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七層,六角型,二層以上砌假拱卷門,塔身20.7米,其中塔剎生鐵鑄造、三層、葫蘆形、高2.1米,塔底層邊寬2.6米。第七層每角懸鐵風鈴1隻。塔身西北側一至四層有一裂縫,寬處有4厘米,是1855年地震所致。塔身周圍上下彈痕累累,一隻風鈴曾為侵占舒城日軍槍彈擊毀。1956年、1979年、2007年縣政府三次撥款維修,塔底座向外擴展1.27米。加高1.7米,用混凝土條塊砌護。新鑄造鐵剎和風鈴6隻,彌合塔身裂縫,重做挑檐、塔角。塔基東南面建欄桿和台階式花園,栽花植樹,四季常青。1984年11月.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此塔建築牢固,氣勢雄偉,是舒城縣城的標誌。縣誌記述,這裡原是煙柳帶水,參天古柏掩寺廟,蕭疏靜謐。寺廟旁有飛霞亭。每當飛霞晚照,宿鳥歸林,古寺鐘聲瀰漫著“落日回光歸宿鳥,餘霞散綺貫長虹”的氛圍。被譽為“飛霞晚照”,是“龍舒八景”之一。 |
被稱為宋代畫第一的家李公麟晚年回故鄉舒城歸隱時,曾在塔下建有“歸來宅”,旁有放生池及清心亭。李氏與其兄弟曾在這裡與蘇軾、黃庭堅、王安石、米芾等文壇畫友詠詩作畫。蘇軾曾寫下“樂天早退今安有,摩詰長閒古亦無。五畝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輞川圖。近聞陶令開三徑,應許揚雄借一區。晚歲與君同活計,如雲鵝鴨散平湖。”描繪了這裡美麗的景色,也道出李公麟隱退後的閒適心情。 |
當年的建築均已不復存在,惟龍頭塔依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