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倫娜.德.舒爾熱爾是卡特琳.德.梅迪奇德陪伴貴婦,她的未婚夫在內戰中戰死(1570),母后請龍沙寫詩安慰她,龍沙逐漸愛上了這位姑娘,寫下了《致愛倫娜十四行詩》。此詩為其中第二卷第四十三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待你到垂暮之年
- 創作年代:1570年
- 作品出處:《致愛倫娜十四行詩》
- 文學體裁:亞歷山大題
- 作者:皮埃爾德.龍沙
作品原文,作品構思,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待你到垂暮之年,夜晚,燭光下,
坐在爐火之旁,邊紡紗邊繞線,
你吟誦我的詩,發出感慨萬千:
當年我多美,龍沙讚美過我啊。
那時候你不用女僕傳語遞話,
她幹活兒累得半睡半醒之間,
聽到我的名字仍然安穩睡眠,
即使用動聽辭句讚頌你也罷。
我將長眠地下,成為無骸幽靈,
在愛神木的樹蔭下歇息安定:
你則是一個蟄居家中的老嫗,
懷念我的愛情,悔恨你的倨傲。
信我的話,要生活,別等待明朝;
就在今天把生命的玫瑰摘去。
作品構思
這首詩的構思較為別致:它構想意中人晚年抱憾的情景,回想當年詩 :人對自己的追求場面,以這種時序顛倒的方式去表達對意中人的愛情;詩人對她的讚美也是讓她用感慨的話道出,或以間接的敘述(回顧詩人在夜 :晚來求見時“用動聽辭句讚頌”的場面)寫來,處理得十分高明而又自然,顯示出圓熟老練的技巧。
作品鑑賞
龍沙這首名作創造了一種感傷憂鬱的情調。第一節詩的“垂暮之年”、“夜晚”、“燭光下”、“爐火之旁”、“感慨萬千”等語句,製造了一種悲涼氣氛,給全詩定下了調子。第三節詩“我將長眠地下,成為無骸幽靈”把這種悲涼氣氛推至頂點。第四節詩延續上一節的描寫和感傷情懷,以致結尾兩行的呼籲也無法改變主調,顯出歡樂和希望的曙光。感傷情調是龍沙經歷了一生的挫折、榮華,最後復歸田園,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之後才形成的。龍沙因耳聾而放棄仕途,這對他是一個打擊;晚年失寵後,桂冠詩人的榮譽失於一旦,再次使他陷人消沉狀態。他生活的年代,正值宗教戰爭(1562-1598)醞釀和爆發的時期。尖銳的教派衝突籠罩著人們的心靈,“時代的災難”在龍沙身上投下了陰影。個人身世和時代矛盾交織起來,形成了龍沙憂世傷時的思想。但這種感傷情調在詩中反倒融化成強烈、濃郁的詩意,成為他後期詩作能耐人尋味的特點。從龍沙開始,感傷成為法國詩歌中幾乎不可或缺的因素,直接影響了19世紀的法國浪漫派詩人,如拉馬丁、維尼和繆塞。
這首十四行詩的成功之處還表現在詩中有畫:一幅是戀人到晚年的情景,另一幅是詩人向她求愛的場面。兩幅畫形成對照,前者是淒涼的,後者是情意綿綿的,不過帶上哀怨意味,兩者的結合構成淡淡哀愁的畫幅。詩中有畫,其效果是把感傷意境形象化;詩中有畫,另一效果是使感傷意境變得優美,加強了抒情色彩。
在語言上,這首詩不以辭藻華麗取勝,而是採用平淡樸素的語彙,與整首詩的淡淡哀愁相配合。生活在鄉間平靜恬淡的環境之中,龍沙捨棄了早年色彩強烈、熱烈奔放的風格,變為素淡雅致的詩風。然而,平淡中卻充溢深情,素淨中卻表現了深邃的力度。
這首詩採用了七星詩社提倡的亞歷山大體(十二音節),押韻方式是正規的abba,abba,ccd,eed。這種詩體因長度適當,迴旋餘地較大,所以逐漸流傳開來,得到歷代法國詩人的喜愛,成為法國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