鄉醫療救助工作,救助對象達到40320人,累計發放救助資金106萬元;深入開展“X+1”扶貧幫困工程,共包扶14932戶,投入款物近千萬元;為754戶災民和特困戶新建維修了房屋;讓151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全力推進社會各項事業。五年來,共編制實施重點科技計畫項目287項,完成專利申請量825件,實施專利技術產業化項目85項,完成產學研技術合作項目89項,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項目63項,累計實現高新技術增加值135.6億元,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1.6%。中國小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4.1億元,其中,投資2.28億元新建了高水準的教育城,全市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著力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我市在全省44個農業縣中率先實現了“雙高”普九。強化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疫病防控和婦幼保健工作進一步加強。啟動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達到90.2%。計畫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連年達標,出生人口綜合性別比趨於正常。城鄉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2萬戶,入戶率達到60%。城鄉基層政權建設得到加強,社區辦公和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躍上新台階。舉辦國家、省級體育賽事50多場,向上級輸送體育人才100餘人,修繕和新建了金牛山博物館和虎石溝萬人坑紀念館,組織各類文藝演出1100餘場,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健全和規範。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和審議意見,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五年來,共辦復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292件,政協委員提案649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治爆緝槍、打黑除惡、禁毒掃黃等工作,嚴厲打擊邪教活動,建立健全區域監控網路,強化城區巡防,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完成了“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市工作,“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全面實施。加強物價管理,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全面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武裝、人防、消防等工作都取得可喜成績。認真貫徹《信訪條例》,規範信訪工作程式,建立了領導責任體制,實行了領導接待日制度、包案制度和聯席會議制度;完善了信訪工作排查調處和防控機制、考評和責任追究機制、信訪案件三級終結機制,信訪工作紮實有效,促進了社會穩定。政府系統廉政建設穩步推進,反腐敗鬥爭不斷深入,糾正部門、行業不正之風工作取得新成果。
五年間,大石橋市連年被評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2006年進入全國綜合發展指數百強縣行列,並先後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市、全國軍供站正規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經濟普查先進單位、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100強和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省“大禹杯”競賽先進單位、省專利工作先進縣(市)、省“綠葉杯”競賽先進縣(市)、省公路建設文明縣(市)、省綠化工作先進縣(市)、省減輕農民負擔先進單位、省農村低保工作先進單位、省社保試點和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省鄉鎮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先進單位、省“雙擁模範城”、省平安縣、省“四五”普法先進縣、省安全生產目標管理先進縣、省動物防疫優勝單位、省抗洪救災工作先進單位、省防震減災先進單位、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省文明城市建設先進縣(市)等幾十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
各位代表,我市五年來取得了令人振奮而又來之不易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的結果。五年來,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心政府,理解政府,支持政府,以各種形式對政府工作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為我們不斷改進工作提供了力量源泉。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向駐橋中省直單位和部隊指戰員,向全社會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向所有關心、支持大石橋建設和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問題:農業抗災能力弱,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農民的科技素質、增收致富本領有待提高;工業發展的科技化、規模化進程不夠快,工業經濟結構尚需進一步最佳化,安全生產、礦產資源整合、環保等工作任務艱巨;第三產業比重還偏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牽動作用不強;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外資項目較少;城市功能還不夠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尚需提高;財政形勢比較嚴峻,收支矛盾愈加突出;政府職能需要進一步轉變,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深入研究,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工作建議
今後五年是大石橋市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制定“十二五”規劃、加快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做好這五年的工作意義重大而深遠。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按照市委四屆四次全會的總體部署,堅持“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業活市、科技興市、就業安市、依法治市、和諧建市”的發展思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為主線,以打造“鎂都銅城”為中心,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實施項目工程,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推進民生工程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加快實現打造民營經濟強縣、構建和諧鎂都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
到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01億元,年均遞增20%;工業總產值實現1755億元,年均遞增25%,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實現1038億元,年均遞增30%,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310億元,年均遞增28%,增加值率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225億元,年均遞增25%;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33605萬元,年均遞增20%;實際利用外資實現1.1億美元,年均遞增30%;出口創匯實現17.5億美元,年均遞增30%;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現83億元,年均遞增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8327元,年均遞增12%;農村人均純收入實現10050元,年均遞增10%。儘快邁入東部沿海發達縣(市)行列,進入全國百強縣前50名,力爭進入前30名。
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根據“十一五”規劃,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97.2億元,增長20%;工業總產值實現720億元,增長25%,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實現396億元,增長32%,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120億元,增長28%,增加值率30%;一般預算收入實現89590.8萬元,增長20%,力爭實現93323.75萬元,增長25%(老體制口徑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0.92億元,增長20%,力爭實現11.375億元,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96億元,增長25%;實際利用外資新口徑實現3900萬美元,可比增長30%;出口創匯實現4.91億美元,增長18.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現48.6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2390元,增長14%;農村人均純收入實現7243元,增長12%。
圍繞上述目標,今後五年特別是2008年,我們要著力做好以下九項工作:
(一)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高效農業、中部特色農業、東部生態農業三個具有集聚效應的優勢產業區,進一步做大以優質大米、淡水養殖、蔬菜、水果、畜禽、柞蠶為主導的六大產業基地。繼續加大對東部山區及全市特色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重點推進“三果一參”等特色產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全年新栽南果梨等果樹50萬株,紅松果材兼用林1000畝,林下參1000畝,五味子3000畝。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探索“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省市示範合作社3家;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5項,爭取3家企業進入營口市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
大力實施科技興農。認真做好“陽光工程”培訓和科技示範村、戶培訓工作,對30個村開展實用技術普及培訓,培訓新型農民1500戶。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培育、引進和推廣,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益農信息網三級聯網作用,大力發展網上農業。加強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開展“三品”認定,注重培育和扶持農業品牌產品。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裝備和作業水平。進一步強化動物疫病防控監督,切實提高防控能力。
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多元投入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編制完成38個行政村的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規劃,完成村屯綠化包裝50個,植樹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2.4萬畝,實現縣級以上公路綠化全覆蓋。加快農村生態能源建設,新上生物質集中供氣工程3處,實施“一池三改”1000戶。加快實施南樓經濟開發區陳家村、錢家村和金橋管理區金屯(杏樹)村的整體搬遷和農民新村的規劃建設工作。
為農民辦好十件實事。
(1)實施常規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和測土配方施肥2個農業部項目及蘋果非疫區監測等3個省級農技推廣項目。
(2)實施省級種豬場擴繁項目和標準化豬場改擴建項目,力爭建設省級標準化畜牧小區2個、營口市級10個;全市動物免疫率、發卡率、耳標佩帶率均達100%。
(3)治理小流域面積2萬畝,完成周家水庫、繞山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灌溉水源工程5項、大遼河護岸工程2處。
(4)進一步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計畫購置補貼農機具400台套。
(5)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處;為農民改廁800戶。
(6)每個鎮區設1處符合環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場,行政村都設有半封閉垃圾池。
(7)在2個村實施整體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完成東部山區移民扶貧46戶。
(8)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並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接;扶持6個鎮區衛生院,對農村老黨員、老榮軍和特困戶的治療費用實施減免。
(9)新建官屯中學、虎莊中心校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完成一鎮一所中心幼稚園建設,實施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配套工程;完成鎮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20個村安裝體育健身器材。
(10)增加農戶貸款投放資金1億元,累計達到3億元,農戶貸款投放達到2萬戶。
(二)以推進項目工程為重點,加快工業強市進程
全力提升項目規模和質量。圍繞落實“11251”工程,強力推進項目建設,不斷做大項目規模,努力提高項目投資效益,進一步增強工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的支撐能力。全年新上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至少100項,其中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至少50項。新增規模企業60家,規模企業總數達到400家,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60家。著力推進奧鼎鎂製品、湯池礦業3萬噸電解銅、三和礦業4萬噸電解鎳、豐華公司金屬顆粒鎂和脫硫噴槍等項目,加快實施合眾集團四氧化鈦和海綿鈦、華夏鋼結構4萬噸重型鋼、鑫博公司深劑白雲石和液態二氧化碳、新科集團鈦系列產品等項目。繼續實行重點項目建設領導包扶制度、部門聯動制度和跟蹤服務制度,確保項目按期投產達產。
加快產業集群發展。依託我市資源和產業優勢,認真抓好國家鎂質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加快鎂質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步伐,促進鎂質材料產業集群進一步做大做強。著力最佳化產品結構,完善產業鏈條,推進耐火材料、鎂基化工、鎂金屬及製品三大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鎂製品深加工水平。全年新增符合入園標準的企業20家,實現產值50億元;鎂質材料總產值實現350億元,深加工產品產值實現195億元。以重點企業和工業園區發展建設為依託,加快推進新型建材、有色金屬、機械製造、化工、服裝紡織、農副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逐步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特別是圍繞我市打造“銅城”的目標,大力發展有色金屬加工產業,重點抓好資源儲備開發、有色金屬工業園規劃建設、龍頭企業牽動三項工作,使“銅城”建設儘快取得實質性進展,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量和水平。
加大自主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和國際科技合作,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全年發展校企合作企業30家;創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編制實施重點科技計畫項目50項,實施科技合作項目20項,開發新產品70種;完成專利申請量150件,實施專利產業化項目20項,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44.9億元。認真落實名牌產品發展規劃,積極爭創名牌產品,不斷提高名牌規模和效益。
(三)以健全服務體系為重點,加速第三產業發展
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發展壯大現有裝飾材料、舊機動車、果菜和小商品批發等專業市場,規劃建設好煤炭、機動車維修等市場,不斷加大市場建設力度,完善市場設施,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建立健全人才、技術、信息、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
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搞好物流資源整合,支持發展物流配送,引導現有物流企業改造提升。進一步規範房地產市場,提高服務和監管水平,推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強化社區基地建設,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便民、利民服務實體,拓展社區服務領域,加快社區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和規模化進程。
大力發展旅遊業。按照我市旅遊業發展規劃,突出大石橋的自然風光和特色,以“三山三庫”景點為軸心,以建設黃丫口生態旅遊區為突破口,加快旅遊景點開發。最佳化旅遊產業結構,儘快完成五星級麗華大酒店建設,切實提高餐飲、娛樂、住宿等相關產業的規劃和服務水平,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
(四)以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為重點,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全面實施和完善電力、水、土地等資源開發和利用規劃,最佳化資源配置,大力推廣資源節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著力實施鎂產業綜合節能工程,實現技術節能。強化用水管理,加快實施東水西調水資源出口建設和城市中水回用,緩解水資源短缺危機。加強水質檢查,提高供水服務標準,推進供水管理現代化。開展好第二次土地調查和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全面落實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提高土地收益和利用水平。搞好第二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加大礦產勘查力度,嚴格礦政管理,規範開發秩序,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我市被列為省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為契機,以坤橋化建、奧鼎、青花、群益等重點企業為龍頭,積極開展對低品位礦石、尾礦、礦產品加工廢棄物利用等實用技術的開發、引進和轉化,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工業園區生態建設,提高廢渣、廢水、餘氣、餘熱的循環利用程度。推進廢金屬、廢紙、廢塑膠等的回收和循環利用,不斷完善再生資源利用體系,增強再生資源利用能力。
切實加強環境保護。認真落實《大石橋市2008—2012年環境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切實做好主要污染源普查工作,按照環境質量屬地負責的原則,以主要污染物、污染區域和集中飲用水源保護區為重點,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民眾健康”等環保專項行動,解決好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建立健全環保投入機制,拓寬投入渠道,積極爭取國家環保補貼,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監管措施,確保明年城市建成區範圍內的企業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堅決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法》和新建項目“三同時”制度,嚴格項目準入標準,遏制新生污染源。積極開展“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綠色社區”和優美鄉鎮、生態村的創建活動,形成濃厚的環保氛圍,加快提升環境質量。
(五)以深化改革開放為重點,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
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鞏固和完善農村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信用聯社改革成果;加快水利、林業、農機等農業系統改革;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化解村級債務。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做好商、糧、供、物流通領域和城建、交通、衛生等系統所屬企業改革及收尾工作。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繼續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和引導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著力推進以部門預算、政府採購、列收列支管理及“鎮財市管鎮用”試點工作為重點的財政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進行國有資產預算編制工作,理順分配關係,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緊抓東北振興和遼寧實施“五點一線”戰略的有利機遇,按照內外並舉、以外為主的方針,創新招商方式,擴大招商領域,改善招商環境,加大招商力度,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全年力爭引進投資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5項,世界500強企業2至3家,三資企業總數達到220家。繼續發揮營口南樓和大石橋兩個省級開發區的視窗作用,完善開發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增強開發區的吸引力、承載力和輻射牽動作用,促進項目和產業集聚。2008年,兩個開發區要力爭引進資金30億元,新上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32項。同時,加快“四園兩帶”的規劃建設,拓寬我市外向型經濟發展平台。
全力拓展對外貿易合作。堅持以質取勝和多元化出口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不斷提高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能力,擴大對外貿易,全面提高對外開放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全年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要達到2家,3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要達到6家,進出口經營權企業總數達到200家。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相關政策,積極開展域外投資,開發利用域外資源,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六)以完善城市功能為重點,提高城鎮建設水平
加強城鄉規劃管理。以《城鄉規劃法》實施為契機,做好《大石橋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控詳規劃編制工作。嚴格履行項目審批程式,嚴禁未批先建,強化規劃監管,不斷提高規划水平。要依法履行基本建設程式,高度重視城鄉建築質量安全,切實加強施工監管和竣工驗收工作。
加快城市開發建設。堅持“總量控制、適度開發、科學合理、建設精品”的原則,加快城市開發改造步伐,完成開發面積50萬平方米左右。嚴格執行拆遷政策,依法履行拆遷程式,保證城市開發建設穩定順利實施。著力推進中璽瀧福苑、鵬源明居三期、陽光小區二期等重點項目建設,切實提高建築水準,不斷改觀城市面貌。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進燃氣工程建設,爭取實現管道燃氣工程南北主幹線管網全線貫通。積極籌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認真執行《大石橋市城市綜合管護考核辦法》,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鞏固和提高“三位一體”綜合管護水平。嚴格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建立綜合執法、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聯動配合的管理機制,營造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加大物業管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業主委員會,全面改造棄管小區,實現全市小區物業管理規範化和全覆蓋。強化供熱監管,鞏固提高供熱質量。大力整頓交通運輸秩序,嚴厲懲治黑車及占道經營、破壞市政設施等行為,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認真做好十方面公益事業。(1)建成社保服務大廳並投入使用;推進公共服務大廳建設。(2)完成國家鎂質材料檢測中心及科研工程創新中心建設。(3)完成職業中專實訓基地建設,推進中心醫院改擴建工程。(4)完成工農路、長征路等街巷路改造;完成石橋大街東段、繁榮大街附屬設施建設和哈大路北段、繁榮大街東段、和平大街東段等主要街路綠化任務。(5)推進雲橋廣場雕塑和街心花園改造工程。(6)維修公廁20座,翻建公廁5座。(7)實施城市集中供熱工程;推進鐵路區域戰略裝車點建設。(8)完成220KV官屯一次變和66KV西環變電所、呂王變電所建設工程,完成66KV旗口變電所主變增容及紅峰村電網改造工程。(9)完成溝沿、黃土嶺、石佛等11個鎮村客運站建設。(10)完成吉高線、新後線、上白線等8項61.6公里縣級以上公路和25個村96公里農村公路網建設,實現全市村村通油路。
(七)以增收節支為重點,增強資金供給能力
加強稅費征管和財源建設。堅持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征管,堵塞稅收漏洞,千方百計增加稅收收入。加強非稅收入徵收管理,努力增加政府統籌財力。制定經營國有資產預決算管理辦法,加強對國有資產有償使用、經營收益的管理,抓好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動態管理,規範國有資產產權交易,促進財政收入增長。
調整和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要認清嚴峻的財政形勢,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認真落實各項節支措施,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全力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強化審計監督,重點做好具有行政性收費職能的事業單位財務收支和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工作。
引導和改善金融服務。繼續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貨幣信貸政策,支持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加大對主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信貸資金支持力度,促進“鎂都銅城”建設。充分發揮同濟公司擔保貸款和郵政儲蓄小額質押貸款的作用,加快開發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信貸市場,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繼續深入開展信用村鎮、信用社區建設,營造良性金融生態環境。推動小額貸款,特別是弱勢群體貸款,打造民生金融。維護金融債權,壓縮不良貸款,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積極推進和諧鎂都建設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範圍,加大保費徵收力度。基本養老保險要實現擴面15000人,徵收保費19500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要實現擴面4000人,徵收保費4680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要達到32000人,徵收保費450萬元;工傷保險要實現擴面4800人,徵收保費180萬元;生育保險要實現擴面3000人,徵收保費80萬元;適時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繼續開展好為貧困戶援建住房活動,實施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開展“X+1”扶貧幫困活動,加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保障貧困民眾的基本生活。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全面落實《就業促進法》,統籌推進城鄉就業。繼續依託培訓基地強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和創業培訓。普惠制培訓城鎮下崗失業人員2500人,城鎮實名制就業8800人;培訓農村剩餘勞動力5500人,實現轉移就業5600人;確保零就業家庭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需求的人員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再就業。廣泛開展《勞動契約法》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勞動維權和監察力度,強化勞動契約簽訂和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專項執法檢查工作,規範用工行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強化安全生產工作。認真貫徹實施《大石橋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法》,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持安全生產“三同時”制度,認真實施企業安全費用提取、高危行業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等制度,切實開展好安全生產培訓和各類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進一步完善基層監管體系,嚴格事故責任追究,確保不出現重特大安全事故,促進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好轉。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公安“三基”工程建設,提高民警執法水平和崗位技能。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部門全面實施技術防控網路建設。嚴厲打擊涉毒、涉爆、涉黑、兇殺等嚴重刑事犯罪和“兩搶一盜”等多發性犯罪,用最嚴厲手段,堅決打擊有組織犯罪,促進平安縣建設。加大對邪教組織的打擊力度,積極預防和處置好群體性事件。加強信息排查和穩控,著力解決好信訪突出問題,做好重複訪、滯留訪及歷史積壓信訪案件的處理工作,加大依法治訪力度,全力改善信訪形勢。
加快依法治市進程。積極開展好“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不斷提高普法宣傳和法制培訓工作水平。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人民民眾的社會監督,認真辦理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議案和提案,聽取社會各界的建議和意見,努力形成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加強基層政權和民眾性自治組織建設,保證民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認真落實《大石橋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份額。鞏固“雙高”普九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積極落實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嚴厲打擊非法行醫,規範醫療行為。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大病救治工作,不斷提高參合率和救治能力。加大對食品、藥品安全的監管力度,推進消費安全工程建設。繼續抓好穩定低生育水平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快編制消防規劃,推進社會化消防工作進程。加強網咖場所治理,實施網咖視頻監控。繼續推進農村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舉辦好大石橋市第七屆全民運動會,廣泛開展健康有益的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以提高行政效能為重點,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強化學習,打造高素質公務員隊伍。堅持公務員培訓考核制度和各項學習制度,繼續實施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考試測評工作,營造濃厚學習氛圍,激發各級國家工作人員學習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重點學習好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其實質內涵,增強工作的方向性。加強法律法規、經濟和業務知識學習,增強科學判斷形勢、做好實際工作、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勤政務實、善於創造性開展工作的高素質公務員隊伍。
執政為民,增強政府執行力。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正確的政績觀,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民眾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民眾滿意與否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解決好人民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為民眾排憂解難。倡導誠信負責的工作態度,弘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全面落實工作責任制,嚴格考核,獎罰分明,確保政令暢通。
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法制化水平。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嚴格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進一步完善重大行政行為合法性事前審查和行政工作人員責任追究制度,健全檢查監督機制,堅決糾正越級上報、先斬後奏等不規範行為,使政府各項行政管理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
標本兼治,紮實推進廉政建設。牢記“兩個務必”,發揚艱苦奮鬥作風,堅決反對奢侈浪費。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廉潔從政教育和警示教育。認真開展行政效能監察,推進行風民主評議活動,嚴防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堅決制止和嚴厲查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部門利益至上、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完善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和建設工程、土地使用權出讓等各項招投標制度,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從根源上防止和治理腐敗。
各位代表,2008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一五”發展的關鍵之年,充滿了希望和機遇,也面臨著困難和挑戰,政府的責任重大而神聖,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依靠全市人民,乘著十七大東風,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拚搏,銳意進取,全面開創大石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