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80年代,市場行銷學在理論研究的深度上和學科體系的完善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市場行銷學的概念有了新的突破。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哈佛商業評論》(3~4月號)發表了《論大市場行銷》。他提出了“大市場行銷”概念,即在原來的4P組合的基礎上,增加兩個P:“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他認為現在的公司還必須掌握另外兩種技能,一是政治權力(Political Power),就是說,公司必須懂得怎樣與其他國家打交道,必須了解其他國家的政治狀況,才能有效地向其他國家推銷產品。二是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行銷人員必須懂得公共關係,知道如何在公眾中樹立產品的良好形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0p行銷理論
- 出現時間:20世紀80年代
- 性質:經濟術語
- 分類:探查 細分
背景,類別,結束語,
背景
這一概念的提出,是80年代市場行銷戰略思想的新發展。用菲利普·科特勒自己的話說,這是“第四次浪潮”。1984年夏,他在美國西北大學說:“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觀念,我稱之為‘大市場行銷’:第四次浪潮。我想我們學科的導向,已經從分配演變到銷售,繼而演變到市場行銷,現在演變到‘大市場行銷’”。
* 10P理論 隨即,菲利普·科特勒又提出為了精通“”(他稱之為戰術上的),你必須先做好另一個“4P’s”(他稱之為戰略上的):
類別
第一個“P”是“探查”(Probing)。這是一個醫學用語。醫生檢查病人時就是在探查,即深入檢查。因此,戰略4P’s的第一個“P”就是要探查市場,市場由哪些人組成,市場是如何細分的,都需要些什麼,競爭對手是誰以及怎樣才能使競爭更有成效。真正的市場行銷人員所採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調查研究,即市場行銷調研(Marketing Research)。
第二“P”是“細分”(partitioning),即把市場分成若干部分。每一個市場上都有各種不同的人(顧客群體),人們有許多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些顧客要買汽車,有的要買工具機,有的希望質量高,有的希望服務好,有的希望價格低。分割的含義就是要區分不同類型的買主,即進行市場區隔,識別差異性顧客群。
但是,你不能滿足所有買主的需要,必須選擇那些你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其需要的買主,這就需要第三個“P”是“優先”(Prioritizing)。哪些顧客對你最重要?哪些顧客應成為你推銷產品的目標?假定你到美國去推銷絲綢女裝,你必須了解美國市場,必須分出各種不同類型的買主,即各類女顧客,必須優先考慮或選擇你能夠滿足其需要的那類顧客。
第四個“P”是定位(Positioning)。定位就是,你必須在顧客心目中樹立某種形象。大家都知道某些產品的聲譽。如果你認為“賓士”牌汽車聲譽極好,那就是說,這個牌子的市場地位很高;而另一種汽車聲譽不好,就是說它的市場地位較低。因此,公司都必須決定,你打算在顧客心目中為自己的產品樹立什麼樣的形象。產品一旦經過定位後,便可以運用上面提到的戰術4P’s。如果某公司想生產出世界市場上最好的工具機,那么該公司就應該知道,他的產品的質量要最高,價格也要高,他的渠道應該是最好的經銷商,促銷要在最適當的媒體上作廣告,還要印製最精美的產品目錄等等。如果我不把這種工具機定在最佳工具機的位置上,而只是定為一種經濟型工具機,那么我就採用與此不同的行銷組合。因此,關鍵是怎樣決定你的產品在國內或國際上的地位。
至於另外兩個“P”,科特勒稱為“大市場行銷”(Megamarketing)。即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
結束語
在科特勒的理解中,應該還有第11個“P”,他稱之為“人”(People)。這個P貫穿於市場行銷活動的全過程,是實現前面10個P的成功保證。該P將企業內部行銷理論納入市場行銷組合理論之中,主張經營管理者了解和掌握職工需求動向和規律,解決職工的實際困難,適當滿足職工物質和精神需求,以此來激勵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大市場行銷”理論將市場行銷組合從戰術行銷轉向戰略行銷,意義十分重大,被稱為市場行銷學的“第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