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是首批 20 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依託單位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
  • 外文名:National Earthquake Data Center
  • 數據容量:480TB(截止2021年2月) 
  • 地址:北京西城區三里河路56號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簡介,組織機構,規範建設,資源概況,數據服務,共享服務,網站歷史,

簡介

在財政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於2002年正式啟動。此後歷經三年試點階段、五年建設階段和試運行階段,初步建成了功能較為齊全、能夠初步滿足跨行業、多層次用戶需求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系統。2011年11月,科技部財政部完成了首批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認定評審工作,下發了《關於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路等23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通過認定的通知》(國科發計[2011]572號),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平台成為首批獲得認定的23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之一。

組織機構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系統由國家中心、專業分中心和區域子網組成。截止2021年2月,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已建成1個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10個專業數據共享分中心和6個區域子網,初步形成面向社會公眾和不同行業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服務體系。
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設在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是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主體和核心,承擔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服務技術體系的構建和主體資料庫的整合與改造。專業數據共享分中心設在各研究所,承擔專業數據資源的整合與改造,以及專業數據的共享發布與服務。省級數據節點是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的主要數據源。
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系統技術構成示意圖
1. 國家地震數據共享中心
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是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的主體和核心,其硬體平台主要依靠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的技術系統。主要功能包括:
  • 資料收集:收集國家級地震台站觀測數據、國外地震台網和31個省級共享節點的觀測數據;
  • 數據改造與整合:根據地震科學數據分類標準,將地震科學數據按地震觀測數據、地震探測數據、地震調查(考察)數據、地震實驗與試驗數據、地震專題數據、防震減災綜合數據和其它地震數據等7大類進行改造與整合,構建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主體資料庫;
  • 共享服務: 建立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入口網站,該網站具有用戶管理、數據管理、元數據查詢、數據可視化服務幫助等功能,實現用戶註冊統一管理、一站式用戶登錄、用戶日誌管理及用戶留言與反饋,為不同行業、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數據服務。
2. 專業數據共享分中心
作為國家地震數據共享中心的必要補充,專業數據共享分中心分布在中國地震局各直屬研究所或觀測中心,根據各單位所產出數據的特點和工作任務,2006年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系統共建設、完善了地磁、強震動與工程震害、重力、深部探測、地球空間觀測、地殼應力環境、地震地質與地震動力學、地震災情、東部形變、西部形變等10個分中心,分別由不同單位負責建設和維護。其硬體平台主要依靠這些單位信息網路中心,主要功能是:
資料收集:收集本專業地震台站觀測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產出二次加工數據,同時收集本單位科研數據和科研成果;
數據改造與整合:按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的統一安排,對所屬觀測數據、科研數據和科研成果進行改造與整合,構建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專業資料庫;
共享服務: 建立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分中心網站,該網站的風格、用戶管理、數據管理、服務功能要與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一致。用戶可以通過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或任何一個分中心註冊後就可以訪問共享中心和任何一個共享分中心,做到一站式查詢。共享分中心主要提供地磁、強震、重力等專業數據服務。
3. 區域子網
區域子網是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的主要數據源,根據區域構造背景、地震活動性的特點,全國共分為8個子網:
(1) 南北地震帶監測數據共享子網:雲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和陝西6個省市區
(2) 天山地震帶監測數據共享子網:新疆
(3) 華北地區監測數據共享子網:河北、山西、內蒙、山東、北京、天津6個省市
(4) 華東地區監測數據共享子網:浙江、江蘇、上海、江西、安徽5個省市
(5) 華南地區監測數據共享子網:福建、廣東、海南、廣西4個省區
(6) 東北地區監測數據共享子網:遼寧、黑龍江、吉林3個省
(7) 華中地區監測數據共享子網:河南、湖北、湖南3個省
(8) 青藏高原監測數據共享子網:青海、西藏2個省區
區域子網負責本省地震觀測系統資料的收集及數據整合任務,並按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的統一要求進行數據的改造和整合,並向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提供數據,打破地域的限制,使所有區域地震台網的地震科學數據集中在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提供共享服務。

規範建設

2006年正式頒布了《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管理辦法(試行)》及其實施細則,包括《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匯交管理規定》、《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分級分類指南》、《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運行管理規定》、《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用戶服務規定》。
編制完成了《地震科學數據-元數據編寫指南》、《地震科學數據-數據模式編寫指南》、《地震科學數據-資料庫建庫指南》、《誘發地震資料庫技術規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網)運行管理規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服務指南》、《地震科學數據-數據元目錄》、《地震科學數據-數據交換格式》、《地震科學數據-數據分類與編碼》、《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數據發布規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信息安全管理規定細則》、《地震科學數據共享評價制度細則》等12個標準規範。
這些標準規範已套用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的實施中,在數據整合、數據交換和資料庫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源概況

根據國家賦予中國地震局的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等職能,為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作好防震減災工作,中國地震局非常重視地震科學數據的採集工作。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建成了多學科、多門類的地球學科的基礎數據觀測網,包括415個地震觀測和強震動觀測台站、130多個重力和地殼形變觀測台站、330多個地下流體觀測台站和140個地磁、地電觀測台站,並在首都圈等重點地震監視區建設了較密集的流動水準、GPS、重力、地磁等觀測網。“九五”期間中國地震局對觀測網的部分測項和台站進行了數位化改造,“十五”期間將繼續投入20多億元進行數字地震觀測網路建設。除了日常監測工作外,中國地震局還開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測、地質調查、地震災害調查、實驗工作,組織和參與了一系列國家大型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項目,如地學大斷面編制、地震區劃、大陸強震機理研究、火山與火山災害監測研究、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工作,累計地球物理探測剖面超過7萬公里、活斷層調查數千條,並在實施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
  • 地震科學數據按照其獲取途徑可以劃分為五大類:
  • 觀測數據。包括:地震、地磁、重力、地形變、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現今地殼運動等觀測數據。這是地震科學數據中數量最大的一類數據。
  • 探測數據。包括:人工地震、大地電磁、地震流動台陣等數據。
  • 調查數據。包括:地震地質、地震災害、地震現場科考、工程震害、震害預測、地震遙感等數據。
  • 實驗數據。包括:構造物理實驗、新構造年代測試、建築物結構抗震實驗、岩土地震工程實驗等數據。
  • 專題數據。這類數據為綜合性數據,主要服務於某一重要研究專題、重大工程項目、某一特定區域綜合研究等工作目標而建立的。如:地學大斷面探測研究、火山監測研究、水庫地震監測研究、礦震監測研究、典型大震震害、中國大陸地殼應力環境數據、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建築物地震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數據。
根據初步統計,上述地震觀測、探測、調查、實驗和專題等五大類數據總量達數千G,並且每年新增數據超過300G。表1.1~1.5按照以上五個大類分別列出了地震局現有數據資源狀況。
地震觀測類數據資源內容列表 
類別
數據名稱
數據內容
數據量
(截止2003年底)
地震目錄
中國地震目錄
1978以來3級以上地震目錄
74000餘條
國家台網速報地震目錄
2001年以來全國5級、全球7級地震目錄
近200條
首都圈台網地震目錄
2002年以來首都圈3級以上目錄
20餘條
區域台網地震目錄
1978年區域台網3級以上地震目錄

連續波形
國家台網連續波形
2001以來原始記錄
每年150G
首都圈台網連續波形
2002年以來原始記錄
每年300G
區域台網連續波形
1978年以來區域台網原始記錄
每年300G
事件波形
國家台網事件波形
2001以來全國速報對應波形(全國5級、全球7級)
每年30G
首都圈台網事件波形
2002年以來首都圈3級以上地震波形
每年50G
區域台網事件波形
1978年以來區域台網3級以上地震波形
每年50G
中國大地震全球波形記錄
1988以來中國6級以上地震事件全球記錄的波形數據
3.1G
震相
中國地震台網震相數據
1978年以來3級以上地震的震相數據
1000萬條,約500M
重力
定點重力
1980年以來台站觀測數據
流動重力
1980年以來34個區域網11條剖面,約500點每年1?4期
50M
形變
短水準
1980年以來的台站觀測數據
約500M
定點水準
基線
伸縮儀
金屬擺傾斜儀
鑽孔傾斜儀
井下豎擺
石英擺傾斜儀
水管傾斜儀(NS)
應力應變
電感地應力
1980年以來的台站觀測數據
約100M
懸空分量
振弦地應力
體應變(體積式)
輔助測項-水位
輔助測項-氣壓
水位
動水位
1980年以來100個台點的觀測數據
約10M
靜水位
氣壓
水溫
水溫
水化
水氡
1980年以來90個台點的觀測數據
15M
水汞
二氧化碳
氣體總量
電導率
地電阻率
地電阻率
1980年以來的全國70個地電觀測台站數據
約10M
自然電位
自然電位
大地電場
大地電場
地磁
絕對觀測
1980年以來的:1)全國37個地磁觀測台的地磁觀測報告、絕對地磁觀測(核旋)、相對 地磁觀測資料;2)100多個流動地磁測點的觀測資料。
80M
相對觀測
地磁偏角D
地磁K指數
磁暴數據
磁暴數據
1980以來
強震動
1)地震信息;2)台站數據;3)強震動記錄數據;4)測點數據;5)儀器數據;6)等震線數據。
2~20G
現今地殼運動
高精度GPS
重點區域GPS
地殼運動觀測網路
地震探測類數據資源內容列表 
數據名稱
數據內容
數據量
深地震測深
約40條剖面/工程的原始數據和地殼上地幔二維速度結構
97年以後均為數字記錄
地震深反射
約10條剖面的時間疊加剖面和構造解釋
數字記錄
大地電磁測深
約20條剖面原始記錄
數字記錄
密集流動地震台陣
約5次觀測工程數據
數字記錄,事件數據80M, 原始記錄60G
地震調查類數據資源內容列表  
數據名稱
數據內容
數據量
活動構造圖數據
空間與屬性數據;活動斷裂及其滑動速率;活動褶皺及其縮短速率;活動盆地及盆內第四紀以來的沉積厚度及沉積速率;古地震及其重複間隔;大地震地表破裂帶及同震位移;塊體劃分、塊體邊界、塊體運動方向和速率。
約2G
中國地震災情與救災數據
40000條記錄,包括:發震時間、地點、震級;烈度分布情況;成災情況及次生災害情況;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情況;災情總體描述;政府的救災反應及過程;救災行動概述;災情影像資料;災度評估等幾十個數據項。隨時段不同,數據項有所變化。
500M
中國歷史地震目錄資料庫
歷史地震目錄。場點烈度和震害資料只有文本資料
約10M
工程震害數據
1)地震信息;2)建築物震害;3)構築物震害;4)生命線震害;5)場地震害;6)其它震害。
約10G
城市地震災害
預測基礎數據
1)工作區地震環境;2)場地影響及地震地質災害評估;3)建構築物震害預測;4)生命線工程震害預測;5)次生災害估計;6)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估計;7)防震減災對策。
尚未按規範統一資料庫,各城市原有自我格式的數據
科學實驗類數據數據資料列表
數據名稱
數據內容
數據量
構造物理數據
實驗“地震”(聲發射)目錄及典型波形,多種構造模型的形變場實驗觀測數據,高溫高壓岩石波速測量數據,高溫高壓岩石流變參數數據。
20~30G。
新構造年代學數據
碳14測年數據,光釋光/日釋光測年數據,鉀氬測年數據,鈾系測年數據。
約20M。
結構抗震實驗數據
結構(含建、構築物、生命線工程等)的振動台、現場實驗的科學數據,包括:實驗背景資料,結構測試(應力、應變)數據,結構破壞資料(圖片、錄像資料),分析結果數據。
約30G。
土動力實驗數據
各類土的靜力、動力特性實驗結果,包括:土的靜力實驗數據,動三軸實驗數據,共振柱實驗數據,其它實驗數據。數據部分保存在紙介質上。
約20G。
專題資料庫數據資料列表  
數據名稱
數據內容
數據量
地學大斷面
地震局完成的7條地學大斷面資料庫
約900M
大陸強震機理
與預測專題
基礎數據
青藏高原東北緣、川滇地區地球物理探測資料;川滇地區、青藏塊體東北緣、華北地區的GPS和其它形變測量資料;延懷盆地密集台陣近場觀測資料,幾次重要的地震前後震源區近場觀測資料
約100G
大型水庫誘發地震監測研究數據
地震監測、地殼形變監測、地下水動態觀測
約50G
中國震例
1966-1999 200餘次地震;包括:地震基本參數、台站信息、台站觀測方法、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前兆異常、地震前兆相關表、異常統計表、構造背景、歷史地震情況。
約100M
地殼應力環境基礎數據
1908-2001年期間震源機制解、水壓致裂、應力解除、鑽孔崩落、斷層滑動、連續應力應變數據,5000條
約5000條記錄
地震區劃與
地震安全性評價基礎數據
1000個經國家和省級安全性評定委員會審定項目資料。包括:地震構造、地震活斷層資料與數字圖件、潛源方案、地震活動性參數資料與數字圖件、歷史地震資料與等震線數字圖件
約200M
火山探測調查
數據
長白山天池、五大蓮池、騰衝、瓊北等火山的觀測、探測、調查數據
約40G
崑崙山口8.1級大地震科學考察
固定GPS觀測、流動GPS觀測、水準測量、重力測量、地震流動觀測、寬頻帶地震台陣觀測、斷層通道波觀測、地震地質調查、地震災害調查
約10G

數據服務

中國地震局為了推動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作,制定了《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及 4 個實施細則,編制地震科學數據分類編碼、資料庫結構規範、資料庫建設指南等標準和規範共 12 個。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網站於 2006 年 9 月開通運行,積累了眾多用戶群體,涵蓋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商業公司和民間組織等,高級用戶註冊達萬個,網站訪問量累計超過 1000 萬人次,通過線上和離線的方式累計共享數據超過 1.5PB,在國家科技進步、政府決策、重大工程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了地震科學數據的社會價值和效益。
地震科學數據由以下三種方式提供服務:
  1. 線上下載:用戶直接訪問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網站後即可線上瀏覽、檢索和下載數據。
  2. 註冊後下載:用戶直接訪問上述網站,並進行線上身份認證後,方可線上下載數據。
  3. 簽署協定後提供:用戶通過網站下載相關協定,按照協定要求填寫蓋章後,郵寄至數據提供單位;經審核通過後,通過網路傳輸、現場拷貝或郵寄光碟等方式獲得數據。

共享服務

2006年9月28日,中國地震局在防震減災指揮中心陽光大廳隆重舉行了“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網站”開通儀式暨地震科學數據用戶座談會議。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長和中國地震局陳建民局長共同啟動了網站開通按鈕,並先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科技部、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總參測繪局、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以及中國地震局領導、專家共60餘人出席了開通儀式。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科技日報、南方周末等新聞單位的記者對儀式進行了採訪和報導。
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網站開通儀式,標誌著地震數據共享服務網站正式開通運行,用戶可以通過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網站瀏覽或下載相關數據。
2016年度,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台持續擴充和更新共享資源,年度新增整合數據近60T,網站運行率達99.8%,網站用戶訪問量128萬人次,線上數據下載和離線數據服務總量約147T;服務各級各類科技項目278個。在國家科技進步、政府決策、重大工程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網站歷史

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網站始建於2002年11月,開始時使用區域網路地址面向地震局內部人員提供地震觀測數據,包括測震數據、地磁數據、地電數據、地下流體數據和地形變數據等。
2003年11月網站進行了改版,正式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地震數據共享服務。數據主要以地震觀測數據為主,與第一版相比增加了部分調查和專題數據服務。還增加了基本的用戶註冊與登入功能和數據套用服務。
2004年5月對網站又進行了改版,申請了專門的域名進行服務。這次除了提供數據的種類和數據量繼續增加外,明顯的變化是增加了數據的元數據說明、法規標準、數據產品、用戶反饋和地震數據共享分中心的內容。另外改進了用戶註冊與登入功能和全文檢索功能。
2006年7月推出了網站的更新版本。主要是梳理了地震數據分類體系,完善了元數據搜尋和導航功能,增強了用戶反饋的功能,增加了服務統計等內容。系統由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台網部維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