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內容:政府工作報告

日期:2006年3月22日在江門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主講人:王南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 日期:2006年3月22日
2006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十五”時期的工作回顧,2006年的主要工作,

2006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各位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十五”時期的工作回顧

“十五”時期,江門僑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全市上下團結一心,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戰勝非典型肺炎和百年一遇特大洪災,呈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發展繁榮穩定的良好局面,圓滿完成市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2005年各項預期目標,基本實現市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十五”計畫各項任務。
(一)經濟步入加快發展軌道。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80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7%(按可比口徑計算,下同),高於全省平均增速,創近10年新高;“十五”期間年遞增10.58%,比“九五”時期提高1.44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9.69%,“十五”時期年遞增16.91%,近三年超過全省財政收入平均增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2%升至5.2%。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51.93億元,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15030元,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5366元,比“九五”期末分別增長76%、57.8%和21.1%。
臨港經濟崛起。正在形成以銀洲湖和廣海灣為重點區域的新增長極。電力、造紙、鋼鐵、建材、物流等臨港產業漸具雛型。台山電廠4台機組和新會雙水電廠2台機組建成運營,新增裝機容量270萬千瓦,台山核電站、新會電廠前期建設展開;海螺水泥、華冠鋼鐵、華爾潤玻璃等大型項目拔地而起,全省第二大利用外資項目亞太紙業落戶銀洲湖畔。
產業集聚能力增強。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1443.28億元和314.78億元,比上年增長17.73%和16.44%,“十五”時期年遞增15.42%和14.43%。建成機車、電子信息、五金衛浴、紡織化纖、不鏽鋼製品、紡織、水龍頭、新材料、麥克風、納米碳酸鈣1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形成一批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打造出“豪爵”機車等9箇中國名牌產品,數量居全省第4位。“三大組團”快速發展,市高新區、江沙工業走廊和銀洲湖區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分別達68億元、163億元和294億元,其中,銀洲湖區域引進項目逾400個,總投資超400億元。
(二)結構調整最佳化邁出重大步伐。“十五”期間,三次產業結構由13.8:46.6:39.6演進為9.9∶49.6:40.5。產業高級化和重型化趨勢明顯,重工業所占比重由“九五”期末的33%提升至4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企業達158家,比“九五”期末增加85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3.1%提高到25.5%。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全市信息化綜合指數達71.51%,比“九五”期末提高30.83個百分點。
外向型經濟上新水平。200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90.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6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6%,“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5.08%。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由“九五”期末的45.46%和6.38%提高至56.78%和8.01%。2005年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39%;“十五”時期累計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35.29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22家落戶我市。成功舉辦世界銀行中國投資環境論壇、粵台經貿交流會和機電博覽會。
民營經濟快速成長。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08.59億元,比上年增長18.41%,占全市工業總產值35.5%,比“九五”期末提高10.7個百分點。私營企業戶數和註冊資金分別達1.43萬戶和171.1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72%和2.5倍。
服務業發展創新局面。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324.58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0.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9.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1.8%。物流業、旅遊業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江門大昌慎昌公用型保稅倉掛牌運作,興建了逸豪、麗宮國際等五星級酒店,新增溫泉、碉樓、崖門宋元古戰場等旅遊文化景區,2005年共接待過夜遊客575.2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9.7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4%和8.0%。
(三)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獲重大進展。2005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237.46億元,比上年增長18.64%,江中高速和江鶴高速二期、325國道開平段改造工程、江會路複線、江海路改造和東海路擴建工程建成通車,濱江大道工程完成投資逾三分之一。“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6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89%;全市公路通車裡程682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71.6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新增263公里,總長度330公里,居全省地級市首位,全國地級市第二位;農村公路硬底化建設惠及民眾60多萬人。新會港被國家列為一類貨運口岸,西江下游航道和潭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勞龍虎水道和崖門出海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廣海灣及川島深水港規劃研究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城鎮化進程加快,按戶籍口徑計算,全市城鎮化水平由“九五”期末的35%提高到52%。共撤併26個鎮,撤併率為28%,新會撤市設區,擴大了中心城區發展空間。完成市區供水併網,實施江門河綜合整治,建成3家污水處理廠。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和污水處理率分別達100%和63.4%,空氣日報質量優良率達97.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2平方米。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四)“三化”促“三農”取得新成效。出台了鼓勵邊遠困難地區異地發展工業的政策,鎮級經濟實現新突破。2005年全市鎮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52億元,比上年增長22.91%;財政收入超千萬元鎮達45個,比“九五”期末增加23個。全力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全市未發生重大動物疫情。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糧經作物面積比由“九五”期末的61:39調整為55:45,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95%以上。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市農業產業化組織發展到278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8個,農業龍頭企業150家,帶動農戶近20萬戶。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取消農業稅,降低農村電價,農民人均稅費負擔比“九五”期末減少99%。完成884項水利達標加固工程,實現了1998年市人大議案提出的目標。全市農村自來水和液化氣普及率分別達到81%和90%,解決了370條村20.7萬人的飲水難問題。扶貧力度加大,264條年集體收入3萬元以下的貧困村實現脫貧。
(五)體制改革實現新突破。“十五”期間,市直國(公)有企業累計實施改制396戶,市政府授權經營的212戶國有企業改制面從“九五”期末的6.6%擴至95%,累計安置市直職工3.8萬人,發放職工安置補償費近6億元。建立健全三級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成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和產權交易中心。甘化股份在全省首創“以股抵債”的股改模式,恩平廣聯泰、江門市食品工業集團實施破產等重大資產處置和債務重組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投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農信社體制改革圓滿完成,增資擴股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
(六)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被評為省文明城市。文化名市建設紮實推進,建成五邑華僑廣場、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廣東橋樑博物館、江門美術館等文化館場及長堤風貌街、院士路等標誌性景觀。成功舉辦首屆華人嘉年華、中國曲藝節、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僑鄉旅遊節和書香節等一系列活動。
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適齡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九五”期末的14.9%提高到27.19%,五邑大學辦學質量逐年提高,新組建江門職業技術學院。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了20.1個百分點,達77.6%,建成江門一中新校區,國家級重點中等學校數和在校生人數居全省第二位。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完成405所中國小布局調整和81所老區、山區國小改造,創建省一級學校67所,市一級學校137所。人才培養工作不斷強化,截至2005年底,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29.22萬人,比“九五”期末增長33.06%。
社保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十五”期間,全市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5.2萬個,安置城鎮人員就業近1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9萬人,“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2005年全市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和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47.18萬、38.39萬、44.88萬和33.62萬人,比“九五”期末分別增長24%、5.4%、22%和22%。
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及服務網路進一步完善。建成市疾控中心,台山市成為全省首批愛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快推進,全市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口169.17萬人,覆蓋率達71.27%。
其他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計畫生育工作鞏固提高,全面完成省下達的人口計畫任務。社會福利事業日益蓬勃,開展慈善公益萬人行活動。大力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創建體育先進社區工作初見成效,市體育公園投入使用,“國家網球訓練基地”落戶我市,江門五邑籍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人防建設上新水平,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外事、僑務、港澳台事務工作有新進展。新聞、出版、檔案、地誌、宗教、老齡、氣象等各項工作有新進步。
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禁毒03工程取得明顯成效,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貫徹落實《信訪條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三防”、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關係民眾和社會安全的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
(七)政府行政能力顯著提高。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多途徑聽取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辦理人大建議、政協提案工作網路,“十五”期間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2件;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02件,辦理結果滿意率為96.4%;辦理政協提案736件,辦理結果滿意率為96.6%。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強民本政府建設,大力推進“十項民心工程”,在全省率先開通“江門市政府網上行政服務系統”,開設網上“僑鄉論壇”,推行“民眾點題”等政務公開做法,設立“12345”政府為市民服務熱線。建立全市經濟形勢分析聯席會議和經濟社會發展顧問諮詢制度,健全重大決策和重要規劃的論證和聽證程式,完成《江門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綱要》和《江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起草工作,委託五邑大學開發城市經濟發展預測與決策支持系統軟體。簡化審批程式,清理審批事項。在市直機關全面推行ISO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推諉、擱置追究制,健全投訴機制,政府工作的規範性和效能進一步提高。深入開展糾正損害民眾利益不正之風的專項治理工作,查處了一批違紀違法案件,政府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紮實推進。
各位代表,經過“十五”時期的努力,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和中央、省駐我市單位及駐軍警部隊團結奮鬥的結果,是各民主黨派、社會各界人士、外來投資者和建設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參與和關心支持江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同胞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發展的同時,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仍處於依靠資源投入為主的數量擴張型階段,自主創新能力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農民收入增長較慢;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增多,維穩工作難度加大;醫療衛生、城市管理、社會治安、政府自身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對這些問題,市政府正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2006年的主要工作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後發爭先,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大城市的關鍵時期。我們處在總體上有利的發展環境中,國際國內形勢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使我們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困難。只要我們在“十五”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堅持科學發展觀不動搖,全市上下一心,開拓創新,紮實奮鬥,就一定能在新的起點上,全面開創我市“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根據中共江門市委十屆五次全會精神,“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民資外資富市、科教興市、環境優市發展戰略,最佳化經濟結構,加強自主創新,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統籌城鄉和社會發展,建設富裕、綠色、和諧江門,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出更大的步伐。
“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要實現以下預期目標:
--在增加經濟發展總量方面,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以上,到2010年實現GDP超1300億元,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
--在最佳化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方面,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建成廣東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物流和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電子信息、汽車零配件、精細化工、精密製造等先進制造業和臨港重化工業加快發展,經濟結構更趨合理,到2010年三次產業比例達到6:53:4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
--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基本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和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平台。到2010年全市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2%以上,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和技術自給率分別達到53%和48%,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達到150家以上,創中國名牌產品保持全省前列,創新型江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在促進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方面,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放型經濟再上新水平,形成外源經濟和內源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市高新區、銀洲湖開發區、江沙工業走廊和廣海灣開發區等核心工業園區的建設有較大發展。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全面最佳化,到2010年民營工業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40%以上。引進外資的規模和質量有較大提高,“十一五”期間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40億美元以上,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10年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分別達到65%和15%以上。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邊遠後進地區與富裕地區、城市與鄉鎮協調發展,中心鎮的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65%,非農就業比重達到35%。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較大發展,農業綜合效益顯著提高,農民收入增幅接近城市居民。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等事業加快發展,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在建設綠色江門方面,以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為重點的經濟與資源協同發展戰略加速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果,生態市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基本建成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的循環經濟框架。環保監管水平再上新台階,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森林、濕地和野生動物資源得到保護,海岸生態系統優良,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成為珠三角人居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在建設文化名市方面,進一步提高公民素質,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弘揚僑鄉文化,廣泛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建成教育強市,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以上,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以上,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水平有較大提高。
--在建設和諧江門方面,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強化,市民滿意度較高,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效率型、法治型政府建設上新台階。就業形勢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全市基本建立起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公共安全預警和應急體系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無毒社區和平安社區建設上新水平,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保持平穩。社會保障體系逐步覆蓋全社會,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寬裕型小康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到2010年達到18000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到2010年達到6800元以上。
今年(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是夯實基礎、開創新局面的關鍵一年。今年(2006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外貿進出口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5%左右。今年(2006年)政府工作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著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加快臨港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布局由沿江向沿海提升。全力以赴抓好川島深水港規劃建設的前期工作,力爭列入國家和省的“十一五”港口建設規劃。抓好台山直購電試點方案的報批和實施工作,加強對廣海灣開發區的領導,加快開發建設步伐。抓住崖門口區域被列入省石化基地的重大機遇,積極發展石化項目和精細化工產業。
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產業結構由偏輕向適度重型化提升。加快台山電廠一期工程5號機組、台山核電站、新會電廠及川島風電場前期工程建設,全力爭取台山電廠二期、新會古兜抽水蓄能電站立項,加快輸變電工程建設,壯大能源基地規模。協調加快大長江集團三期、亞太紙業一期、華冠鋼鐵、中技瀝青、開平紡織城、海螺水泥和維達紙業擴產等大項目建設,做大重化工業規模。
提高產業集群發展水平,推動產業環境由“政策窪地”向“產業窪地”提升。大力推進信息化,建立企業基礎信息數據交換中心,創建國家信息化示範城市。加快大企業集團和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制訂機車、汽車零配件、石油化工、紡織化纖、電子信息、玻璃建材、印刷、鑽石珠寶等產業發展規劃,打造更多的國家級和省級製造業“航母”,高標準建設好江門機車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
二、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江門
加快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把產業扶持政策和財政專項資金向打造產業服務平台傾斜,重點推進機車、麥克風、不鏽鋼、五金衛浴、紡織服裝等行業的技術創新服務、質量技術標準和檢測檢驗服務、信息服務、融資服務和專業市場展銷等服務平台建設。積極爭取上級支持,落實更多技術進步扶持項目。
發揮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校自主創新主力軍作用。抓好市高新區申報國家級高新區工作。鼓勵企業研發機構創造條件成為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對關鍵或重大技術問題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攻關,重獎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鼓勵以行業商會(協會)牽頭,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技術改造要降低審核門檻,簡化審核程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調動企業加大技改投入的積極性。
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推進質量興市工作。培育發展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品牌,推動產業基地打造區域品牌,力爭再創多個“中國名牌產品”及“中國馳名商標”。加強名牌產品、商標等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推廣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鼓勵優勢企業積極參與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制訂。
三、著力促進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培育新經濟成長點
創新產業招商思路。拓寬以僑引商、以商引商、中介引商等渠道,找準產業轉移結合點,既瞄準世界500強和跨國大集團,又重視引進技術含量高、投資強度大、產業鏈長的外資民資項目。在擴大引資規模的同時,著力提升引資質量,突出抓好對歐美、日韓企業的招商,強化“畝產”和環保意識,提高土地集約使用率。進一步落實民營經濟政策,凡是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領域都要向民營企業開綠燈。進一步強化對招商引資的服務,建立重大項目主要領導協調督辦制度,全面落實首問負責制、全程代辦制、限時辦結制和服務承諾制。抓好招商隊伍建設,擴大招商引資網路。兌現引資獎勵政策,調動招商積極性。發揮和擴大機車博覽會、新會五金不鏽鋼展覽會、水口水暖衛浴展會、開平牛仔服裝節、恩平電聲器材博覽會等會展效應。鼓勵外資民資企業增資擴產、設立研發機構和地區總部。
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生活配套服務齊全的“工業城”。加快市高新區、銀洲湖開發區、江沙工業走廊、廣海灣開發區及各市(區)核心工業園區建設,吸引民資外資參與“工業城”開發建設,突出產業特色,形成品牌化、規模化、集約化,提高招商引資載體的建設水平。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堅持分類指導原則,推進國有企業投資和產權主體多元化改革,成熟一戶,改制一戶。加快劣勢國有企業退出競爭領域,加大國有資本向社會公共設施投入的力度。強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完善國有資產經營考核和激勵分配機制,建立權責統一、有效制衡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產營運效益。
提高對外貿易水平。促進出口商品結構最佳化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在鞏固港澳台、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非洲、南美、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加強口岸和“大通關”建設,提高通關效率。進一步完善出口管理部門與出口企業的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發揮行業商會(協會)作用,加快建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有效機制,保持外貿出口穩定增長。
四、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
強化對農業農村的扶持政策。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今年(2006年)全市各級財政預算用於“三農”的支出為45568萬元,比上年增加8041萬元,增長21.43%;占預算支出的比重達8.23%。建立和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大力推進鼓勵邊遠困難地區在投資旺地發展工業的異地發展模式,合理制定和落實稅收分成辦法,充分調動邊遠地區招商引資的積極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今年(2006年)地方財政收入超千萬元的鎮(街)再增加3-5個,集體年收入3萬元以下的貧困村再脫貧50個以上。
加快中心鎮和專業鎮建設,推進“三化”進程。全面完成中心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加大對中心鎮和專業鎮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加快鎮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建設區域性的供水、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系統,新建115公里農村水泥路。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加快轉移。大力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繼續抓好以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為龍頭的檢測體系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建設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和外向型農業,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建設試點工作,推進農村市場體系建設,著力解決農村市場建設滯後、產銷脫節、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繼續深入開展“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活動,推動薄弱鎮村經濟加快發展。
加強規劃管理,營造農村新風貌。按照“省管到縣、市管到鎮、縣管到村”的要求,理順鎮村規劃管理體制,搞好鎮村規劃建設管理。抓好農村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房工作,今年(2006年)繼續改造農村危房1000戶,確保明年(2007年)提前完成全市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大力整治“髒、亂、差”,積極推廣農村沼氣套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強農村衛生院、衛生站建設,健全三級醫療網路,著力解決農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建設,以點帶面,紮實推進。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提高鎮村民主管理水平。推進“並鎮、並村、並校”,抓好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化解鎮村歷史債務,進一步提高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強化涉農收費和農資價格監管,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和安置機制。規範村民議事和重大村務處理程式。強化村民理財和財務監督機制,完善村幹部和村級財會人員離任審計制度,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加強檢查評審和執法監督,推動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有序健康發展。
五、著力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區位優勢
加快港口、鐵路、輕軌和高速公路等交通網路的規劃、銜接與建設,配合落實江珠高速公路、城際輕軌江門支線和廣珠鐵路江門段建設的相關工作,爭取江肇高速公路工程早日開工。加大國、省、縣道改造力度,加快國道325線鶴山路段大修工程、雙和公路、開平大道等項目建設。確保濱江大道明年(2007年)5月底前建成通車。加快江門市區北新區汽車客運站場、新會區汽車總站和各中心鎮客運站等公交站場建設。推進銀洲湖港口群和崖門出海航道、勞龍虎水道整治工程建設。發展數位電視和第三代移動通信業務,提升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
六、著力發展物流、金融、旅遊業,提高現代服務業水平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制定全市物流業發展規劃,引進實力強、服務優的現代物流企業,提升我市在泛珠三角物流鏈中的地位和作用。抓好新會港、江會商貿走廊、江門港和台山廣海港等物流基地建設,做好銀洲湖保稅物流中心申報工作,推動第三方物流業務的開展。積極培育專業市場,重點抓好新會不鏽鋼、鶴山鞋業鞋材、開平水暖衛浴和紡織服裝、恩平麥克風等專業市場的規劃建設。發展社區連鎖經營,鼓勵大中型流通企業到鄉村設立連鎖店、各類中小型企業自願結合建立連鎖店,推動連鎖經營向服務業的廣度和深度擴展。積極引導企業、各類資本參與農村商品流通網路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消費購物環境,促進農民消費。
構建金融服務新平台。加強銀地、銀企合作,暢通政府、銀行、企業之間密切溝通的渠道,積極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到我市開展業務。協助金融機構在我市舉辦融資推介會、授信推介會,努力最佳化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鼓勵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信用諮詢機構,支持和引導信用擔保機構增資擴股。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金融發展所必需的誠信氛圍。
提高旅遊業發展水平。加大“中國第一僑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宣傳推介力度,做好旅遊整體形象包裝,打響碉樓與村落、溫泉、海島等旅遊品牌。精心辦好第二屆華人嘉年華暨2006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以線路整合為重點,豐富旅遊景點體系,加快馮如航園、赤水溫泉等新項目建設,開發銀湖灣濱海濕地公園、台山大襟島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北陡奇石等具有較高旅遊開發價值和開發潛力的項目。健全與港澳及泛珠三角地區主要旅遊城市之間的旅遊合作聯絡機制,發展緊密協作關係。進一步挖掘旅遊項目的文化內涵,提高檔次和水平。加強旅遊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
七、著力加強綠色江門建設,推動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建設節約型城市為目標,推進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構建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的循環經濟框架,促進雙水電廠、國洋電廠熱電聯供,抓好新會雙水拆船鋼鐵有限公司、甘化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建設,推動銀洲湖紙業基地建成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加快建築牆體材料革新,推動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築節能。
提高環境綜合整治水平。突出抓好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加大重點河段、城鎮內河涌和江門河流域的綜合整治力度。加快污水處理廠和截污管網建設,確保台山、開平、鶴山(二期)和恩平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在年內建成投產,新會區雙水鎮、台山市廣海鎮的生活污水處理廠要加快管網建設並在年內投入使用,開平市水口鎮、鶴山市共和鎮、蓬江區荷塘鎮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在年內建成;加緊文昌沙水質淨化廠擴建工程、新會區東郊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江海污水處理廠及蓬江區棠下鎮污水處理廠建設。
加大環保監管力度。推進環保長效監管機制建設,對重點流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實行掛牌督辦、限期整治、動態管理,對納入省市重點監控和整治的重點污染源及全市水泥生產企業,實行跟蹤督查,督促企業按期完成整治任務。創新“潭江聯合保護模式”,加快重點水污染企業、污水處理廠的線上監測和遠程監控設施建設,實時掌握污染源排污情況,嚴厲打擊偷排漏排行為。對重點行業設立“環保投訴獎”,建立環保監督員熱線聯繫制度,對民眾投訴的環保熱點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積極探索工業污染治理市場化機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嚴把招商引資綠色門檻關。
加強生態保護。完成《江門市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生態示範村、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創建工作。抓好江門紅樹林和恩平七星坑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申報和建設工作,繼續抓好鶴山大雁山省級森林公園的申報和江門河排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創建工作。強化森林防火目標管理,落實以鎮、村為重點的森林防火責任制,提高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綜合能力。
八、著力加快文化名市建設,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提高公民現代文明素質。以創建國家文明城市為抓手,深入開展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為主題的現代公民教育活動,積極弘揚“開拓創新、文明開放、勤勞創業、團結奉獻”的僑鄉精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抓好市青少年宮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社會基本道德規範,倡導科學精神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快推進科教興市戰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強市(區)、強鎮建設,推進中國小規範化建設,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突出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從今年(2006年)秋季起全面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免除農村戶口學生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實施萬名技師培訓工程,辦好江門市職業教育展示暨藍領人才交流會。繼續促進高等教育,積極支持五邑大學和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確保市職業技術學院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堅決查處教育亂收費行為,讓市民對教育有較高的滿意度。組織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抓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和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重點提高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文化下鄉、文化進社區活動。把華人嘉年華活動打造成僑鄉文化品牌。辦好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和江門美術館館展。加強對僑鄉文化的研究與宣傳,推進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全力做好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衝刺工作。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推動以動漫為主體的數字娛樂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做大文化產業規模。
發展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努力建設中醫藥名市;加大公共衛生經費投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發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公共衛生重點工程,嚴密防控重大傳染病。建設社區文化體育廣場,進一步開展民眾性體育運動;打造“國家網球訓練基地”品牌;重振台山“排球之鄉”雄風;積極備戰省運會。認真貫徹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完善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6‰以內。鞏固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成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做好新形勢下僑務、外事、港澳台事務工作,推進新聞、出版、人防、氣象、宗教、老齡、檔案、地誌等工作。
九、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構建和諧江門
最佳化創業就業環境。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新增就業崗位2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建立城鄉並重的就業制度和規範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民到城鎮務工經商營造公平環境。加強職業培訓和技工教育,重點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讓每個被征地農民都能免費接受就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落實再就業政策,健全對困難民眾的就業援助制度,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形式就業。繼續適當提高公務員和教師的收入水平。
健全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認真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大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力度。抓好低保工作,做到“應保盡保”。適當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全面落實五保供養政策。以規範社保費征繳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把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從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抓好新會區、開平市的醫療救助試點工作。加快解決城鎮特困戶“住房難”問題,建設城鄉安居工程,建立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廉租住房為輔的社會住房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紅十字會工作網路。發展社會慈善事業。關心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加大殯改工作力度,鞏固殯改工作成果。
加強社區建設。把城市管理的重心放在社區,理順社區運作關係,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改善社區服務設施,推行社區範圍內的單位文體設施資源共享,提高社區建設成效。健全社區調解網路,完善社區維穩機制,建立社區治安防控體系。重拳打擊黑惡勢力和“兩搶兩盜”、賭博、製毒販毒、“六合彩”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強普法教育,加強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抓好監獄、勞教工作,重視做好刑滿釋放人員幫教和社區矯正工作。創建無毒社區和平安社區,城鎮“平安社區”覆蓋面達到社區總數的50%以上,市民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以鐵的手腕抓好安全生產。建立健全重大危險源登記建檔制度、重大安全隱患整改督辦制度和重特大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許可制度,健全企業註冊安全主任制度。加大以企業為主的安全設施投入,改善安全生產條件。加大安全綜合監管和執法力度,重點加強對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消防、交通、建築施工的安全監管。提高監管水平,將安監專業隊伍建設延伸至鎮(街)一級。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生產和市場監管,保證人民民眾健康安全。
健全有效的矛盾疏導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發揮調解、信訪、聽證、仲裁等機製作用,引導民眾按法律程式合理表達利益訴求,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十、著力推進行政管理創新,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建設民本型政府。把《江門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綱要》轉化為政府決策。堅持經濟形勢分析聯席會議和經濟社會發展顧問諮詢制度;深入調查研究,及時掌握社情民意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健全重大決策和重要規劃的論證和聽證程式,認真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建議和意見,確保人民民眾發表意見、反映問題的言路暢通。
嚴格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進一步抓好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的貫徹落實,提高政府全體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行政能力,規範各類行政執法行為。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切實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發揮作用。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打造“陽光政府”。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加強財政績效評價,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嚴格依法徵稅,創新稅源管理,依法加強對改變住宅和工業用途的建築(即住改租、住改商、工改商)的稅費徵收。嚴格依法規範政府舉債行為,逐步消化政府債務。
堅持求真務實,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基層要到位,凡由市直部門審批、核准和備案,或需上報省辦理的,各市、區都可以通過市行政服務總匯全程代辦,杜絕拖拉、推諉現象。服務市民要到位,進一步擴大“12345”政府熱線服務覆蓋面,最佳化服務水平,全力解決市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提高隊伍素質,建設效率型政府。以在市直機關全面導入ISO質量管理體系為著力點,推進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強公務員隊伍思想教育,加大公務員培訓工作力度,提高公共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提倡開短會、說短話,切實改進工作作風。
自覺接受監督,建設廉潔型政府。健全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工作,落實廉政責任制。堅決整治損害民眾利益的行業不正之風,對民眾投訴多、意見大的政府工作人員,應先調離原工作崗位;堅決依法清除公務員隊伍中的“害群之馬”。嚴格執行建設工程項目招投標、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產權交易和政府採購等制度,從源頭上防止腐敗。
各位代表,今年(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頭一年,是江門僑鄉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一年,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光榮而艱巨。我們要在中共江門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全市人民,齊心協力,把握機遇,紮實工作,奮發有為,為實現“十一五”規劃宏偉目標,建設富裕、綠色、和諧江門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