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房寺,古喻“余謂此景不可失,乃循回磴披石關而徙之。閣乃新構者,下層之後,有片峰中聳,與後崖夾立。中分一線,而中層即復之;峰尖透出中層之上,上層又疊中層而起,其後皆就崖為壁,而綴以鐵鎖,橫系崖孔,其前飛甍疊牖,延吐煙雲,實為勝地……”這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慕名遊覽了大理巍山的茶房寺(又稱靈岩寺)後,在《滇游日記》中對其建築藝術和秀美景色所作的精彩描寫。
讀後著實讓人想親臨其境,一睹茶房寺之風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房寺
- 外文名:the temple
- 地理位置:雲南省大理市
- 著名景點:茶馬古道
寺廟由來,相關典故,古人詩云,寺內勝景,地圖導航,
寺廟由來
茶房寺,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牛街鄉愛國村委會境內,瀾滄江重要支流———黑潓江江東岸的筆架山麓,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岩,名叫蜢璞岩,茶房寺就建在蜢璞岩的懸崖峭壁中間的一橫台上,寺為亭閣式建築,建築風格獨特,共有三層,三面出閣架斗,一面無閣,緊依崖壁,從下至上,一閣比一閣小。臨岩一面緊依岩壁,屋架用大鐵環緊緊扣在峭壁的岩孔中。整座寺懸掛於懸崖峭壁上,凌空霄漢,奇險萬狀。遠看就像鑲嵌在峭壁上的一座瓊樓玉宇,顯得高峻奇險,給人一種撲塑迷離的感覺。
相關典故
說到茶房寺,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明代戶部尚書龔彝。龔彝,字和梅,明代順寧府(今鳳慶)人。他年輕時好讀喜靜,於是就在蜢璞岩上修建了一座小樓刻苦鑽研,讀書習文。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考取舉人,第二年連捷進士,任南京兵部員外郎,次升郎中,後轉任戶部尚書。
明永曆九年(1655年)四月,他隨永曆皇帝朱由榔入滇,被派往蒙化、順寧、景東、永昌等地徵募兵糧,不久吳三桂領清軍進占雲南,永曆帝在明將沐天波等人的護送下逃往緬甸避難。龔彝得知後,追永曆帝至騰衝未追上,於是又只好退回蜢璞岩隱居。這時候,由他當年建的讀書樓已由當地僧侶擴建為寺廟。
古人詩云
清末,蒙化府(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人毛健在龔彝就讀成名和隱居之所的茶房寺立石碑,上書“明戶部尚書龔和梅讀書和隱居處”,以此彰揚龔彝高風亮節的精神品質,並在蜢璞岩上題書《吊龔尚書》詩一首,詩云:
國破身囚痛桂王,魯戈無力返西陽;
銀蒼已失江山色,金碧皆沉日月光。
殉難甘同明祚盡,捐生怕見故居亡;
忠臣缺筆遺忠烈,我溯前徽補讚揚。
茶房寺地處山箐之中,三面臨壑,箐深林幽,壑中古樹參天,清泉潺潺,風景優美。箐中常有猴群爬到岩壁和茶房寺頂打鬧嬉戲,給遊人增加無窮樂趣。過去滇西經巍山、過鳳慶,通往緬甸的茶馬古道就從茶房寺下經過。
寺內勝景
自古及今,過往商貿行人經過此地,常進寺休息,觀賞靈岩寺的風光勝景。由於茶房寺有著險峻雄偉的獨特建築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再加上那裡是晚明名人龔彝讀書成名和隱居之所,因此自明代以來就一直被世人稱作“蜢璞岩仙境”,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文人和遊客。曾有很多的文人學士慕名遊覽茶房寺,留下眾多詩文佳句。為了紀念明戶部尚書龔彝和文人毛健,從80年代開始,當地的彝族民眾把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九這天定為“茶房寺朝山會”。幾年來,從未間斷。 “朝山會”這天,大理、巍山、南澗、鳳慶、漾濞等地的彝族同胞都會自發地來到茶房寺,趕“朝山會”。白天朝山,晚上則在離寺廟不遠的草地上通宵達旦地踏歌狂歡,異常熱鬧。
隨著小灣電站工程建設的不斷加快,相信等到小灣庫區蓄水後,茶房寺將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險峻雄偉的獨特建築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成為小灣庫區上的一個旅遊新亮點。
地圖導航
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