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彝,字和梅,明代順寧府(今鳳慶)人。祖籍山東,其先祖於明洪武初,徒滇後世居順寧城北鼓山橋頭。明天啟四年(1624年),考中舉人,天啟五年考中進士。崇禎年間,官任南京兵部員外郎,後升兵部郎中。
基本介紹
- 本名:龔彝
- 字號:字和梅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順寧犀牛石佛地
- 去世時間:1662年3月18日(南明永曆16年)
- 主要作品:《陪郡守觀插》、《鳳儀寺常住小引》
- 祖籍:山東
生平,逸聞趣事,忠烈尚書龔彝,龔彝作品,
生平
清軍入關後,長江以南先後建立的幾個南明政權相繼滅亡。1646年,廣西巡撫瞿式耕和龔彝等人聯合一些明朝舊臣擁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曆王朝。永曆三年,永曆帝封龔彝兵部侍郎。不久又升任戶部尚書。永曆九年,龔彝隨永曆帝退守雲南。為了長期抗清,龔彝親自到永昌、順寧、景東等地徵兵募糧。永曆十二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退往滇西。龔彝得知後日夜兼程趕到騰衝,永曆帝已逃往緬甸。龔彝只好返回順寧老家。
第二年,當他得知永曆帝的情況後又四處活動,動員各土司起兵反清。龔彝舊部元江知府那崇首先率兵回響。不料此時永曆帝已被清兵俘獲押回昆明。龔彝不顧生死立即趕到昆明,不卑不亢多次求見永曆帝一面。吳三桂同意後,龔彝備酒食菜餚請永曆帝。席間龔彝伏地痛哭,帝也痛哭不能飲。龔彝且拜且哭勸永曆帝飲酒,帝才勉強飲下。龔彝拜哭不止,自感往事已不堪回首,以頭觸地而死,時年康熙元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62年5月5日)。
三日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篦子坡。南明最後一個王朝結束。而龔彝的忠烈卻永遠被後人緬懷。清朝末年,順寧知縣親自撰文,知府琦磷附跋立“明戶部尚書龔彝老先生之故里”碑亭於順寧城北的鼓山橋頭。民國元年,順寧知府張漢皋將昭忠祠改名為龔公祠。李根源題書“磅礴萬古”四個大字匾額懸於祠正堂。
清末,蒙化府(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人毛健在龔彝就讀成名和隱居之所的茶房寺立石碑,上書“明戶部尚書龔和梅讀書和隱居處”,以此彰揚龔彝高風亮節的精神品質,並在蜢璞岩上題書《吊龔尚書》詩一首,詩云:
國破身囚痛桂王,魯戈無力返西陽;
銀蒼已失江山色,金碧皆沉日月光。
殉難甘同明祚盡,捐生怕見故居亡;
忠臣缺筆遺忠烈,我溯前徽補讚揚。
逸聞趣事
明代晚期,雲南有一位效忠於明王朝的忠臣義士,在他的家鄉鳳慶和巍山等民間,廣為流傳著他的諸多逸聞趣事:此人名龔彝,字和梅,祖籍山東,明洪武開滇,他的先祖戍衛屯田時徙居順寧府(今鳳慶)城北鼓山橋頭?龔彝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從小聰慧,深得家人的寵愛。年輕時,極好讀書和喜歡安靜的環境,在遠離家鄉的東部漾濞江邊上的蜢岩(今屬巍山肥牛街鄉)上修建了一座小樓,不問世事,發憤讀書:此地前臨漾濞江,後依筆架山,山壑雲天,古樹蔭濃,環境清幽,從蒙化(今巍山)進順寧、通緬甸的占道就從山腳而過。此山箐多猴子,民間傳聞,由於龔彝專心致志地攻讀四書五經,每當傭人將飯菜擺到他書樓的桌子上,他常常忘記吃飯,就被窗外的猴群入內吃得個精光,傭人不得一次次地為他重新做飯。明天啟四年(1624年),他首次出山赴考,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中舉人,第二二年又赴京應鄉試,連捷進士,聲名大播。崇禎年間,他官任南京兵部員外郎,後升兵部郎中,為福王政權的兵部尚書史可法所器重,出使廣西掌握大權。
忠烈尚書龔彝
順寧府(今鳳慶)人龔彝,是明末忠臣。對這樣一個前朝的死節忠臣,清末朝廷體制內的兩個大臣,竟敢明目張胆地頌揚,即可知他在鳳慶的影響和地位——知縣親自撰文,知府琦磷附跋的“明戶部尚書龔彝老先生之故里”碑,靜靜地享受人們的欽敬與懷念。文人毛健在龔彝昔日就讀和隱居的“茶房寺”,敬立“明戶部尚書龔和梅讀書和隱居處”石碑,並題《吊龔尚書》詩:“國破身囚痛桂王,魯戈無力返西陽。銀蒼已失江山色,金碧皆沉日月光。殉難甘同明祚盡,捐生怕見故居亡。忠臣缺筆遺忠烈,我溯前徽補讚揚。”
1912年,順寧府“昭忠祠”改名為“龔公祠”,正堂懸掛民國元老李根源題的“磅礴萬古”匾額,殿側有著名學者趙藩撰《明死節戶部尚書順寧龔公祠祀碑》,多年來供人瞻仰、祭奠。正所謂“青山有幸埋忠骨”。
歷代官員多如牛毛,何以龔彝會受到如此敬重和禮遇?據《順寧縣誌》記載:龔彝,字和梅,明代順寧府人。祖籍山東,其先祖自洪武初年來到雲南後,就一直居住在順寧城北鼓山橋頭。龔彝幼年聰穎好學,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士,崇禎年間任南京兵部員外郎,兵部郎中。清軍入關後,長江以南先後建立的幾個南明政權相繼滅亡。1646年,廣西巡撫瞿式耕和龔彝等人,聯合一些明朝舊臣,擁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曆王朝。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1649年),永曆帝封龔彝兵部侍郎,不久升任戶部尚書。永曆九年(順治十二年,1655年),龔彝隨永曆帝退守雲南。為了長期抗清,龔彝親自到永昌、順寧、景東等地徵兵募糧。永曆十二年(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退往滇西。龔彝得知後日夜兼程趕到騰衝,永曆帝已逃往緬甸,只好返回順寧老家。第二年,當他得知永曆帝的情況後又四處活動,動員各土司起兵反清,龔彝舊部元江知府那崇首先率兵回響。不料此時永曆帝已被清兵俘獲押回昆明。在外組織反清的龔彝得到訊息後,不避生死,毅然趕赴昆明,前去拜見永曆帝,遭守衛士兵拒阻。龔彝大義凜然地一句話,不僅懾服了吳三桂,也令後來者嘆服不已:“此吾君也!我為其臣,君臣之義,南北皆然。我只一見耳,何拒我為?”史載:“守者往啟三桂,三桂許之,乃入見。至誠所動,金石為開……嗚呼!明季忠烈之士,如公者曾幾人哉!”龔彝見到永曆帝,恭恭敬敬行完君臣大禮,進上帶來的酒菜,再三勸飲,在看到永曆帝飲完三杯後,碰頭自盡。史載:“龔彝再拜不止,遂觸地而死。王撫之,慟幾仆。”
“識時務者為俊傑”曾被多少人奉為金科玉律,曾被多少仕宦之人作為保身的圭臬!然而,龔彝不這樣,他就像一隻撲火的飛蛾,只管一意前去,用生命劃出一道璀璨的光。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就是信念,這就是精神,這就是龔彝為後世瞻仰的原因之所在。
龔彝作品
龔君文采飛揚,才冠當世,他所寫的《陪郡守觀插》:“幾年搔首想承平,今日逢君湖水清。擊楫西南嗟半壁,登樓談笑鞏長城。訟庭飛鳥閒來往,沃野耕牛狎雨晴。莫道治成無可象,農歌到處識民情。”至今傳載詩書,被人傳誦。在鳳慶,他留下的如今唯一可讀到的一篇短文也令人頗感有文采,有哲理,其文叫《鳳儀寺常住小引》,文曰:余觀楞嚴經云:“祗陀林前松直棘曲,總成真性,脫使瞿曇氏不志於貝葉,則奕世之末,亦泯泯無聞矣。”徭是而知古初有善則記之,可為惇史,豈無其說而處此,茲我順建梵宇為習儀所,詎無足志者哉,僧人如緣稍具慧根,先任李公祖見而,奇之,命為本寺主持,此僧亦不負知遇,行菩薩道,廣植福田,雖未能以一團食散周沙界,然是處清眾,亦不須持缽於王舍城;今若不鐫於石,嗣是之圓頂方袍,鳥知木有本水有源歟,倘繼宗風而起者,聽其轉移,不惟如緣歷數十年之辛苦。付之灰冷,即諸大檀越現宰官身者,大善知識現居士身者,無量無邊作佛事,難免如夢幻泡影,特悉記於左,以志不休,即以鳳儀寺(鳳儀寺,位於鳳慶城大北門內,後改為玉皇閣,今招待所)悟入祗陀林未為不可,是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