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號驅逐艦(105濟南號飛彈驅逐艦)

濟南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05)

105濟南號飛彈驅逐艦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濟南號驅逐艦(英文:Jinan destoyer,舷號:105,北約代號:Luda-class,譯文:旅大級),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中國建造的051型驅逐艦首艦。該型艦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飛彈驅逐艦。

該艦裝備1座130毫米雙管艦炮,2座37毫米雙管機關炮,2座25毫米雙管機關炮,並在主甲板上加裝雙直升機機庫,可以停放2架中國產直-9反潛直升機。該艦滿載排水量3670噸,由2台蒸汽輪機驅動,總功率72000馬力,最大航速32節,航程2970海里。

濟南號驅逐艦由大連造船廠建造,1968年12月24日開工,1970年7月30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服役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該艦完成了051型驅逐艦加裝艦載機和防空飛彈系統等新技術的試驗,成為051G1型驅逐艦(北約代號:旅大Ⅱ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濟南號驅逐艦
  • 英文名稱:Jinan Destroyer
  • 前型/級:07型驅逐艦
  • 次型/級:052型驅逐艦
  • 研製時間:1960~1971年
  • 服役時間:1971年12月
  • 國家:中國
  • 艦艇類型:飛彈驅逐艦
  • 隸屬艦隊:中國海軍北海艦隊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列裝入役,改進改裝,技術特點,總體設計,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艦電系統,性能參數級,服役動態,探索試驗,受閱榮譽,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1953年6月,中國與蘇聯簽訂了《六四協定》(即“關於海軍交貨和關於在建造軍艦方面給予中國以技術援助的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向蘇聯訂購4艘07型雷擊艦(即中國編號07型驅逐艦)。該型艦是蘇聯1937年至1941年期間建造的艦隊雷擊艦,主要用於對敵水面艦艇作戰,並擔負巡邏、警戒及布雷任務。4艘艦前後分兩批次於1954年、1955年抵達青島。1954年7月,中國海軍在青島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驅逐艦大隊。
07型驅逐艦鞍山號07型驅逐艦鞍山號
1957年,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國獲得了部分56型驅逐艦(“科特林”型)技術設計圖紙資料。與此同時,海軍還成立了研究機構,開始驅逐艦研製方案的探討工作。1959年2月,海軍提出研製新型飛彈驅逐艦的構想,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產品設計院一室於當年年底完成了草圖設計,在此基礎上,海軍科研部提出了研製飛彈驅逐艦的戰術技術要求,明確研製工作分三步走:
1、利用蘇聯轉讓的56型技術設計艦體為基礎,加裝飛彈發射裝置,總布置作適當修改;
2、將現役07型艦艘兩門主炮、後魚雷發射裝置1座拆除,改裝飛彈發射裝置進行發射試驗,以取得經驗;
3、在第一、二步研製工作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研製新型飛彈驅逐艦。
1960年,中國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困難,驅逐艦的研製未能列入計畫。後來中國海軍徵得解放軍總參謀部同意,在國家財力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於1962年撥出800萬元經費用於驅逐艦關鍵配套設備的仿製。到1965年底,各項仿製設備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為1966年驅逐艦正式上馬奠定了基礎。

研製歷程

第一代濟南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役的戰火硝煙中俘獲,原為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海軍在上海從日軍接收的一艘海防艦,1950年3月命名為濟南艦,1975年10月作為靶船被擊沉。
濟南號驅逐艦(原舷號223)濟南號驅逐艦(原舷號223)
第二代濟南艦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051型驅逐艦首艦,1971年12月入列。2007年11月退役後陳列於青島海軍博物館,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登臨該艦視察,該艦為中國建造大型水面戰艦奠定了基礎,先後完成了1400多項裝備試驗,被譽為“海軍裝備試驗的開路先鋒”,並榮立集體一等功。
60年代中期,中國為適應洲際飛彈全程試驗海上護航、警戒的需要,中央軍委批准自行研製第一代飛彈驅逐艦,由七院七零一所承擔總體設計任務,選定了艦的總體方案,其標準排水量為3000餘噸,採用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主要武器裝備有兩座三聯裝艦一艦飛彈發射裝置及飛彈武器系統,雙130毫米、雙57毫米等多種口徑火炮組成的武器系統,兩座12管火箭式深水炸彈武器系統;配置了聲納、雷達、通信、導航等觀通設備以及指揮控制系統等。
1960年初,中國產飛彈驅逐艦的設計方案剛剛提出時,恰逢中蘇關係惡化和三年自然災害,中國海軍只能以“四大件”(主機、主炮、鋼材、飛彈)先行研製的方式,開始研發。
1967年6月,國家計委、國防土辦、國防科委審查、批准了第一代飛彈驅逐艦的總體技術設計方案,隨即全面展開了總體施工設計和設備研製。1968年,首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22個省、市,10多個工業部所屬的工廠和研究所承擔所需的732項材料,1240項配套設備,其中包括110餘項新研製設備的研製任務。六機部701所、713所、七機部三院為了解決飛彈上艦問題進行了多次可行性論證。
濟南號驅逐艦濟南號驅逐艦
1968年12月,研究、設計部門又會同大連造船廠在現役驅逐艦上臨時加裝上游-1反艦飛彈。根據海軍的要求和通過多種方案的對比、優選,最終確定了“品字形”、三聯裝、直接吊裝飛彈的方案。同時打破了當時流行的發射裝置與飛彈裝填裝置分開設定的方式,選定了結構緊湊,占據面積小,操作方便,裝彈時間短的設計方案。
大連造船廠建成的051型首制艦(即後來命名的105濟南號驅逐艦)1971年12月31日,正式交付海軍部隊,時任艦長劉長庚。1973年9月,首艦在海軍試驗基地進行飛彈飛行試驗,單射、齊射均獲得成功。70年代中期,由海軍、六機部主持,對飛彈驅逐艦的飛彈發射裝置進行了設計鑑定。隨後,又按海軍的要求對發射裝置迸一步改迸,改善了飛彈貯存的環境與操作使用條件,並提高其在中、高海情下的適航性和抗核爆炸能力。
第一代驅逐艦濟南號由七院701所承擔總體設計任務,李復禮潘鏡芙等主持設計工作。在海軍的組織下,經多次論證後選定的總體方案為正常排水量為3000多噸、採用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高幹舷平甲板型,此艦型也就是後來的051型驅逐艦。

列裝入役

研製歷程整整11年後,1971年12月31日,051型首制艦105艦正式交付海軍,1986年12月被命名濟南艦。
1979年8月2日鄧小平視察濟南號105驅逐艦1979年8月2日鄧小平視察濟南號105驅逐艦
105濟南號驅逐艦,由大連造船廠製造,1968年12月24日開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服役,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飛彈驅逐艦的首艦。後來該艦又完成了051型驅逐艦加裝艦載機和防空飛彈系統等新技術的試驗。1983年1月15日,中國中央軍委為濟南艦記集體一等功。
2007年11月13日正式退役。

改進改裝

1987年105濟南艦拆除了後甲板1座76式58倍口徑130毫米雙管艦炮,2座67式37毫米雙管艦炮,2座61式25毫米雙管艦炮,並在主甲板上加裝了一層甲板,安裝了一座長17米、寬10.5米、高5.5米的雙直升機機庫,可以停放2架中國產直-9反潛直升機,機庫後設有長25米、寬12.8米的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上裝有從法國引進的“魚叉”直升機助降系統,並增設航空燃料艙,油料泵艙,洗滌水艙,空地勤人員艙室等設施,以保證直-9反潛直升機的安全起降,加強了該艦的反潛能力。
濟南號驅逐艦改裝前後對比側視圖濟南號驅逐艦改裝前後對比側視圖
經過改裝濟南號由原來的旅大Ⅰ級艦轉換為旅大Ⅱ級艦,濟南號是旅大級飛彈驅逐艦中僅有能夠搭載直升機的軍艦。
濟南艦改裝中,從國外進口的4項系統:一是直升機和“魚叉”助降系統;二是甲板上的格柵;三是燈光著艦助降系統;四是歸航引導系統。由於這些設備當時國內不具備生產條件,只能進口應急。以助降格柵為例,看起來技術含量低的助降格柵實際上涉及到了合金鋼件及其精密加工的技術,當時技術人員在國內找了很多家鋼廠,都不能滿足要求,因此只能暫時先從國外進口鍛件,國內加工。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濟南號驅逐艦作為051型驅逐艦首艦,是中國海軍布局最為緊湊的驅逐艦,繼承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設計。在對“科特林”級的少量改進和變更,使得”旅大”級的設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完成,並很快建造投入服役。20世紀70年代蘇聯和美國海軍驅逐艦經常在中國大陸領海線外活動,“旅大”級驅逐艦憑藉大射程的飛彈武器,可以在遠處對其進行跟蹤和監視。在離大陸海岸線600千米範圍內近海作戰的驅逐艦,由於受到岸基航空兵支持,並不強調艦載防空武器系統,所以051型驅逐艦初期沒有裝備強有力的艦空防禦系統。
濟南號驅逐艦濟南號驅逐艦

動力系統

濟南號驅逐艦裝備兩台大功率蒸汽渦輪機,4台鍋爐,18台蒸汽輔機和27台電動輔機,組成了軍艦的推進系統。要在狹窄的機艙空間內緊湊合理地布置好這些機械設備,開始設計的風道迸風阻力太大,兩台渦輪鼓風機安裝得太近,致使鍋爐供風量不足,20隻油頭不能充分燃燒。因此,濟南艦試航時,主機的最大轉速達不到額定值,影響了航速。為解決這一問題七零一所在中華造船廠、杭州汽輪機廠協作下,製成幾種不同類型的風道模型,從試驗著手進行阻力分析,改迸導流帽線型和風機間距離,採取減少渦流損失等措施,解決了兩颱風機的搶風現象,使鍋爐全部油頭都能完全燃燒,該艦的航速也達到了設計指標。
濟南號驅逐艦濟南號驅逐艦

武器系統

反艦飛彈
濟南號驅逐艦上的飛彈發射裝置為中國自行研製。1959年服役的蘇聯海軍58型“肯達”級輕型巡洋艦安裝了旋轉仰俯飛彈發射裝置,不過這種裝置是用於發射“柚子”遠程反艦飛彈,無論尺寸和布置方式,都不適合滿載排水量只有3670噸的“旅大”級,即便在蘇聯海軍5800噸的“肯達”級巡洋艦上也造成了穩性降低的問題。“旅大”級在相當於“科特林”級驅逐艦布置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的位置布置飛彈發射裝置,雖然“海鷹”1號飛彈尺寸大,但長度小於533毫米的熱動力直航魚雷。通過品字型布置3發飛彈的方式,解決了飛彈翼展占據橫向空間過大造成布置多發飛彈的困難。“旅大”級驅逐艦的飛彈發射箱內部定向器,電纜布置等都與60年代初期的中國海軍的021型飛彈艇相同,這樣降低設計風險、技術可行。
吊裝海鷹-1反艦飛彈吊裝海鷹-1反艦飛彈
主炮系統
濟南號驅逐艦的艦炮口徑和布置方案仿照“科特林”級。中國設計“旅大”級時,在66型海岸炮基礎上加以改進是較為穩妥的方案。但是中國沒有能夠安裝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達,最終對海和對空解決辦法是由炮塔右側的光學矢量瞄準裝置進行瞄準,而對海面目標射擊則由艦橋上的343型校射雷達和光學指揮儀控制炮塔隨動射擊,與此同時補充研製了火炮穩定系統和揚彈系統。1976年這種由海岸炮改裝發展而來的艦炮才最終定型為76式,並已經在“旅大”級驅逐艦上使用了5年以上。
051型驅逐艦艦炮051型驅逐艦艦炮
防空火炮
濟南號驅逐艦的防空火炮,改裝了61式自動雙聯裝37毫米和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中國海軍的設計指導思想也沒有脫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模式,採用密集的高射炮火力攔截目標的戰法,同時能夠兼顧對海面目標的打擊。在與國民黨海軍艦艇的海戰中,小口逕自動炮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戰績。“旅大”級驅逐艦的前後加班室和後艦橋兩側平台上各裝有1門37毫米自動高射炮,這樣能夠在驅逐艦各個方向都至少有一座雙37炮殺傷區,兩舷能夠由3門雙37毫米炮的構成相互重疊殺傷區。4門雙25毫米自動炮布置在前艦橋兩側,能夠增強兩舷的防空火力密度。雙37毫米自動炮有雷達和指揮儀控制,而雙25毫米自動炮只有耳機語音通話,需要炮手人工操縱火炮,用遊絲瞄準具自行估計提前量開火。
61式雙25毫米機關炮61式雙25毫米機關炮
艦載飛機
1986年8月,為了驗證艦載直升機的搭載和使用,105“濟南”艦作為試驗平台接受了加裝直升飛機系統的改裝,在大連造船廠結合中修實施加裝直升機起降系統工程。改裝內容主要是拆除了艦尾的主、副炮,深彈發射器等設備,加裝了直升機起降甲板、各種助降設備以及機庫、航空油料艙,油料泵倉,洗滌水倉等設施,並增加了空、地勤人員艙室。1987年7月21日在大連紅旗造船廠進行的改裝工程完工,1987年12月24日105艦首次直升機著艦試驗成功,成為中國海軍第一艘裝備直升機的驅逐艦。當時引進法國技術研製的艦載作戰指揮系統安裝在105艦上進行裝載實驗,還曾經短時間內在直升機起降甲板加裝海紅旗-7飛彈發射器(試驗用途)。105濟南號驅逐艦改裝後,可搭載兩架“直九”反潛直升機,成為051G1型,北約將該艦列為旅大Ⅱ級艦。
105號濟南艦上中國直-9(Z-9)艦載直升機105號濟南艦上中國直-9(Z-9)艦載直升機

艦電系統

濟南號驅逐艦配備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旅大”級最早配備的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是高空作用距離達380千米以上的515型UHF波段雷達,該波段能夠沿海面伸延到水天線以外一段距離,因此對超低空目標探測距離也較微波波段雷達稍遠,對50米高度飛行的低空目標作用距離可達60千米,但是515雷達的距離誤差較大。通常遠程對空警戒雷達轉速為每分鐘6至12圈,數據刷新率不滿足對60千米內高速超低空目標的警戒要求,容易造成2次接觸間隔時間內目標突入距離大的危險情況,因此驅逐艦通常要同時配備轉速高達每分鐘12~24轉的對海和低空近程搜尋雷達,補充水天線通視範圍內的快速搜尋。“旅大”級驅逐艦上安裝354型雷達作為對海和對低空目標警戒手段。
61式雙37毫米機關炮61式雙37毫米機關炮
艦上的515雷達和354雷達都是只能探測目標方位和進行測距的二坐標雷達,不能提供目標高度參數。對於攔截超低空目標來說,“旅大”級驅逐艦主要靠光學射擊指揮儀和342炮瞄雷達完成對目標的俯仰搜尋。

性能參數級

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號參考數據:
開工時間
1968.12.24
下水時間
1970.07.30
服役時間
1971.12.31
退役時間
2007.11.13
建造單位
大連造船廠
標準排水量
3250噸
滿載排水量
3670噸
艦長
132米
艦寬
12.8米
吃水
4.6米
主動力
2台蒸汽輪機,功率72000馬力;雙軸推進
最高航速
32節
續航力
2970海里/18節
船員人數
280名(其中軍官45名)
武器系統
2座76式雙聯裝130毫米/58倍口徑艦炮(射程29公里,射速17發/分鐘)(1987年拆除艦尾處1座);
3座67式雙聯裝37毫米半自動炮(射高8.5千米,射速180發/分鐘)(1987年拆除2座);
4座61式雙聯裝25毫米炮(射高3公里,射速270發/分鐘)(1987年拆除艦尾處2座);
2座三聯裝"海鷹-2"(HY-2)反艦飛彈(射程95公里);
2座FQF2500(65式)12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2/4座BMB-2深彈發射裝置;
38枚水雷;
電子系統
1部“眼罩”354對空搜尋雷達;
1部“細網”對海/對低空搜尋雷達;
1部“網眼”遠程對空警戒雷達;
1部“海王星”導航雷達;
1部黃蜂頭(Wasp Head又稱"WokWon")343火控雷達(用於130毫米艦炮);
1部方結352火控雷達(用於HY-2反艦飛彈);
高桿(High Pole)A敵我識別裝置;
ZKJ-4作戰控制指揮系統;
艦載機
2架國產直-9(Z-9C)反潛直升機

服役動態

探索試驗

濟南號驅逐艦服役38年間,先後完成了飛彈、火炮等多種武器系統及艦載機系統、作戰指揮系統等1400多項裝備試驗,航跡遍布渤海、黃海和東海,圓滿完成了1000多項新裝備試驗任務,獲得300多萬個寶貴數據,為中國海軍主戰艦的改進、定型、生產作出重大貢獻。
濟南號驅逐艦濟南號驅逐艦
1983年,中央軍委為105艦記集體一等功。

受閱榮譽

1995年10月,在海軍“神威-95”大演習中接受了中國中央軍委領導的檢閱。
圖片中的105濟南號驅逐艦掛滿旗,迎接領導視察。(滿旗是將46面海軍通信旗,按兩面方旗一面尖旗的順序排列,懸掛在從艦首旗桿,經桅桿橫桁至艦尾旗桿上。滿旗只在重大節日、慶典、閱兵、迎接黨、國家、政府、軍隊領導人及歡迎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領導人時懸掛。)
濟南號驅逐艦掛滿旗濟南號驅逐艦掛滿旗
作為第一艘國產驅逐艦,濟南號艦備受中國黨和國家領導重視,鄧小平、葉劍英、李德生、朱德、王震、肖勁光、張愛萍、劉華清、趙南起等先後視察檢閱濟南艦。1979年8月視察時濟南艦,鄧小平揮筆題詞:“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
2006年3月,在國防科工委發起的“中國十大名船”評比活動中,“濟南艦”名列軍船之首。
濟南號驅逐艦於2007年11月13日在青島退役,2008年1月31日從海軍基地拖到青島海軍博物館,永久停靠在青島海軍博物館展出。

總體評價

濟南號驅逐艦(舷號:105)的建成服役,實現了中國驅逐艦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跨越,在中國驅逐艦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濟南號驅逐艦濟南號驅逐艦
以濟南艦為首的051型驅逐艦在20多年的研製、生產過程中,形成了包括051基本型、051D型、051Z、051G等型號共17艘戰艦的驅逐艦家族,成為那個年代中國水面艦艇的中堅力量。
濟南艦先後完成了飛彈、火炮等多種武器系統及艦載機系統、作戰指揮系統等試驗,榮立集體一等功。它還多次執行太平洋遠航、南沙戰鬥巡邏、軍事演習等重大戰備訓練任務,接待過朝鮮、高棉等十餘個國家高級軍事代表團的訪問。
以105濟南艦為首的051型驅逐艦在20多年的研製、生產過程中,形成了包括051基本型、051D型、051Z、051G等型號共17艘戰艦的驅逐艦家族,成為那個年代中國水面艦艇的中堅力量。
濟南艦也是一款受制於時代的有著明顯缺陷的戰艦。比如,缺少現代防空、反潛的火力;沒有完善的空調設備和“三防”系統;艦的長寬比過大(超過12),影響適航性和機動性;居住性不夠好,機艙溫度太高,沒有餐廳,只能蹲在甲板上吃飯;水艙較小,全艦隻有前後兩個洗漱間等等。
即使與國外20世紀80年代初期設計、建造的驅護艦相比(如美國“佩里”級護衛艦、“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法國“喬治·萊格”級驅逐艦、義大利“大膽”級驅逐艦、“西北風”級護衛艦、日本“初雪”級驅逐艦等),在各方面性能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防空、反潛、電子戰及自動化水平等方面難以滿足現代海上作戰的需求,其較為單一的作戰功能和用途不僅完全脫離現代驅逐艦設計理念,同時還嚴重製約了中國海軍作戰能力的提高。
總體而言,濟南號為首艦的051型驅逐艦可以認為是中國20世紀60年代的設計思想和70~80年代工業水平的一個縮影,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是當時特定時期國內整個工業設計、研製、生產水平薄弱的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