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藏宮,原名龍藏寺,位於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系明朝皇帝朱元璋長孫朱允炆在位時所建造,迄今已有600年歷史,是重慶市渝北區有名的道觀。
解放後,龍藏寺停止了宗教活動,神像被搗毀,教職人員還俗。1950年,道觀被龍興糧站使用做了糧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以宏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要特徵的道教發展較快,渝北區道教信眾大量增加,需要開放活動場所,為滿足信教民眾的需要,1999年1月,渝北區人民政府恢復龍藏寺為道教活動場所。根據道教信眾意願,更名為龍藏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藏宮
- 外文名稱:longcang Palace
- 地理位置: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08:00-晚17:30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三清殿、古戲台、建文帝坐像
- 所屬派系:全真教龍門派
- 法人代表:嚴崇弘道長
- 建廟朝代:明初
地理位置,景觀概述,注意事項,歷史事件,
地理位置
龍藏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龍興古鎮藏龍街115號。
龍藏宮
景觀概述
龍藏宮坐落在古鎮藏龍街,坐西向東,占地面積3800多平方米。據有關史料記載,此廟在明初之前是一個小廟,後來建文帝在此小廟避難,躲過朱棣的追兵,得以脫險,後小廟經擴建命名為龍藏寺,後改為龍藏宮。現為道教信徒的中心活動場所。
龍藏宮呈四合院布局,前後分三重:前殿、中殿、後殿,兩旁各有耳房相接,外圍四周是高大的風火牆。跨進山門,即入前殿,前殿頂上是樂樓,即戲樓。戲樓由32根石柱托起,房頂為單檐斜山頂,木結構,蓋青色筒瓦。前殿供靈官神像,手執金鞭,監督世上有過錯之人悔過自新。中殿為三清大殿,正中塑三尊神像,分別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名曰:“一炁化三清,即太上老君一人也!”三神像右邊塑文昌帝君、財神和藥王像。左邊塑慈航真人(即觀世音)神像。遊客進得此殿,肅然起敬,虔誠驟至,邪念可消。後殿共分六個小殿,左邊一殿為無常殿,中間供東嶽帝君,兩旁分別為無常大爺、無常二爺、無常大娘、無常二娘、判官、小鬼、雞腳神;二殿為觀音殿,中間供送子觀音,兩邊為白無常、黑無常、馬夫;三殿為太上老君殿,中間供太陽天子和月光慈母,兩邊分別為秦越高公、華佗祖師、張公景、秦李公、曹氏老夫人、扁鵲仙師六尊神像;四殿為岳飛殿,供岳飛和二戰將;五殿為真武祖師,手握利劍,斬妖除魔;六殿供斗母元君和王母像、地母像。
注意事項
龍藏宮每年廟會法事不斷,香火旺盛,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做觀音會;二月十五做太上老君生辰會;每年六次朝拜北斗;還有藥王會、眼光會……一年四季趕廟會,燒香信眾絡繹不絕,熱鬧非凡。願意參會的信眾或遊客可以留意日期。
歷史事件
據《江北縣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在太子死後,立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繼位,即聽信臣下進言“削藩”首以其叔周王朱肅有罪,廢為庶人。次年改元“建文”。夏,又相繼將皇叔齊王、代王、岷王廢為庶人,逼湘王自殺,遂激起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率“靖難兵”從燕京(今北京)揮軍南下,於建文四年(1402)攻破皇都金陵(今南京)。
皇宮火起,建文帝乘亂出逃,喬裝僧侶,避難入川。燕王自立為永樂帝,亦疑建文逃匿,而連年四出偵緝,以防後患。永樂四年(1406),建文帝取道太洪江(今御臨河),直奔鄰水縣麼灘途中,夜宿江北隆興場一小廟。黎明起身,行至場外橋邊,察覺後有追兵將近,便返回小廟,藏於神龕下石洞中。入洞衝破的蛛網,復經蜘蛛補結;陣風吹過,又將足跡掩蓋,使蛛網粘灰。追兵到隆興搜尋至此,見廟貌殘破,滿地塵封,洞結蛛網,便認為是人跡未到之地,隨即西向山區追尋而去,建文帝因此得以脫險,後來到達鄰水麼灘,在舊臣杜景賢處隱居。
後世就建文帝脫險的小廟加以培修,命名為龍藏寺(即今龍藏宮),並在寺內豎碑,立“帝德神功”坊,命名小橋為“回龍橋”,至今猶存;隆興場於是更名為龍興場,而太洪江也更名為御臨河,一直沿襲到現在。忠縣知縣楊紹南為此作詩曰:“骨肉奇變走天涯,貴至帝王亦出家。蛛網洞結神護佑,七旬老佛莫咨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