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澳新美同盟條約》研究

1951年《澳新美同盟條約》研究

《1951年研究》主要講述了:二戰後,美國在亞太地區構築了冷戰同盟體系,澳新美同盟就是其中重要一環,是澳新兩國參加的第一個不是由英國主導的防禦同盟,也是英國首次無緣大英國協國家參與其中的區域性防禦同盟。該同盟既是一個同質性同盟,又是一個權力和義務並不均衡的同盟。本著在廣泛收集、參閱有關國家的外交(檔案)檔案、議會辯論集、當事人傳記及回憶錄、國外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等文獻資料基礎上,對澳新美同盟的起源及其締結過程進行系統梳理;對澳新美同盟的性質及其同盟條約對締約方外交和防務政策的影響做深度分析,並對英國無緣澳新美同盟的原因以及澳新美同盟的特點進行初步揭示。

基本介紹

  • 書名:1951年《澳新美同盟條約》研究
  •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 頁數:353頁
  • 開本:16
  • 品牌:世界知識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汪詩明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23485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951年研究》由北京知識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汪詩明,蘇州科技學院教授,安徽舒城人。歷史學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先後就讀於安徽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主要從事亞太地區國際關係、太平洋地區大英國協國家現代化等領域的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20世紀澳大利亞外交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太平洋大英國協國家——處在現代化的邊緣》(四川人民出版社)。曾先後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歷史》、《現代國際關係》、《成大歷史學報》(台灣)等各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擔任《東南亞之窗》副主編和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圖書目錄

導論
一、研究《澳新美同盟條約》的意義
二、國內外學術研究動態
三、研究路徑
四、資料情況簡介
五、幾個概念的說明

第一章 1908年美國大白色艦隊訪澳
一、澳大利亞防務意識的逐步增強
二、美艦首訪澳大利亞
三、美艦訪澳的歷史情結
四、美艦訪澳與澳美關係
五、美艦訪澳與澳英關係

第二章 澳美戰時軍事同盟關係的建立
一、澳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澳美關係
三、澳美戰時軍事同盟關係的建立
四、太平洋戰爭後期的澳美關係

第三章 《澳新協定》與澳美關係
一、伊瓦特的地區安全構想
二、《澳新協定》的簽訂
三、英美兩國對《澳新協定》的反應
四、對《澳新協定》的歷史評價

第四章 聯合國的建立與澳美關係
一、澳大利亞對國際組織的構想
二、澳大利亞反對大國否決權
三、澳大利亞維護聯合國大會的權力
四、澳美有關託管權問題的爭論
五、舊金山會議與澳美關係

第五章 戰後初期澳美馬努斯基地使用之爭
一、馬努斯島嶼基地使用之爭
二、澳美防務合作破產的原因
三、防務合作破產對雙邊關係的影響

第六章 日本問題與澳美關係
一、澳大利亞要求參加對日受降儀式
二、澳大利亞參與盟國對日占領與管制
三、伊瓦特訪日與美調整對日政策
四、日本問題的政治解決與區域防禦協定

第七章 韓戰與澳美防務合作
一、澳大利亞捲入冷戰漩渦
二、澳美防務合作關係的再次建立
三、孟席斯訪美的意外收穫
四、韓戰與區域防禦協定
第八章 《對日和平條約》與澳美關係
一、戰後美國太平洋安全政策的嬗變
二、美國對日媾和戰略的出台
三、澳新有條件接受對日和約

第九章 《澳新美同盟條約》的簽訂
一、杜勒斯訪澳與三方安全協定草案
二、美國總統聲明的發布
三、《澳新美同盟條約》的簽訂

第十章 澳新美同盟理事會第一次會議
一、締約方對同盟理事會會議的期望
二、同盟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的如期召開
三、同盟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的歷史影響

第十一章 英國與澳新美同盟
一、邱吉爾要求加入澳新美同盟的努力
二、英國逐步接受三方同盟的現實
三、英國為何無緣澳新美同盟?

第十二章 對《澳新美同盟條約》的歷史評價
一、《澳新美同盟條約》對美國外交和防務政策的影響
二、《澳新美同盟條約》對澳大利亞外交和防務政策的影響
三、《澳新美同盟條約》對紐西蘭外交和防務政策的影響
結束語
後記
附錄

文摘

第一章 1908年美國大白色艦隊訪澳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這是繼加拿大之後的第二個英國自治領。根據英國法律,英國國王或女王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英國王室委派或任命總督代行英國國王或女王之權,而聯邦政府則由大選中獲勝的黨派組閣產生。雖然1901年建立的澳大利亞聯邦是一個沒有獨立的民族,沒有自己的國旗、國歌、貨幣、榮譽制度以及指導其外交政策的力量實體,但是它是澳大利亞民族邁向自立、自強的實質性一步。從某種意義上說,聯邦的成立是各殖民地防務意識增強的產物。當各殖民地意識到外來的力量對其安全形成威脅時,聯合自保就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當然,它們也期待宗主國是其堅強的防禦後盾。聯邦建立後,隨著自身防禦意識的加強,其主體地位也越發凸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澳大利亞一改往日在防務方面被動地聽命於英國的做法,以一個較為獨立的主體身份邀請第三國艦隊來訪。在英國仍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時候,這一打破常規的做法無論對澳大利亞和英國,都是一件耐人尋味之事。它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只有國家的利益是永恆的,而沒有一個永恆的國家關係。
澳大利亞邀請美艦訪問,對在國際舞台上正處於上升時期的美國來說,無疑是一次證明自己實力與影響的機會。由於邀請國是太平洋地區一個頗有影響的大英國協國家,美國無論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對以後大英國協國家防務發展的走向以及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抱負的展示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1908年美艦應邀訪澳,是一次潛在意義和長遠影響遠大於現實意義和影響的訪問,它描繪了澳美防務關係的發展藍圖,暗示著英國並非澳大利亞可以求助或依賴的唯一國家,美國完全有可能取而代之。
一、澳大利亞防務意識的逐步增強
澳大利亞防務意識的覺醒是在19世紀下半葉的聯邦運動期間。防務問題是導致澳洲大陸各殖民地組合為聯邦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澳美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而且國際關係中錯綜複雜的一面也在戰火的衝擊下暴露無遺。原本關係不太密切甚至敵對的國家在面臨共同威脅時,則有可能走到一起;而原本友好的國家關係則有可能因相互間的承諾和援助無法兌現而暫時疏遠。戰爭期間澳美、澳英關係的發展變化則有力地詮釋了戰爭是影響國家關係變遷的一個重要因素。 前文提及,澳美建交使澳大利亞從中收穫了一份希望,即在自身安全遭遇威脅時,澳大利亞除一如既往地尋求英國的保護外,還指望美國伸出援手。但此時美國外交和防務政策的出發點與澳方的這一願望大相逕庭,美國與澳建交,無非是希望大英國協國家放棄帝國特惠制,對美國商品大開綠燈,這與防務毫無干係。
1940年,澳大利亞的官方聲明和出版物都在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日本有關東亞和南太平洋形勢的政策聲明正在引起人們的很大焦慮。”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日本日益顯示向東南亞和太平洋南部進行擴張的企圖以及歐洲政治和軍事形勢的快速變化,為英美兩國關係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歷史背景。日本對東南亞的軍事威脅被認為是對帝國生命線的威脅,因為那裡擁有對英帝國非常重要的原材料。至於美國,東南亞對它的安全也至關重要,那裡發生的任何危及英帝國存在的事情都被視為對美國利益的間接威脅。於是,日本向南推進很快導致了美國對日態度的強硬,美國準備採取必要措施來阻止日本這一企圖的實現。” 起初,英美兩個大國並沒有對太平洋地區形勢的變化發表任何特殊的正式聲明。1939年春,英美兩國就坎頓((]anton)和恩德堡(.Endel"burg)兩個島嶼作為飛機加油站一事達成備忘錄。之後,美國太平洋艦隊何時出現在夏威夷就成為兩國討論的主要話題。美國總統的解釋是相當模糊的。對澳大利亞來說,美國仍然是個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美國太平洋艦隊出現在夏威夷,被認為是抵禦太平洋危險的一道屏障。中。1940年5月25日,孟席斯總理呼籲羅斯福總統增加美國對盟國的援助。因為在這之前,邱吉爾毫不含糊地告訴孟席斯,在日本向遠東地區英帝國的勢力範圍發起攻擊時,英國無力向那裡派遣任何軍事力量,尋求美國來保護那裡的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利益就顯得十分必要。7月,美駐澳大使伽斯在給國務院的一份機密檔案中說:“在歐戰早期,澳大利亞人因為美國的公眾輿論和我們的中立法而指責甚至仇視美國。隨著美國‘全力援助戰爭短缺物資’政策的出台,他們滿意地接受了美國所給予的同情和支持,並且對未來寄予很多希望……當德國占領荷蘭、法國遭到潰敗、不列顛壓力逐漸加大以及太平洋局勢發生變化之時,澳大利亞每天都充滿希望並熱切地期待美國。‘每個澳大利亞人’似乎都在期盼美國最終也許早一點與英國和澳大利亞一道參戰;如果敵對狀態擴大到太平洋地區並且在任何情況下威脅到澳大利亞聯邦的安全或太平洋其他英帝國成員的利益時,他們顯然希望美國採取迅速和積極的應戰行動。在這種形勢下沒有什麼獨特的事情;我毫不懷疑如果美國與澳大利亞位置互換的話,那么澳大利亞現在採取的與美國類似的態度將更加明顯。那些更加堅定的帝國主義者包括孟席斯先生、政府的很多成員、比較富裕的金融、商業和工業利益集團,所有與‘母國’有著密切關係的人,他們最直接關心的顯然是美國對英國的支持——美國的武器、軍火、飛機、輪船、金融援助、外交支持以及它實實在在地參與戰爭,而不管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在澳大利亞,現在的孟席斯政府的政策被描寫成與英國‘一體’的政策;如果英國倒下,那么他們認為澳大利亞也一定倒下。但是,無論他們在政治上與英國有著什麼樣的關係以及依附於英國,所有澳大利亞人的眼光都轉向了美國。就孟席斯政府而言,我毫不懷疑向美國派駐澳大利亞大使的決定的主要考慮就是希望從美國和英帝國那裡取得援助。”不難看出,伽斯一方面在為美國奉行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作辯護,另一方面卻道出了澳美建立外交關係的初衷。由於美國對澳大利亞知之不多,所以,伽斯的報告為美國政府制定對澳政策提供了決策依據。

後記

在確定博士論文選題的時候,我就對《澳新美同盟條約》問題有些想法。我的導師錢乘旦先生曾鼓勵我朝這個方面努力,我也做過一些嘗試,但因故沒有深入下去。箇中緣由,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主觀上勇氣不足,既擔心進不去,又唯恐出不來,猶如一個膽怯的遊客面對神秘莫測的幽洞而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二是客觀方面的限制,縱然我信心十足、準備就此一搏,但又恐沒有過硬的檔案文獻資料,炊米不足、木本不牢。在一番苦苦尋覓之後,我又選擇了“二戰後至越戰期間的澳美關係”為題,開始了博士論文的撰寫。然而,自那以後,《澳新美同盟條約》課題在我心中就一直割捨不下,希望有機會再把它撿起來鑽研。
正是有這樣一個學術衝動,我有了讀博士後的打算,希望通過自己主觀上的興趣和客觀上的便利,對《澳新美同盟條約》做一個較為系統的研究。雖然此舉有填學術空白之用,但更重要的是填補我心中那片說不清的空白,實現那個潛藏已久未曾道明的心愿而已。
懷著這樣的動機,我與倪世雄教授取得了聯繫。我和倪先生雖不曾謀面,但感覺上並不陌生。在我心中,倪先生是一位值得仰慕的學界前輩。早在多年前,由於專業研究和授課的關係,我曾拜讀過倪先生的很多著作,從中受益匪淺,並由此萌生了拜先生為師、做先生弟子的念頭。我與先生曾數次書信往來,先生無論多忙總是每信必回,有求必應。在敬仰先生學識的同時,又對先生的為人多了一份感懷。不過,因受限於學歷問題,我當時未能有機會聆聽先生的教誨,便將這份遺憾深埋心底。也許,這將是一個無法實現的願望,我曾這樣想。
可是,人常說“世事難料、好事多磨”。這話用在我身上似乎再合適不過了。在經過幾年的寒窗苦讀之後,我取得了博士學位。本以為自己不再有做學生的情緣和機遇,可那未了和心愿又讓我舊事重提。當我再次與倪先生聯繫時,先生滿足了我的這個願望,也給了我繼續探討《澳新美同盟條約》的機會。在此,我謹向倪老師說聲“謝謝”。

序言

2006年7月,我從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後流動站順利出站。在出站報告答辯會上,與會專家們對我的報告給予了良好的評價。這既是對我在站期間所付出努力的一種肯定,同時也寄託著一份希望,因為答辯意味著一個階段的結束和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良好的評價雖令人欣慰,但我非常清楚,我的出站報告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很多,需要我靜下心來,仔細打磨。但問題是,國內有關該研究領域的基本資料,可以說已被我一網打盡。要想在這個基礎上,再在國內挖掘新的資料,也許真是應了一句“緣木求魚”的俗話。
2006年秋天:我有幸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坎培拉。坎培拉算不上世界名城,但很獨特。這是一座先規劃後建設的城市。平展的街道,一片片尤加刺樹林,一塊塊野草覆蓋的綠地,以及從城市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的布局,給人印象深刻。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寂寞的城市卻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國家博物館、戰爭紀念館、以及各種專業門類的國家或市級博物館、紀念館、史料館等應有盡有。所以,對一個訪問學者來說,坎培拉是一個理想的地方。這裡既沒有一般大城市的喧鬧和浮躁,也沒有大都會的繁華和流俗,卻有著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和開闊的視野,當然還有路人相見時的由衷問候。這是一個乍看猶如鄉野但時間久了你又令人樂不思蜀的城市。
在這樣一個不大的城市裡,有一個世界著名學府一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它位於市中心,是一個沒有圍牆、四通八達、公車穿行其間的開放式大學。1萬多棵大樹點綴的校園處處流淌著濃濃的學術氣息。來自120多個國家5000多名留學生成了這所澳洲最著名學府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使得它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國際性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