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龕像
- 拼音:kān xiàng
- 注音:ㄎㄢ ㄒㄧㄤˋ
- 出處:《攝山棲霞寺碑》
南龕摩崖造像是中國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城南1公里化成山。現存龕窟176個,造像2553餘尊。始鑿於隋,多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龕、清代2龕、...
寬4.2米的龕窟內雕刻了93尊佛像,龕中的天王像,腳穿草鞋,別具一格,很富有當時川北墳特色;第53號龕和76號龕的一佛二弟和八部護法神龕,布局嚴謹,雕刻精巧微妙。...
第116號龕在高2.7米、寬4.2米的龕窟內雕刻了93尊佛像,龕中的天王像,腳穿草鞋,別具一格,很富有當時川北墳特色;第53號龕和76號龕的一佛二弟和八部護法神龕,...
南龕摩崖造像是中國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於四川省巴中縣城南1公里化成山。現存龕窟133個,造像2100餘尊。始鑿於隋,多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龕、清代2龕、民國...
《琉森垂死的獅子》如同中國的摩崖龕像,儘管獅子的造型是西方式的寫實語言,但在巧妙地利用遺存的龕洞進行雕鑿和因勢象形的環境處理方面,東、西方藝術家在無意間有...
造像記,指各種宗教石窟、神龕等像的製作留下記錄的文字。所謂“像”主要指基於宗教信仰而製作的崇拜對象。因此所謂的“造像記”,就是指“製造這些像的題記”。...
孫秋生造像龕的尖拱內的雕刻大致分3層,上層刻10身飛天,每側5身,中間刻一寶珠,下層刻尖拱坐佛11尊,在最左側坐佛下方刻一類似於化生像的形象,與其對稱的右側刻...
巴中的摩崖造像始於隋,盛於唐,續於宋、明、元、清。全市現存摩崖造像近100處,1000餘龕(窟),10000餘軀。素有“石窟之鄉”美譽的巴中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邊緣...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騮馬山北麓。共6龕,23尊。主要鐫刻佛、弟子、菩薩和供養人。2~6號龕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號龕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該龕造像...
造像龕位於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局部 窟頂偏北側,與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造彌勒像龕(鄰近約60厘米)和廣川王祖母為幼孫造彌勒像龕呈三角形布於...
在其上開龕造像,多為,極少數與道教有關。並常銘刻造像緣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貫、官職等,有時也有線劃的供養人像。盛行於北朝時期,多發現於河南,陝西、山西、...
武威石塔捕勒菩薩龕像酒泉馬德惠石塔七坐佛及彌勒菩篚龕像拓本酒泉馬德惠石塔塔肩部飛天酒泉馬德惠石塔七坐佛及彌勒菩薩龕像酒泉高善穆石塔拓本...
這裡造像101龕,其中既有摩崖造像,也有石窟造像,牛角寨石窟就是這101龕造像的統稱。 牛角寨石窟 從牛角寨造像龕中殘留的題記,可以推斷這些造像的建造時間。位於53號龕...
龍門石窟魏字洞交腳彌勒像龕造像為一彌勒兩菩薩。隋唐後作佛型,相安大雁塔有唐石刻彌勒坐像。宋元又出現模仿自稱是彌勒雁塔有唐石刻彌勒坐像。宋元又出現模仿自然是...
其中最大的一龕是老君造像龕,始鑿於唐開元18年。龕窟呈雙疊室型,方口,高.3.6米,寬3.4米,深1米。龕內正壁雕鑿主像老君,它跌坐於三層仰蓮瓣蓮台上,其...
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據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
鞏縣石窟分為五窟,除第五窟外,其餘四窟呈方形,有中心柱(窟內方頂與雲岡、龍門石窟之穹窿頂迥然不同),柱四面鑿龕設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頂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