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丹蒂·E
義大利科學家、工程師。1536年4月生於佩魯賈,1586年10月19日卒於阿拉特里。丹蒂以繪製地圖著稱。他與建築師D·豐塔納合作,建造了羅馬的大尖方碑。約1570年,他利用擺動式風力計測量
風力,這是最早的
風力測量儀器。
威廉·揚斯
性別:男;出生年月:1570年-?, 荷蘭航海家,是第一個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並與那裡的土著人接觸的歐洲人。1605年,他乘“迪尤夫肯號”船從阿姆斯特丹出發,前往太平洋的紐幾內亞。船名“迪尤夫肯”一詞是“小鴿子”的意思。
但沿紐幾內亞南海岸行駛後,揚斯不是迷了路,就是因風浪偏離了航向。不管是什麼原因,他向南行駛,於1606年3月抵達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的大“缺口”。他到了一個岬角,該地現以他的船名命名為“迪尤夫肯角”。這塊土地是一片沙漠,看上去並不令人感興趣,但揚斯決定派一隊人登入。他們受到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攻擊。上岸的荷蘭人中有幾人被殺,其餘人幾退。於是,揚斯向北返航。
威廉·揚斯從來也不知道,自己已成為踏上澳大利亞大陸的第一位歐洲人。他到死都認為自己登上的只是紐幾內亞的另外一部分。後來,荷蘭的探險家們給澳大利亞起了第一個歐洲名字——新荷蘭。
蓋伊·福克斯
(Guy Fawkes )(1570年4月13日—1606年1月31日),天主教陰謀組織的成員,該陰謀組織企圖實施火藥陰謀。該陰謀組織計畫刺殺
詹姆士一世和
英格蘭議會上下兩院的所有成員。為了完成刺殺,他們將在1605年議會開會期間炸掉上議院。蓋伊·福克斯主要負責後一階段計畫的執行。但是,在未完成任務時被發現。 蓋伊·福克斯在後來的審判中被處死。
羽柴秀勝
(1570年-1576年11月4日)是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他是
豐臣秀吉在擔任長濱城主時和側室・南殿所生下的長子,幼名叫做石松丸。
或許是因為他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所以給了
豐臣秀吉很大的哀痛,導致後來秀吉連續把三個養子都取名為秀勝吧。
周大謨
字荊川,
明朝貴州黎平府人。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舉人,歷任國博歷部司務員外郎、郎中,雲南布政左參議。以清介聞名遐邇。是黎平人中第一位出任布政使的人。
逝世
三條夫人
(1521年-1570年8月29日),
日本戰國大名武田信玄正室,本名不詳。出身清華家之一的轉法輪三條家,父親為三條公賴,姊姊嫁給
細川晴元,妹妹則嫁給本願寺顯如。
她與信玄之間生有長子武田義信、長女黃梅院、次子海野信親、三子武田信之、次女見性院,與信玄之間感情和諧。然而其父於1551年在大內家滯留時,遇上陶晴賢謀反,被他斬殺。而夫人自己本身也有諸多不幸的事情:次子信親生下來便是個盲人,三子信之則早夭,長子義信在1567年時因有謀反之嫌而死;至於長女黃梅院,在1568年時遭到其夫北條氏政休棄,回到甲斐以後出家,但第二年便憂鬱而死。三條夫人在遭受種種打擊後,身心憂鬱,終於在1570年病逝。
林坣
(1491~1570年)字茂貞,號雲山,
侯官縣洪塘瓦埕鄉(今
福州郊區建新鎮瓦埕村)人,明弘治四年(1491年)生。嘉靖五年(1526年)成進士,授浙江淳安縣尹。他在
淳安縣建清溪橋,創南山書院,以德治縣,頗有政績。嘉靖十一年(1532年)轉知隨州(今
湖北省隨縣),正逢乾旱,為百姓徒步祈雨,以志心誠,後果大雨滂沱,百姓雀躍,建“喜雨亭”以為紀念。林坣在隨州僅3個月,回鄉奔太孺人喪,服闋補知太倉州(今屬
江蘇省),清獄、積穀、新學宮,建桂花亭,太倉為之一新。當時獄中關一大盜,密以千金行賄;又有一個爭嗣案,當事人家資巨萬,情願一半入官,惟求一嗣。林坣秉公執法說:“放走大盜,率亂本支,我怎能教人以偷?”皆置之於法。民稱他為“神君”。不久改知萬州(在
海南島)。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升
南京刑部員外郎,不久轉正郎。嘉靖三十年出補雲南臨安府(今
建水縣)知府。時苗兵擾亂,林坣毅然以靖亂自居,軌章程,籌糧餉,提兵數千人出郊次為聲援,郡邑賴以不驚。
林坣在臨安府僅幾年,因病辭官歸里,獨治一室,散列圖書古玩,喜吟詠。他待人以誠,處族戚尤為和厚。有人要侵占其資產,他說:“物有常主耶?”有人要盜埋其墳山,他說:“文王澤及枯骨,吾愛一杯之土耶?”不予計較,有古君子之風。刑部員外郎鄭元韶稱讚他“生可祀於國,死可祀於鄉”。隆慶四年(1570年)病逝,年79歲。
古蹟
振風塔
在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始建於宋,元代戰爭破壞嚴重,明隆慶元年、二年、三年數次大修,明隆慶四年(1570年)重建,是長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素有“過了安慶不看塔”之譽。
樓閣式磚石結構,高7層,分168階盤旋而上。每層八角,名懸銅鈴,風起叮噹作響;名層塔門多變化,遊人往往迷入難出。內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塊,外有石欄環衛。登塔眺望,巍巍龍山,浩浩長江,全市景色,一覽無遺。“塔影橫江”為“安慶八景”之一。造型和工藝技巧,具有明顯時代特色,極為壯觀,是中國
長江中下游江岸上著名古塔,俗稱“萬里長江第一塔”。 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馬科
哥倫比亞
太平洋岸最南港市。位於納里尼奧省圖馬科灣南端小島上,東南距帕斯托180公里。人口5.2萬(1981)。始建於1570年。
承德金山嶺長城
位於
河北省灤平縣境內,地處京、津、遼、蒙四省市交匯點。因修築於燕山第一峰霧靈峰與古北口臥虎嶺之間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修建的,約長十公里,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裡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牆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台 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台密集,共有158座之多。這些樓台形式各異,巧奪天工,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鑽天等形狀,另外還有多孔眼的瞭望台,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在金山嶺長城內外,有司馬台堡、龍玉峪堡、煉軍五營等烽火台和營地。登上金山頂的望京樓,可見京城。
十六世紀的典型垂飾:制於1570年,以一顆異形珍珠當成軀幹,周圍用鑽石和紅寶石鑲嵌在黃金底座中。
大事記
北方七年戰爭
1563~1570年
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霸權同瑞典進行的長達七年之久的戰爭。
16世紀中葉
瑞典在瓦薩王朝統治下,逐漸變為北歐的新興強國,力圖對外擴張控制整個波羅的海。為此,瑞典將昔日的宗主國丹麥視為最大的障礙和對手。1560年國王古斯塔夫一世·瓦薩(1523~1560在位)去世,其子埃里克十四世(1560~1568在位)繼位,他使用“三頂王冠”作盾徽,以表示瑞典有權要求統治已不復存在的斯堪的納維亞聯盟(見卡爾馬聯盟),並成為丹麥、挪威的宗主國。瑞典和西班牙結盟,兩國就征服和瓜分丹麥問題達成了秘密協定。丹麥在伯爵之戰結束後的復興時期實力有了恢復,力圖奪回在波羅的海霸主地位和恢復昔日的斯堪的納維亞聯盟,並覬覦瑞典控制的波羅的海東部和通向俄羅斯的貿易路線。因而,丹麥聯合了在這一地區有重大貿易利益的漢薩同盟盟主呂貝克和與瑞典有領土爭執的波蘭向瑞典發動進攻。
戰爭一開始丹麥及其盟國就對瑞典進行海上封鎖,並於1563年攻克瑞典要塞埃耳夫斯堡,切斷了瑞典通往北海的出路。但是,瑞典新建的艦隊在1565年打破了丹麥的封鎖,奪得了制海權。陸戰方面丹麥曾向斯德哥爾摩進軍。1568年瑞典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埃里克十四世被推翻。但是丹麥未能利用有利時機取得決定性勝利。經過兩年多艱苦的談判,雙方締結了《什切青和約》。瑞典向丹麥付出巨額賠償贖回埃耳夫斯堡,它向北海擴展和爭奪波羅的海霸權的企圖也受到遏制。戰爭雖以丹麥取得優勢而結束,但它已沒有能力恢復其在波羅的海霸權。
姊川之戰
1570年6月,
織田信長為報被淺井和朝倉前後夾擊之仇,率領本部和德川盟軍進攻
淺井長政。於是,織田德川聯軍與淺井朝倉聯軍在姊川遭遇,隔河布陣。
織田軍以坂井政尚,
池田恆興,羽柴秀吉,柴田勝家,森可成,佐久間信盛的六隊前鋒沿姊川布陣。織田信長統領本陣,另有左軍
稻葉一鐵,右軍氏家卜全,安藤守就,丹羽長秀。可以說動用了織田家的全部主力部隊。
德川家康領德川軍在織田軍的左方布陣,由酒井忠次,石川數正兩大家老輔助。
姊川對岸,淺井長政以猛將
磯野員昌為前鋒,自為中軍與織田軍對陣。朝倉軍由朝倉景健,朝倉景紀率領本部兵馬與德川軍對抗。
這一戰是側面引軍突入作戰的典範。
開戰伊始,淺井軍前鋒磯野員昌對織田軍猛烈攻擊,織田軍前鋒一到四隊都被擊潰。形勢危急之際,稻葉一鐵從面後趕上對淺井軍本陣的右側面發動突擊,延緩了淺井軍主力進攻的速度。解救了織田軍前鋒的危機。次後由於淺井軍不敵織田軍,敗退。
同時,德川軍神原康政也迂迴到朝倉軍的右側面發動急襲。在德川軍的勇猛攻擊下,朝倉軍也敗退了。姊川一戰,淺井,朝倉兩家大敗,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織田信長對抗。最後,淺井,朝倉兩家依次被織田信長所滅。
歷史記載
京營設文臣為總理
隆慶四年(1570)正月十一日,大學士趙貞吉奏:我朝內外衛兵分隸五府,為避免強臣握兵之害,永樂末年遂結營團操,乃以三千、神機二營統之,因號為三大營。正統末年改為十團營,弘治間為十二團營。正德間增東西官廳。嘉靖二十九年(1550)嚴嵩建議於五府之外設戎政府,握內外兵藉。後成國公朱希忠等二十人請收戎政武臣及印,仍三大營。三大營各一將領之,賜敕,以文職大臣一員為總理,無事居營訓練,有警則總兵掛印出征。穆皇帝允從。
王廷致仕
王廷,生卒年不詳,字子正,號南岷,四川南充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授戶部主事,改御史,因疏劾尚書汪鋐,被謫毫州判官。歷蘇州知府,有政聲,累遷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由總理河道,右副都御史轉南京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改南京刑部右侍郎,未上,十二月為戶部右侍郎兼左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諸府。時倭寇示靖,王廷建議以江南屬鎮守總兵官專駐吳淞江,江北屬分守副總兵專駐狼山,遂為定製。以御倭功加俸二級,嘉靖四十五年十月遷南京禮部尚書,左都御史。隆慶元年六月京師雨潦、壞廬舍。命王廷督御史賑恤。御史齊康為高拱劾徐階,王廷乃劾齊康懷奸黨邪,發給事中張齊受賄事,皆得罪去,王廷遷都察院右都御史。高拱再度入閣,嗾御史彈劾。隆慶四年(1570)正月二十八日削職為民,致仕,卒謚恭節,有《前漢書抄》、《後漢書抄》。
毛愷逝世
毛愷(1506-1570),字達和,號介川,晚號節齋居士,浙江江山人。嘉靖十四年(1525)進士,授行人。擢御史,以言事為執政者所惡,謫寧國推官。歷瑞州知府,升南京工部主事,四十年四月,由河南右布政使為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四十四十年四月,戶部右侍郎。嘉靖四十五年正月,由吏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十一月升南京禮部尚書。十二月,南京吏部尚書,協理戎政,隆慶元年(1567)五月升刑部尚書。隆慶四年二月初三日致仕卒,年六十五,謚端簡。
顧存仁條陳馬政
隆慶四年(1570)二月初六日,太僕寺卿顧存仁條陳馬政六事。一、優恤種馬。近來種馬之家苦於官吏侵漁,惟恐自駒。今後凡民間報定顯重駒者,即給優恤,仍免徵草料銀兩。二、責成寄牧。通判專管馬政。三、隆重遷選。管馬官應久任。四、嚴督解運。各州縣解銀解馬多被包攬,應嚴行禁革,並追查各處折色馬價京營子粒未完者。五、議派改折。南直隸非產馬之地,離京師又遠,宜全部改徵折價。六慎貯卷籍。本寺文移卷籍多被遺忘,請以餘閒舊倉改作架閣庫,命吏守之。
曾鈞逝世
曾鈞(?-1570),字廷和,江西進賢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授行人,擢南京禮科給事中,時四方銀場得不償費,曾鈞奏罷之。曾鈞為人端嚴廉正,先後彈劾尚書劉龍、翊國公郭勛、禮部尚書嚴嵩,侍郎蔣淦、巡撫趙錦、操江御史柴經,聲振一時。出為雲南副使,四川參政,河南左布政使。嘉靖三十一年以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當時徐、邳等十七州縣連被水患,曾鈞請浚劉伶台至赤宴廟八十里,築草灣老營河口,增高家堰長堤,繕新莊等,數月工成。嘉靖三十四年十月,進工部右侍郎。隆慶初為南京刑部右侍郎,乞歸。隆慶四年(1570)二月二十二日卒。贈刑部尚書,謚恭肅。
海瑞浚吳淞江白茆港
松江等地大飢,民多思亂。應天等處巡撫海瑞請浚吳淞江白茆港,以工代賑。海瑞委松江府同知黃成樂、上海知縣張嵿,按期開浚,共長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七丈余,闊三十餘丈,除嘉定應浚外,實開上海自黃艾突祁口至宋家橋一萬一千五百七十一丈,整個工程用銀五萬餘兩,工期不足兩月,於隆慶四年(1570)二月二十三日告竣。
海瑞改總督南京糧儲
海瑞巡撫應天,一意安撫貧弱,抑制貴勢,清理冤獄,退還百姓被奪田地,墨吏望風解綬,巨室惴惴不安。大學士徐階致仕家居,諸子橫暴鄉里,海瑞亦繩之以法。徐階父子遂賄買吏科給事中戴鳳翔誣劾海瑞“迂狂顛倒”、“濫受詞訟”。吏部復奏,海瑞“有大才”,於隆慶四年(1570)二月二十五日由應天巡撫右僉都御史改調總督南京糧儲,但不久又被裁革。海瑞離職,當地民眾皆家祀之。
歐陽一敬逝世
歐陽一敬(1500-1570),字司直,號柏庵,江西彭澤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由肖山知縣,授刑科給事中。嚴嵩敗後,言官爭發論事,一敬尤敢言。隆慶初年彈劾吏部尚書楊博,再劾高拱,專柄擅國。條陳兵政八事,部皆議行,擢太常寺少卿。會高拱再起炳政,一敬懼,即日告歸,隆慶四年(1570)四月初四日,半道以憂卒。
詔買珍寶
穆宗曾命戶部取辦年例銀兩市買貓兒眼、祖母綠等珍寶。戶科都給事中李已奏曰:庫藏空虛,邊餉急迫。戶部尚書劉體乾亦曰:珍寶非民間所有,責令召買必泛濫追呼騷動,市民百姓斃於箠者必多,應罷市買,不聽。隆慶四年(1570)五月初六日李巳等再上疏:近來買玉、買珠,傳帖屢下,人心洶洶。府庫空虛,小民困竭,帑藏所入不足以待一年之累,卻以一時的玩好而費十萬之資。太監崔敏等無端獻諂,假公充私應予嚴斥。疏入,穆宗大怒,命廷杖一百,送刑部獄監候。給事中陳吾德亦被罷黜為民。
譚太初致仕
譚太初,(一作大初),字宗元,號次川,廣東始興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嘉靖二十七年三月由戶部主事改戶科給事中,嘉靖二十八年轉兵科給事中,嘉靖二十九年刑科給事中,三十年升江西副使。時嚴嵩擅權,親黨奪人產,太初置之以法。擢廣西左參政。嘉靖四十五年起河南右參政,擢南京右通政,應天府知府。隆慶元年七月升工部右侍郎,隆慶二年正月,戶部左侍郎,總督倉場,推薦海瑞可當大任。隆慶四年(1570)五月十七日以南京戶部尚書致仕歸家,田不滿百畝,卒年七十五,謚莊懿,著有《次川存稿》、《族譜》。
黃養蒙逝世
黃養蒙,字存一,福建南安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授遂昌縣令,均徭役,民大稱便,擢吏部稽勛司主事,轉考功郎中,遷南京太常寺少卿,晉光祿寺卿。嘉靖四十年陛南京戶部右侍郎,逾二載調戶部右侍郎。隆慶四年(1570)六月初五日卒。
萬士和致仕
萬士和(1516-1586),字思節,號履庵,江蘇宜興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改庶吉士,授禮部主事,改南京兵部,遷江西僉事,貴州提學副使,進湖廣參政。三殿工興,采木使者旁午,士和經畫備至,民賴以安,遷江西按察使,廣東布政使,拜應天知府,遷右副都御史督南京糧儲,奏請便民六事。隆慶二年正月進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尋改禮部左侍郎。隆慶四年(1570)六月十七日,引疾致仕。萬曆十三年(1585)卒,年七十一,諡文恭。有《履庵集》、《續萬履庵集》、《萬文恭摘藳》。
劉體乾致仕
劉體乾,字子元,號清癯,順天府東安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嘉靖二十七年三月由行人選兵科給事中,嘉靖二十九年升吏科給事中,嘉靖三十年升兵科左給事中,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升通政司左參議,右通政使。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為左通政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升刑部右侍郎。六月遷戶部左侍郎,提督倉場。隆慶初進南京戶部尚書,隆慶三年二月進兵部尚書。時內供不足,數令戶部取太倉銀,又令買金雲南,劉體乾不即奉詔,隆慶四年(1570)七月十三日穆宗以其故意違抗,勒令致仕。
陳以勤致仕
陳以勤(1511-1586),字逸甫,號松谷,一號青居山人,四川南充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選庶吉士。嘉靖二十二年授翰林院檢討,充裕王講官,嘉靖三十五年遷修撰,嘉靖三十七年進洗馬兼翰林院侍講,嘉靖四十三年遷侍講學士掌翰林院事,總核《永樂大典》,進太常寺卿領國子監,嘉靖四十四年擢禮部右侍郎轉左侍郎,嘉靖四十五年改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隆慶元年(1567)春擢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總裁《世宗實錄》。見同僚多黨比,力求去。隆慶四年(1570)七月二十二日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致仕。萬曆十四年(1586)逝世,年七十六,諡文端,有《青居山房稿》。
林雲同致仕
林雲同(?-1574),字汝雨,號退齋,福建莆田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改庶吉士,授戶部主事,榷稅九江,轉廣東提學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尋轉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嚴世番私索謝金,雲同置之不理,並發所屬知縣行賄事,因而得罪嚴世番,聽勘回藉。隆慶三年起南京右都御史,升南京工部尚書,隆慶四年(1570)七月二十五日致仕。萬曆二年(1574)卒,謚端簡。有《端簡公存稿》、《詩稿》。
潘季馴治河
自隆慶元年(1567)以來,河道屢決,阻絕運道,損壞漕船。隆慶四年八月初二日,起任潘季馴為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提督軍務。潘任職後,親自踏勘,提出疏浚黃河故道的治河方案。並親自督率五萬民工,疏浚睢寧題頭灣以下正河八十餘里,沿河築堤三萬餘丈,塞決口十一處,暢通了漕運。
方廉致仕
方廉(1513-1582),字以前,號雙江,浙江新城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授南康府推官,歷祠祭主事,主客員外郎、精膳郎中,松江府知府,遷江西按察司副使,進廣東布政司左參政,尋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遷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徐州單出丁夫任二洪役,方廉憫其偏累,省漕司米價募之。升南京工部右侍郎,隆慶四年(1570)八月十一日乞休。
顧存仁致仕
顧存仁(1502-1575),字伯剛,一字子奇,號懷東,江蘇太倉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嘉靖十五年五月由浙江餘姚知縣選禮科給事中。十七年以言事廷杖,發口外為民。隆慶元年(1567)起南京通政司右參議。嘉靖二年升順天府丞,再升大理寺少卿。隆慶三年陛太僕寺卿。隆慶四年(1570)八月二十六日致仕。萬曆三年(1575)卒,年七十四。有《太僕寺志》、《東白草堂集》。
吳岳逝世
吳岳(1502-1570),字汝喬,山東汶上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授戶部主事、郎中,督餉宣府,盧州府知府。改保定府知府,擢山西副使,浙江參政,湖廣按察使。嘉靖三十四年閏十一月由山西右布政使遷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以病請歸十餘年,起副都御史巡撫貴州,尋進左副都御史,協理院事。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遷吏部左侍郎。隆慶元年(1567)三月升南京禮部尚書、南京吏部尚書。隆慶四年九月再升南京兵部尚書,參預機務。以考滿入京,隆慶四年九月二十一日過家而卒。
黃光升致仕
黃光升(1506-1586),字明舉,號葵峰,福建晉江潘湖臨漳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嘉靖十四年十一月由浙江長興知縣選刑科給事中。嘉靖十九年除兵科給事中。嘉靖二十一年升浙江水利僉事,改造王璽“縱橫疊砌”築塘法,首創“五縱五橫魚鱗塘式”,即樁基深固,砌石內外均勻、中間密實,料石方正平整,外石里石縱橫作丁字形,上下層跨縫成品字形,層層內縮成梯級形。此塘既可排水,又防鹹湖滲入,是當時比較成功的築塘法。嘉靖三十六年三月由四川左布政使升右副都御史。三十九年四月由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湖廣、四川、貴州軍務。嘉靖四十一年十月升刑部尚書。隆慶元年(1567)四月致仕。隆慶四年三月起為南京刑部尚書。隆慶四年十月十四日致仕。萬曆十四年(1586)卒,謚恭肅。有《讀書蠡測》、《明代典則》。
顧寰致仕
顧寰(1504-1582),字君錫,江都(今江蘇江都西南)人。嘉靖十二年(1533)僉左都府事,嘉靖十四年守備南京。嘉靖十七年為總兵官提督漕運,鎮守淮陽。僉右軍都督府事。再鎮兩廣,平定桂林樂瑤、僮族人民起義。以御倭功入京總督京營戎政,加太子太保。隆慶四年,復提督漕運總兵官鎮遠候。隆慶四年(1570)十月十六日以老疾乞休。萬曆十年(1582)卒,年七十九,贈太保,謚榮僖。
趙貞吉致仕
趙貞吉(1508-1576),字孟靜,號大洲,四川內江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時方士初進用,貞吉請用真儒贊大業,不聽。遷中允,掌司業。俺答圍都城,貞吉廷議合帝意,擢左諭德兼監察御史。因嚴嵩等誣害,被廷杖貶官。後遷至戶部右侍郎,因得罪嚴嵩又被奪職。隆慶初,再起禮部左侍郎掌詹事府事。講《大離謨》稱旨,命充日講官。隆慶三年八月,命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因考察科道事與高拱不合,都給事中韓楫劾之,隆慶四年(1570)十二月二十一日貞吉忿而乞休歸。萬曆四年(1576)十二月十四日卒,年六十九,諡文肅。有《趙文肅公文集》。
徐文輝逝世
徐文輝(1491-1570),字朝章,號龍潭,江蘇宜興人。尚書徐溥之孫,以蔭入太學,後遷上林苑監左丞監領。園田漆林之入,中貴人依勢侵奪,文輝治之以法。擢後軍都督府經歷,又任岷府左長史。隆慶四年(1570)卒,年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