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正骨法

龐氏正骨法,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醫藥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龐氏正骨法
  • 類別:傳統醫藥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

歷史淵源

龐氏正骨法是京西龐氏族人根據中醫精華理論和古老傳承,總結三百年數代人臨床經驗,以無痛特效正骨手法為主、以獨創方藥和推拿、按摩、針灸及竹夾板等為輔,既治骨骼脫位、移位、滑位、關節錯縫和韌帶傷等骨骼軟傷,又治骨折這一骨骼硬傷的一整套中醫骨傷科診療方法。
龐氏正骨法源遠流長、傳承有序。據族譜記載,京西龐氏系“北宋醫王”龐安時後人,世代行醫,至明朝時又出一名醫——龐憲(李時珍大弟子)。祖籍湖北蘄春,奉旨北上京師陪侍,後遷至保全州(現河北涿鹿縣)定居,至清朝時尤以正骨術名聞京城。清末龐萬盛文武兼備、醫術精湛,先後在京師和庫倫(現外蒙古烏蘭巴托)一帶專治骨傷科疾患,有口皆碑。其子龐佃仁(1902—1978年)繼承家學,又從崑崙派大雁功第二十六代傳人楊德山處習得道家推拿術,融會貫通後令龐氏正骨法更顯奇效。目前龐氏正骨法已傳至第四代,診療區域也由京西拓展至大江南北,在南京、寧波、太原、武漢、北京等大中城市運用尤廣、聲名日隆。
理論完備、自成一家。堅持整體思維,注重氣血兼顧、內外結合,以“觀其體質,辨其陰陽,注重寒冷濕邪;以氣血為先,筋骨並重,綜合調理傷病”為指導思想,在診治上強調“筋骨損傷,三期(正骨、理筋、活血)治療;內傷症治,須辨臟腑氣血,陳傷老損,審因度勢”,在手法上強調“輕柔透巧,穩而有勁,柔而靈活,細而正確”,在用藥上強調“方隨證變、藥隨病異”,並通過長期實踐創造出九分散、玉真散、七厘散、夏枯草膏藥等一系列驗方。向大眾普及中醫“筋為骨用、筋骨並重、骨正筋柔”理論的同時,又兼收並蓄、與時俱進,獨創性地提出“骨關節病擠壓病因學說”、“四維正脊論”和“脊柱各部退變不同步誘發功能性疾病”,還就“頸源性腦中風的病機與治療”、“假性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鑑別與治療”以及“現代生活方式對脊柱健康的不利影響”作出系統闡述。

工藝特徵

攻堅克難、療效驚人。以“摸診不首用x光、治療不首用西藥、治癒不留後遺症”為原則,主要使用純物理、精準快、無痛苦、無副作用、多招式的祖傳手法,高效矯正全身各部骨骼位置。能令骨折處對接準確、完美癒合;對廣泛困擾現代人的頭、頸、胸、腰痛和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痛能手到病除;對遷延數十年的陳傷老損和股骨頭壞死各類退行性病變能明顯緩解疼痛並最大限度治癒;對骨科界公認極難治癒的脊柱大幅側彎、骨盆位移、脊柱側位曲度改變和椎體間隙改變等有立竿見影之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