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研究

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研究

《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研究》是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積偉。

基本介紹

  • 書名: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研究
  • 作者:蔣積偉
  • 類別:公共管理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4122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蔣積偉編著的《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研究》以1978年以來中國的自然災害管理工作為研究對象,從歷史學的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救災及減災工作進行梳理和研究。首先,力圖清晰地展現當代中國救災減災工作歷史演變的基本脈絡。其次,分階段對中國在救災方針、救災理念、救災制度、救災體制、救災應急機制、經常性社會捐助、救災國際援助和合作、救災物資儲備、減災規劃和建設等方面的工作進行考察研究。其次,在展現歷史全貌的基礎上,通過微觀研究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在演進過程中的歷史特點、成敗得失、深刻教訓和歷史經驗,力圖揭示出一些對當前救災減災工作有益的啟示。

作者簡介

蔣積偉,山東省安丘市人,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學士、碩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當代中國史和中共黨史的研究。分別主持、參與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中國社會史”各一項,另參與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多項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出版學術專著一部。在《黨的文獻》、《科學社會主義》、《當代中國史研究》及《社會科學研究》等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二 選題價值和意義
 三 研究現狀概述
  (一)相關資料
  (二)相關著作評述
  (三)相關論文觀點概述
 四 研究成果綜合評價及關於今後研究的幾點看法
  (一)研究空間
  (二)研究創新點
  (三)研究難點
 五 主要研究方法
 六 基本框架和寫作思路
第一章 1949—1976年中國傳統救災工作的回顧
 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救災減災工作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災情
  (二)1949—1956年災荒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三)救治災荒的政策和措施
 二 1956—1976年中國的救災減災工作
 三 對1949—1976年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的反思
  (一)救災款的發放使用與國家的財政狀況不相適應
  (二)影響了災民生產自救的效果
  (三)不利於發揮地方政府在救災中的作用
  (四)救災工作過於依賴行政手段
  (五)容易造成虛報災情,多要救災款的現象
  (六)救災工作缺乏整體和長遠規劃
第二章 1978—1989年中國傳統救災工作的調整——以“改變救災款的使用辦法”為中心
 一 1978—1983年救災工作的恢復
 二 1983—1989年救災減災工作調整的背景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二)農村救災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三)財政體制的改革
  (四)原有救災政策與形勢之間的矛盾
  (五)救災工作方針的演變
 三 1983—1989年救災減災工作的調整
  (一)實行救災經費包乾
  (二)試行救災保險
  (三)改革救災款的發放使用辦法
  (四)救災與扶貧相結合
  (五)創辦農村救災扶貧互助儲金會
  (六)接受國際援助,加強國際合作
 四 1978—1989年救災減災工作調整的反思
  (一)災情信息管理混亂
  (二)救災工作的社會化程度較低
  (三)在接受救災國際援助問題上仍然受到“左”的桎梏
  (四)救災款的籌集和使用沒有擺脫傳統救災體制的影響
第三章 1989年後中國傳統救災減災工作的改革——以“建立救災工作分級管理”為中心
 一 中國傳統救災減災工作改革的背景
  (一)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的成立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需要配套的社會保障制度
  (三)第十次全國民政會議的召開
  (四)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
 二 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的深入改革
  (一)救災與減災相結合
  (二)實行救災工作分級管理的救災模式
 三 深入推進救災工作的社會化改革
  (一)經常性社會捐助活動的開展
  (二)整頓、規範救災扶貧互助儲金會等民眾互助組織
  (三)整頓救災保險工作
 四 對待救災國際援助的態度
  (一)1991年華東水災
  (二)1991—1998年間中國對待國際援助態度的新變化
  (三)減災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五 1989—1998年中國救災減災工作改革的基本評價
  (一)救災與社會救濟沒有有效的區分
  (二)災情等級界定和各級政府救災責任劃分尚不明確
  (三)政策法規建設工作滯後
  (四)各部門減災救災缺乏協調性
第四章 1998年以來中國自然災害救助體系的建設——以“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為中心
 一 1998年以來救災減災工作改革的背景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規劃(1998—2010年)》的頒布
  (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推進
  (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四)國家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
  (五)依法治國理念的提出
 二 199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機構,轉變職能
  (二)自然災害救助體系的建設
  (三)科學技術的充分運用
  (四)加強救災減災的法制化建設,依法救災減災
  (五)規範救災捐贈工作
  (六)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的創新與制度化建設
  (七)國際救災援助的新局面
 三 新形勢下的救災減災工作
  (一)救災方針的改革
  (二)凸顯、強化政府的救災職能和責任
  (三)加強救災應急物資儲備工作
  (四)進一步完善救災捐贈管理政策
  (五)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
 四 199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改革基本評價
  (一)199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的基本特點
  (二)199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 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總體評述
 一 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的發展脈絡梳理
  (一)基本脈絡
  (二)發展演進的基本特點
 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的總體評述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的基本成就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存在的問題
 三 改革開放以來救災理念的轉型
  (一)抗災救災為主轉向減災防災為主
  (二)災害動員話語的變化
  (三)從事後救濟轉向全面救助
  (四)從依靠行政人員的個體經驗轉向科學和應急預案
  (五)災情管理從封閉和保密狀態走向透明、開放
  (六)災害救助的標準,從傳統的低標準轉向保證基本生活
  (七)災害救助裝備從人力和手工為主轉向高科技裝備的套用
 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救災減災工作演進的經驗啟示
  (一)繼續推進救災減災事業的社會化進程
  (二)在救災模式的選擇上要立足國情,凸顯制度優勢
  (三)建構良性的混合動員模式
  (四)以“精神救災”,推動災區秩序有效重建
  (五)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籌救災減災工作
  (七)以救災減災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