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情水情
雨情
1981年7月9日到14日,長江上游四川盆地腹地出現大範圍的暴雨歷時1天。11—13日三天雨量集中,強度大、範圍廣。其中以12日11時至13日11時的雨強最大。六天暴雨由9—11日、12—14日兩次降雨構成。9—11日由東西向切變造成東北—西南向暴雨帶。雨區主要分布在岷、沱、涪、嘉四江的中上游。三日總降雨量在105毫米以上的暴雨中心有4個,其中安寧橋站雨量206.1毫米為最大。三日雨量大於100毫米的籠罩面積為15048平方公里。12一14日由北槽南渦的天氣形勢繼續造成在岷、沱、涪、嘉四江上中游大面積暴雨或特大暴雨。三日總雨量超過300毫米的暴雨中心有5個,其中位於嘉陵江中游的上寺站439.7毫米為最大。暴雨籠罩面積遠大於9—11日降雨過程。三日雨量大於100毫米的籠罩面積為103480平方公里。
7月12日為降雨最集中的一天,範圍也廣,雨帶呈東北—西南向。日雨量超過200毫米的有4個站,籠罩面積3700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上寺站的日雨量為345.8毫米。7月13日雨區範圍增大,大於50毫米的籠罩面積137440平方公里。但強度有所減弱,日雨量超過200毫米的有9個站,籠罩面積1580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在嘉陵江九龍山站,日雨量為242.4毫米。12一13日兩日降雨量占六日雨量的80—90%。
7月9—14日六天暴雨全過程,雨區分布在雅礱江下游、岷江中下游、大渡河下游、青衣江、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地區。暴雨中心超過400毫米的有10個站,分布在沱江上游、涪江中游、嘉陵江中游,範圍達2600平方公里,最大暴雨中心在嘉陵江中游的上寺站,雨量489.6毫米。六天雨量大於300毫米的籠罩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大於100毫米的籠罩面積達17多平方公里。籠罩面積之廣,居長江上游有實測資料的首位;特別是大暴雨發生在盆地腹部,更為少見。
水情
1981年7月初起至洪水發生前,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水系幾乎每天都有降雨,其中1—4日為一次大面積的暴雨過程。由於暴雨連綿不斷,使流域內前期土壤含水量比較大,各水系的底水也較高。7月9日開始此此次降雨後,各江上游相繼於11—12日開始漲水。
岷江處於此次暴雨區邊緣,降雨集中在中游成都平原。控制站高場於14日出現洪峰,洪峰流量25900立方米每秒,呈雙峰型,小於實測最大年份1961年6月的34100立方米每秒,僅為15年間的最大值。
沱江上游處於鹿頭山暴雨區,金堂三皇廟站洪峰流量達81l0立方米每秒,超過了歷史最大洪水的1840年(7730立方米每秒),金堂縣全城被淹。金堂以下區間暴雨集中。控制站傘家灣15日出現洪峰流量,高達15200立方米每秒,為建國以後的最大洪水,與1948年洪水(16200立方米每秒)相近,當時居1898年以後的第四位。
嘉陵江處於此次暴雨中心。幹流金銀台以上暴雨集中,強度大,各支流洪水遭遇,金銀台14日出現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每秒,超過了歷史最大的1903年(2700立方米每秒),致使下游閬中、南部、南充等縣市大範圍被淹沒,下游控制站武勝15日出現洪峰流量28900立方米每秒。
西支涪江上中游處於暴雨的第二中心,射洪14日洪峰流量25700立方米每秒,超過1954年實測最大洪水,與1945年洪水(26200立方米每秒)相近。下游控制站小河壩15日洪峰流量28700立方米每秒,超過了1953年、1945年洪水,當時為1870年(29200立方米每秒)以後的最大值。
東支渠江處於暴雨邊緣,控制站羅渡溪16日洪峰流量為14800立方米每秒,僅屬一般洪水。
嘉陵江幹流洪峰與渠江洪峰遭遇,加上涪江洪水的後部,致使嘉陵江控制站北碚於16日出現洪峰流量高達44800立方米每秒,大大超過了建國以後實測最大的1975年洪水(37100立方米每秒),當時為1870年以後的第三大洪水(1870年為57300、1903年為53300立方米每秒)。
岷、沱、嘉陵三江洪峰,自西向東順序注入長江,與處於暴雨邊緣的金沙江洪水(屏山洪峰流量為18600立方米每秒,組成寸灘洪峰的流量為1萬立方米每秒左右)在幹流基本沒有相遇。寸灘洪水從7月11日至16日的5天內,水位陡漲20.35米,15日一天漲幅達10.37米,16日洪峰水位191.41米,當時成為1976年以後的最高記錄;洪峰流量85700立方米每秒,為1870年(100000立方米每秒)以後110年間的最大值。洪峰過寸灘後,烏江(武隆站洪峰流量僅2040立方米每秒)及三峽區間來水均不大。經河槽調蓄,洪峰流量有較大削減,於19日到達長江上游總控制站宜昌。宜昌站的洪峰水位為55.38米,當時居自1877年有水位記載以來的第四位;洪峰流量為70800立方米每秒,超過了1954年洪水(66800立方米每秒),當時為1946年設流量站以來的最高紀錄,與推算的1896年洪峰流量71100立方米每秒相近。洪峰過宜昌後,清江只有800立方米每秒的來水,經太平、松滋兩口分流13400立方米每秒進入洞庭湖,幹流洪峰於19日到達荊江重要站沙市,洪峰水位為44.46米,當時為該站自1903年有水文記載以來的第三位。實測洪峰流量54200立方米每秒,再經藕池口分流8560立方米每秒入洞庭湖,監利站於20日出現洪峰水位35.77米,為該站自1934年設站以來的第五位。由於洞庭湖水位低(城陵磯7月16日水位僅29.55米),洪水進入中下遊河段後,江湖調蓄作用顯著,區間又未發生暴雨,洪峰在幹流螺山以下均低於警戒水位。
受災情況
“81.7”洪水四川省災情十分嚴重。全省除甘孜、阿壩、涼山三州和渡口市外,洪水波及14個地、市,119個縣(市、區),3549個公社,15305個生產隊,城鄉受災人口1584萬人,淹沒房屋223.7萬間,倒塌、沖毀房屋139萬間,死亡888人,傷13010人,直接經濟損失20億元以上。
1.在119個受災縣份中,遭受不同程度淹沒的縣以上城市共53個,其中金堂、潼南、合川、資陽、資中、射洪、南部等7個縣城災情最重,絕大部分城區均為洪水所淹,如金堂縣城主要街道水深5—6米,樓房普遍淹及兩層,平房大多沒於水下,城區街道船隻暢行無阻,淹沒時間長達兩晝夜。此外,成都市、重慶市的北碚區,以及龍泉驛、內江、富順、豐都、涪陵、萬縣市、遂寧、劍閣、鹽亭、南充市等12個縣、市(區)災情也很嚴重。如成都市區有273條街道被淹,受淹戶數約為32000戶,受淹建築面積54.72萬平方米,房屋倒塌1.54萬平方米,市區受淹面積48平方公里。南充市3.9萬間住房被淹,被淹面積占市區面積的41.5%。同時受淹的縣以下場鎮556個。
2. 受淹農田1311萬畝,其中絕收342萬畝,沖毀耕地112萬畝,沖走糧食2.5億公斤,沖走、死亡大牲畜138812頭,因洪災減產糧食13.35億公斤。
3.據不完全統汁,7—9三個月因洪水停產或半停產的工礦企業有2691個,這些工礦企業中,受災嚴重的是二輕企業、街道工業、內河航運社、民眾搬運業等集體所有制企業,其數量約占停產、半停產企業總數的40%。僅二輕企業直接經濟損失就達8529萬元。如重慶市工業特別是輕工企業大多分布在沿江低洼地帶,其中紡織局所屬36個工廠有16個工廠被淹,一輕局所屬49個工廠有19個被淹。內江棉紡廠主廠房水淹深度1.9米,主要設備全部被淹,直接經濟損失478萬元。
4.成渝、寶成、成昆三條鐵路主要幹線,由於洪水位高,多處發生塌方,使運輸中斷10天到20天。成渝鐵路廣順至榮昌區間有1.2公里洪水位超過軌頂0.26米,洪安鄉至五鳳溪區間,接連發生塌方,簡陽至廟子溝區間路基被洪水淹沒,臨江寺附近路基被沖毀。橫跨青白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的鐵路橋樑,都因洪水位超過警戒水位,線路被迫中斷。
公路被破壞的情況更為嚴重,80條公路幹線和482條縣以上的公路全部沖斷,占全部省、縣公路的32.3%。公路和電信線路多因淹沒、塌方、沖刷而導致斷道阻車和電信中斷。
5.有15座小型水庫垮壩失事,538座小型水庫出現險情,沖毀渠道2576公里,堤防641公里,小水電站130座,提灌站3401座。
抗洪鬥爭
四川省各級黨委、政府對抗洪救災工作都十分重視,洪水發生後,災區各級政府把抗洪救災作為中心任務。省政府成立了農村及城市兩個防汛指揮部,分別負責全省的防汛工作。各級政府都派出了工作組、慰問團,協助災區工作。受災民眾生活都得到了臨時安置,疫病傳染得到了控制。災區社會秩序穩定,受災城市大都在幾天之內就恢復了供水、供電、交通、通訊,清除了淤泥、垃圾,停產企業開始生產。商業也很快恢復營業,農民積極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在抗洪,鬥爭中,廣大幹部民眾和解放軍指戰員與民眾同生死共患難,與洪水英勇搏鬥,為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做出廠巨大貢獻。不少水文職工:自己的住房被洪水淹沒,不顧個人安危在水深及胸的急流中堅持觀測,涉水報送汛情,對江河洪水及時發布了洪水預報,增強了預見性。由於有了一、兩天的預見期,不少地區於部在洪水到來之前,及早組織受洪水威脅地區的撤退,搶救了大批物資。有的幹部、戰士為搶救被洪水圍困的民眾和國家財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民眾生產自救積極性很高,無災區支援災區,輕災區支援重災區,無災工廠支援重災工廠,形成了廣泛的抗洪救災民眾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