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法國文學

20世紀法國文學

20世紀,法國成為現代主義大大小小流派最重要的發源地。在這片沃土上,20世紀異彩紛呈的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使法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大放異彩。當時的主要流派有: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世紀法國文學
  • 代表人物:安德烈·布勒東,阿爾貝·加繆等
  • 代表作品:《娜嘉》《局外人》等
  • 特點:流派眾多、更迭迅速
20世紀法國的主要文學潮流有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
(一)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20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繼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之後,現代主義文學又一有廣泛國際影響的流派。1924年,對於安德烈·布勒東和超現實主義來說,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布勒東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並創辦了《超現實主義革命》雜誌。動員並組織超現實主義團體的成員共同進行創作實踐,相繼發表了一系列作品,形成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潮流。作為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倡導者和理論家,布勒東不但在創作實踐上是其他超現實主義作者效仿的楷模,而且對法國文學創作理論的貢獻很大。他借鑑了一些哲學和美學理念,將其套用到創作實踐當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思想。布勒東的美學主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詩歌就是人的思想的真實記錄”。其次,對無意識的探索。再次,“夢幻記錄”和“自動寫作”的方法。最後,“自由即美”。總之,超現實主義的特點是主張放棄邏輯,以幻覺、夢境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在超現實主義者看來,只有“無意識”才能最大限度地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
這場運動旨在將藝術家從品位與理性束縛中解放出來,使其離開現實,返回原始。超現實主義否認理性的作用,追求無意識下的創作,即不受理智的控制,不顧忌美學或道德方面的約束,僅靠本能寫下出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這樣作品自然表現為高度的荒誕性,從而走向虛無和極端。儘管隨著布勒東的作古,風靡一時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已經偃旗息鼓,但它曾一度聲勢浩大,並涉及繪畫、音樂、建築、戲劇、雕塑及電影等領域,並不只限於文學,在十餘個國家引起反響。超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和美學觀點,其影響十分深遠。
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安德烈·布勒東及其作品《娜嘉》,菲利普·蘇波及其作品《倫敦頌》,保爾·艾呂亞及其作品《愛情與詩歌》等。
(二)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創作上的反映。主要表現於戰後的法國文學中,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達到高潮。讓-保羅·薩特作為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是20世紀法國思想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是存在主義當之無愧的思想領袖和精神導師。薩特的美學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藝術是對人的自由的肯定。2.藝術美是由藝術家創造的想像美。3.藝術作品是對自由的召喚。4.文學介入原則。他倡導的學說及其宏論,不僅為歐洲現當代文壇奉獻了百唱不厭的主題,而且為整整一代作家提供了文學選材的標準和藝術革新的力量。
總之,存在主義文學標榜的是揭示道德與行動、目的與手段、選擇與自由、存在與虛無之間的矛盾衝突,表現人的理想追求同客觀現實的不一致性,同時還要求人們必須具備為著光明的未來和合理的生活而進行鬥爭的勇氣。也就是說,人類的價值及存在意義由其行動來體現。人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存在主義在西方哲學、美學和文藝創作領域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西方現當代許多流派的思想來源,之後又傳入東方,帶給思想界、文化界較大的震動,成為影響現代世界的重要思想潮流。
法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讓-保羅·薩特及其作品《噁心》,西蒙娜·德·波伏娃及其作品《第二性》,阿爾貝·加繆及其作品《局外人》等。
(三)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產生於法國,而後流行於許多西方國家的戲劇流派,又稱“新戲劇”、“先鋒派”、“反戲劇”等,1961年,因英國著名戲劇評論家馬丁·埃斯林發表《荒誕派戲劇》一書而定名。歐仁·尤奈斯庫是法國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他的劇作總的特點是:標新立異,荒誕離奇,舞台象徵性強,善於從總體構思上勾勒人生的荒誕,選取的荒誕角度多而新穎,震撼效果強烈。荒誕派戲劇揭示了世界、人的處境和人自身生存狀態的荒誕性,表現主題大多是世界的荒誕、人生的無意義、人的異化、人與世界的隔膜、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在表現形式上荒誕派戲劇斷然拒絕現實主義,大多模仿夢幻結構,讓過去、現在和將來相互交織,把幻覺、回憶與現實混合起來,還調動布景、服裝、道具、燈光、音響、動作等手段,把各種不同民間藝術形式插入戲劇。多以喜劇方式表現悲劇的內容,這種反差造成了一種喜劇效果,正是這種表面的喜劇手法、鬧劇場面卻包含著對痛苦人生的極大關注,使人在品味之餘領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但荒誕派戲劇不可能是一種永久性的藝術樣式,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鼎盛後,在70年代初就迅速衰落了。荒誕派戲劇雖已成為歷史,但其手法亦將為後人借鑑。
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歐仁·尤奈斯庫及其作品《禿頭歌女》,薩繆爾·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讓·熱內及其作品《女僕》等。
(四)新小說
法國的新小說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最重要的小說流派。新小說派作家對傳統藝術理論和技巧進行大膽改革和創新,在當時文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阿蘭·羅伯-格里耶,法國“新小說派”最傑出、激進的作家,被公認為“新小說派”的首腦人物。格里耶的論文集《為了一種新小說》一直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寶庫。他反對傳統小說的一些基本概念,尤其反對小說要有情節、人物描寫和傾向性。主張小說家的目光應該如純客觀的攝影機一樣,堅定地落在對象物之上,描寫物本身。新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對事件和特定空間的依賴,建立了完全自由的藝術時空,過去、現在、未來混為一體,現實、幻覺、回憶交織一團,此地、彼地同時交織於同一瞬間,想像、記憶、夢境重疊交錯,從而構成了與傳統小說截然不同的、作者精心安排的場面;新小說家還借鑑其他藝術形式,如繪畫、音樂、電影的手段,豐富了小說的表現力;新小說家力求在語言方面進行探索,並將其推向極端。雖然人們對如何評價新小說的藝術探索一直存有異議,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在新小說作家的創作成果中,有為數不少的作品已被當代文學批評和眾多讀者接受,其中有的已被視為當代歐洲小說的經典。新小說作家關於小說乃至文學創作的探索,對當代西方文藝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阿蘭·羅伯-格里耶及其作品《橡皮》,瑪格麗特·杜拉斯及其作品《琴聲如訴》,娜塔麗·薩洛特及其作品《行星儀》,米歇爾·布托爾及其作品《變》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