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沱鎮

石沱鎮

石沱鎮地處涪陵區長江南岸。全鎮幅員面積101.52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全鎮3.2萬餘人,其中,勞動力2萬餘個,現有耕地面積2.9萬餘畝,農業生產以蔬菜、榨菜、蠶桑、柑桔、水禽等為主,它是重慶市市郊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沱鎮
  • 外文名稱:Stone water bay
  • 別名:宛平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重慶涪陵區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8115
  • 地理位置: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
  • 面積:101.52平方公里
  • 人口:2.3萬人
  • 方言: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火車站:千秋火車站
  • 車牌代碼:渝G
概況,沿革,鄉鎮特色,歷史沿革,醫療衛生,發展優勢,地理優勢,交通優勢,人力資源,能源優勢,政策優勢,人文優勢,招商引資,土地政策,稅收政策,規費,人事勞動政策,政府服務,

概況

涪陵區轄鎮。位於區境西部,北緯29°42′、東經107°06′。東與藺市鎮接界,南與新妙鎮毗鄰,西與長壽區接壤,北臨長江與義和鎮隔江相望。面積101.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144人(2010年六普)。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宛平路128號。境內屬河谷淺丘地帶,海拔高度大多處於150至600米之間。渝懷鐵路、南涪路過境。長江水道流經境內。石沱港歷為涪西重要水運客貨、物資集散地。景點有五堡群山、二龍戲珠、雲門古道、黃草霞光、犀牛臥溪、南海洞仙、玉鳳觀瑞、遨遊頂山、天生月亮、太和寶寨等。

沿革

明代為韓市里轄地,今鎮駐地當時稱竹林灘,後因石姓人居此設渡,稱石家渡;清代形成石家沱場。1931年設石沱鎮,1942年改為鄉。1953年石沱鄉分出三竅、田壩兩鄉,1955年復歸併。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撤銷石沱、酒井、石和3個鄉,合併設立石沱鎮,鎮政府駐石沱場。1996年,面積96.4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轄團星、團結、青春、梧桐、四榮、寶光、三竅、千丘、四角、酒埡、尖堡、大岩、烈火、馬回、雷音、青岩、群策、天富、東風、映河、光明、坪天、歇房、富廣、月華、石福、長益、玉鳳、大山、半坡、太和、古井32個行政村。
1998年復置石和鄉,石沱鎮轄境縮小,東與藺市連界,南與新妙、兩匯毗鄰,西與石和鄉接壤,北臨長江與鎮安鎮隔江相望。2000年末,面積53.8平方千米,總人口2339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41人,轄23個村,132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面積53.4平方千米,總人口2254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15人,轄團結社區和梧桐、三竅、千丘、酒井、光明、歇涼、烈火、天府、青春9個行政村,共有55個村民小組、9個居民小組。2008年,撤銷石和鄉,併入石沱鎮。2013年,全鎮面積101.52平方千米;總人口14460戶33772人,其中農村人口25894人,城鎮戶口7878人;城鎮面積1.411平方千米,城鎮常住人口5080人;轄1個社區、13個村,100個農業社、9個居民小組。
【郵編】408115【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500102126:~001 121團結居委會 ~201 122梧桐村 ~202 220三竅村 ~203 220千秋村 ~204 123酒井村 ~205 220光明村 ~206 220歇涼村 ~207 220烈火村 ~208 123天府村 ~209 123青春村 ~210 220富廣村 ~211 220長益村 ~212 220大山村 ~213 220太和村
【2006年代碼】(500102113石沱鎮:~001團結居委會 ~201梧桐村 ~202三竅村 ~203千丘村 ~204酒井村 ~205光明村 ~206歇涼村 ~207烈火村 ~208天府村 ~209青春村)(500102220石和鄉:~201富廣村 ~202長益村 ~203大山村 ~204太和村)
原【石和鄉】位於區境西端,西與長壽區江南鎮、巴南區麻柳鎮鄰界。鄉政府駐石龍場,距涪陵城區58千米。渝懷鐵路過境。〖沿革〗古產鐵、鹽、煤等,曾為富庶之地,今境內尚存“廣爐溝”、“古井坪”等地名可證。境內清代有石龍、太和兩個場市。1931年置石龍鄉,1939年更名為石和鄉。1953年分出大岩鄉,次年歸併。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併入石沱鎮,1994年設石沱鎮石和辦事處(副鄉級)。1998年復置石和鄉,西與長壽縣江南鎮、扇沱鄉、巴南區清溪鄉鄰界。2000年末,面積48.5平方千米,總人口113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0人,轄9個村,81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面積48.5平方千米,總人口105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9人,轄富廣、長益、大山、太和4個村,45個農業社。

鄉鎮特色

突出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根據石沱鎮農村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石沱鎮在農村支柱產業發展上主要布局了以辣椒、榨菜、蔬菜為主的菜業,以佛手青蒿為主的藥業,以生豬肉牛肉鴨為主的畜牧業和以柑橘等水果為主的果業。在發展模式和方法上,主要採取大戶能人示範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協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的模式,糧豬型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得到突破。 石沱鎮種植榨菜2000畝,辣椒2000畝,佛手6500畝,柑橘5000多畝;組建了辣椒協會和佛手專業合作社,建成面積400畝的佛手標準化示範基地兩個;發展畜牧業大戶15個,建設季度育肥400頭肉牛以上的育肥場一個;引進三峽建設集團,建成1000畝柑果園一個,引進每戶500畝的兩個大戶經營。
石沱鎮

歷史沿革

石沱鎮的歷史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考古挖掘揭開了涪陵區石沱鎮長江邊一座占地10萬平方米左右“古城”的消失之謎。這座自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兩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古城在大清同治9年被洪水淹沒。
考古工作者發現,這兒曾是一個10萬平方米左右的集鎮,兩宋時期的文化層非常明顯,有民宅、制陶作坊、城市道路等,而且排水設施非常健全。
考古發現,兩宋時期這裡的陶文化已很發達,挖掘的900多平方米的探方,就發掘出了30多袋陶片,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瓷器,有杯、盞、碟、碗等,僅杯盞等物就分單耳、雙耳、多耳,花紋也是五花八門,少量陶器保存完好。
考古人員從發掘出的陶器、瓷器可以判定,宋代人在使用陶器、瓷器上是非常講究的。這些器物和這座古集鎮的出現,為研究長江流域古人類生活狀況提供了實物資料。清代洪水淹沒千年古城。幾位考古人員稱,根據發掘出的商周時期的文化層可以斷定,早在商周時期,這裡便有人類居住。
這座城市是怎樣消失的呢?據石沱鎮一塊古碑記載,在歷史上,長江洪水淹沒了這座繁榮的集鎮。清代同治9年長江發大水,讓這座千年“古城”徹底消失,而那次長江洪水,超過了1981年高達162米的洪水水位。
石沱鎮地處涪陵區長江南岸,上距重慶主城區80公里。全鎮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全鎮2.5萬餘人,其中,勞動力1.1萬個,現有耕地面積2.2萬餘畝,農業生產以蔬菜、榨菜、蠶桑、柑桔、水禽等為主,她是重慶市郊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
石沱場鎮現有人口4500餘人。鎮內有渝懷鐵路、黃金水道長江、庫區移民二級公路及103國道等經過,並設有火車客貨站及長江水運客貨碼頭,水陸交通與全國和世界形成網路,現已成為商家占領重慶及西部地區市場的必爭之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現正著力打造重慶及西部地區最大的造紙及紙製品生產基地、木材加工及其製品生產基地和衛浴潔具生產基地。
2008年春節剛過,涪陵區石沱鎮青春村4組的村民們,不是忙於趕場下街和走親拜年,而是在村委幹部的帶領下集資修公路(社道路)。
為了改變家鄉的環境,早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本著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是利用春播前的農閒時間,二是打工族們還沒上路之前,請來挖掘機,趕在大年十五前挖通毛坯路,以後好在政府的統一安排下硬化路面。
公路修到每個大院,是村民們夢寐以求的事,但在多年的小農經濟思想影響下,籌集資金、調整土地、線路規劃、青苗、樹木等等,是讓村組幹部最頭痛的事,滿足了這家,滿足不了那家,幹部們受盡了委屈,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修路的現場,隨時都可能因為一顆樹、一個田邊土角的矛盾而停工,所以村委幹部得輪流到現場指揮和協調。總的說來村民的積極性很高,修路的進度很快。
村長田維仁說:全村大約15公里的毛坯路,已經修了8公里,餘下的7公里已全部完工;需要籌集資金20餘萬元,目前為止在外工作人員回村捐助了3.5萬元,村民將陸續集資17萬元;社道路按4級路的標準修(7米寬)。全體幹部和民眾對新農村的建設充滿信心,力爭在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指引下,早日實現“走路不濕鞋、煮飯不燒柴、吃水不用挑、睡覺不覺煩”的目標
堅持規劃優先,不斷完善集鎮功能。在堅持規劃的基礎上,當地黨政針對石沱鎮城鎮空而散、城中村現象突出、基礎設施落後、城鎮管理不規範等實際情況,積極推進以完善城鎮功能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硬化了7條街道公里,打造了湯家壩地產集團儲備土地居民安置小區;二是多方籌資,美化、亮化了衙門路、新雲梯街、碼頭廣場;三是招商引資1200多萬元,新建了占地18000平方米的商貿中心,2005年已正式投入使用,徹底改變了石沱鎮以街為市的歷史;四是以石沱鎮雲梯街保護開發為契機,強化集鎮風貌控制建設,規劃打造旅遊一條街——老雲梯街,觀光一條街——濱江路,休閒一條街——衙門路,把集鎮框架做豐做滿,建築風貌做精做特,旅遊文化做足做夠;五是深入推行垃圾袋裝化、門前三包、午夜管理,實施場鎮淨化、亮化、美化工程;六是完成了新建汽車站規劃,公墓殯儀館建設也已引進業主。石沱鎮還充分利用市級部門對口聯繫庫區中心集鎮的機會,爭取到了重慶市地方稅務局的大力支持,從2004年起,該局每年出資20萬元,用於西沱鎮購買環衛車輛、添置街道燈飾,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
石沱鎮

醫療衛生

石沱鎮衛生院位於石沱鎮韓石路83號,一九九七年經評審達標一級甲等醫院,一九九八年評為愛嬰醫院。醫院主要設備有B超、200毫安X光機、心電圖機、胃鏡、血球分析儀電解質分析儀、半自動生化分析儀,醫院功能較齊備,具有一定技術力量,開設有內、外、婦、兒、五官科、骨科、口腔、中醫等臨床業務及公共衛生科;能開展下腹部手術及部分上腹部手術,婦產科能開展計畫生育五項手術、剖宮產、卵巢囊腫切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子宮全切除術、正常及難產接生等;檢驗科能開展三大常規、肝功、腎功、血糖、血脂、兩對半、甲胎、電解質、血、尿澱粉酶等;放射科能開展透視、攝片、胃腸鋇餐造影等;B超、心電圖、胃鏡能作出較正確的輔助診斷。

發展優勢

地理優勢

地形為丘陵型,較為開闊平坦,與鎮安、石和、新妙、兩匯、堡子鄉鎮接界,特別與建設中的重鋼相距20公里,距長壽17公里,距涪陵30公里,處涪陵城西部。

交通優勢

1、鐵路:渝懷一線‘二線鐵路橫穿全境,貫穿全國,在本鎮距場鎮4公里千秋村設三級客貨站一個,複線已開工,萬壽橋距車站5公里左右。
石沱鎮
2、水路:瀕臨長江邊上,全鎮轄長江航道8公里,設客貨碼頭1個,萬噸巨輪可通過庫區航道所踩點距碼頭2.4公里。
3、公路:建設中南涪二級公路貫通全鎮8公里,石龍公路(硬化區級)14公里。村社道完備,四通八達十分便捷,與南涪路、石龍路短距離接頭。滬渝高速公路也貫穿在石沱鎮比鄰的新秒鎮境內並且設有高速路出口,大大地加深了石沱鎮的地理優勢。

人力資源

截至年20014全鎮7073畝,2.5萬人左右,勞力1.67萬人,剩餘勞力10000餘人。

能源優勢

1、電:全鎮65%的村社農戶農網改造,國家電網,電力充沛所涉及兩個點均有高壓電路通過,開戶搭頭方便。
2、水:龍洞橋點、萬壽橋點常年均有2個水源,其中以自然溝河自然水為主(馬復溪):三竅、小坪水庫(小Ⅰ型水庫)及周邊三坪塘供水為輔,均能保證企業用水。
3、天燃氣:天燃氣管道沿石龍路沿線鋪設14公里,沿途均可開口接頭。

政策優勢

⑴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石沱是移民重點鎮,全鎮移民涉及7村、14社,移民靜態補償5000萬元。為了解決三峽庫區產業空心化,可享受相關配套政策、後扶項目等。
⑵享受重點農業產業化政策:正值當前各級政府發展生豬等養殖業,可享受相關政策。

人文優勢

石沱鎮古稱宛平鎮,在遠古有遺址發掘,山清水秀,風光自然,無任何污染,老式農戶院落較多,文化淵源較深,人民古樸淳厚,民眾思想開放,發展意識強烈,做民眾工作容易開展。

招商引資

土地政策

(1)新入駐企業需要使用土地搞工業企業,凡企業投資在50萬至100萬元的,政府為其無償提供3—5畝;投資在100萬元至1000萬元的,政府無償提供土地5—10畝;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由政府無償提供土地30畝。但企業何時不用土地,政府就何時收回土地。
(2)新入駐企業需要徵用土地的,一律按現行最低價出讓,同時,視其規模大小執行以下優惠政策:
A、投資在50萬元至1000萬元的,按現行最低價優惠30%;
B、投資在1000萬元至3000萬元的,按現行最低價優惠40%;
C、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的,按現行最低價優惠50%;
D、新入駐企業用地,可按計畫定區域,分期徵用,出讓金也可掛帳或減半徵收或全免。

稅收政策

(1)企業所得稅從盈利之年起3年免徵,之後減半徵收3年,減免期滿後,減按15%的稅率徵收。
(2)企業增值稅25%部分,在5年內全額返還企業。
(3)投資企業用稅後利潤再投資該企業,作增加固定資產,擴大再生產或再興辦建企業的,退還其在投資部份已繳納稅款的50%。
(4)政府將負責協調企業的稅收和工商費等事

規費

(1)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水費按同期價格下降10%,用電價格政府與電力公司協調,力爭最低。
(2)其它的規費政府將儘量不收或儘量最大努力協調

人事勞動政策

入駐企業依法自主確定招聘職工對象、條件、方式、數量、自主選擇職業介紹機構,勞動部門優先辦理社會保險,優先簽證等手續。

政府服務

政府為了給入駐企業創造更好的辦廠條件,提高各部職能服務:
(1)政府為投資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一站式”服務,所有手續由專門機構專人代辦。
(2)入駐企業開工10日前,水電安裝架設到位。
(3)政府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並且領導聯繫企業,實行全過程的服務。
(4)企業的外部治安環境,政府實施重點保護。
(5)入駐企業的人才交流、智力引進、培訓、保險、家屬子女隨遷、就業、入學等放寬政策解決,儘量使投資者和工作人員滿意。
(6)對入駐企業將實行“一廠一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