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區劃沿革,經濟建設,社會狀況,村鎮建設,文化體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地理,經濟發展,基層黨建,名勝古蹟,
歷史沿革
得名由來
龍硐場鎮興於明朝中期,據傳場東一山崖洞中有巨龍出現,故取“龍硐”之名。萬坳場成市於清朝初期,一萬姓人家居住於此,周邊農戶多到此交易,逐漸成市,並取名“萬家坳”。民國29年,首次合併龍硐、萬坳兩鄉為龍萬能鄉,鄉名由此得來。後幾經分合,直至2001年並鄉建鎮,定名龍萬鄉。
區劃沿革
始建於清代,置在城鄉萬坳場保。
民國元年(1912年),稱萬坳團。
民國23年(1934年),為萬坳鄉。
民國29年(1940年),合併龍硐、萬坳為龍萬鄉。
民國36年(1947年),分設龍硐鄉、萬坳鄉。
2001年,撤區並鄉建鎮,合併萬坳、龍硐鄉為龍萬鄉。
2015年末,轄白英、程山、荷灣、華利、羅橋、五餘、下井、協和、謝扁、月亮、張灣、趙岩、中和、自力等農業行政村14個,萬坳、龍硐社區居民委員會2個
經濟建設
龍萬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重點抓好各項工作。
一是實施農業結構調整,開展規模種植和養殖,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動員和組織農民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二是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多方籌集資金用於土地開發整理、公路建設、山坪塘及渠道、電排維修。
三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制定發展個私企業的優惠政策、措施,努力為企業做好協調服務。四是抓好勞務輸出,開發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2003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748萬元,農業總產值5686萬元,工業增加值1063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1萬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7610萬元,財政收入142.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77元。龍萬鄉黨委、政府緊緊依靠全鄉廣大幹部、民眾,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推進“城鄉統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創了全鄉工作新局面,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政治保持穩定,歡迎各界客商前來投資興業!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3.6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08萬元。
第一產業 2015年,發展家庭農場13個、專業合作社5個。種植花椒160公頃,播種糧食麵積3049公頃,產量2.23萬噸;出欄生豬2.33萬頭、肉牛671頭、肉兔44.3萬隻、家禽30.94萬隻。
第二產業 2015年,有鞭炮、製衣規模工業企業2家,產值1.21億元、利潤206.1萬元。年末,有蜂窩煤廠、機制磚廠等工業企業51家。
第三產業 境內有萬坳、龍硐、瓦子坪場鎮3個,場鎮面積15公頃,建有農貿市場4個。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7億元。
社會狀況
村鎮建設
2015年,整治山坪塘83口、石河堰8道,新建蓄水池63口、水渠28.2千米。硬化道路19.35千米,改造龍硐、萬坳社區棚戶57戶。環境整治建成鄉污水處理廠,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通過國家級驗收,下井村評為全省環境優美示範村。年末,已建成農民集中居住點2個,占地面積2.97公頃,建築面積3.54萬平方米,住房245套。萬坳、龍硐2場鎮有居民517戶1239人。
文化體育
保留有春節耍龍燈、獅燈和唱車燈等傳統文化習俗。2015年,舉辦鎮鄉文藝演出等活動6次。
教育
2015年,龍萬鄉九年制學校開設教學班級39個,有中、小學生1518人。龍硐九年制學校在校學生1061人。
醫療衛生
全鄉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25個,鄉村醫生25人。衛生院開放病床20張,有萬元以上設備9台。2015年,兒童免疫接種疫苗5911人(次),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11萬人,城鎮居民參加醫療參保620人。
社會保障
2015年,納入農村低保1073人、場鎮低保36人,供養“五保”人員263人,生活救濟391人(次)。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345人,發放6065人基本養老金600餘萬元。
地理
下有萬坳街村,龍硐街村,貴家廟街村,下井街村,有行政村12個分別是中和。謝扁和碧潭村和為謝扁村。下井。羅橋。月亮。程山。協和。華利。趙岩。游凹,張灣。五餘,十二五期間預計種植3萬M甜橙,縣道馬童路穿場鎮而過,成自路穿境而過,交通方便,村村通工路,謝扁村公路便捷有全村有水泥路10公里石子路5公里教育環境硬體各方面良好是城鄉統籌村集中住房安置示範村。協和村有次枝口自來水廠和肉牛養殖基地,是城鄉統籌村集中住房安置示範村。
經濟發展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3.6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08萬元。
第一產業 2015年,發展家庭農場13個、專業合作社5個。種植花椒160公頃,播種糧食麵積3049公頃,產量2.23萬噸;出欄生豬2.33萬頭、肉牛671頭、肉兔44.3萬隻、家禽30.94萬隻。
第二產業 2015年,有鞭炮、製衣規模工業企業2家,產值1.21億元、利潤206.1萬元。年末,有蜂窩煤廠、機制磚廠等工業企業51家。
基層黨建
全鄉有14個村,兩個社區,共3.3萬人。20個黨支部,其中:機關黨總支部1個,學校黨支部2個,企業支部1個,社區黨支部2個,農村黨支部14個;黨小組120個,有黨員861名,其中: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94名,其中女性黨員132人,農村黨員810人。
名勝古蹟
龍硐場原有文昌宮、天后宮、中和寺、高洞廟等寺廟,以及龍洞、爬岩寨、羅橋、銅鑼河橋等古蹟。現今除銅鑼橋保存較好,列為縣級文物外,其餘已難尋遺蹟。
銅鑼河橋 位於華利村12組與月亮村交界處,建於清代中期。石橋橫跨銅鑼河,為5方孔、4墩平橋,橋高2.9米、孔跨2.1米。橋面由10塊長方巨石鋪成,長13.5米、寬1.9米;橋墩平面呈梯形,東北面四墩上立巨石分別雕刻龍頭、象頭各2尊,西南兩墩石上雕刻龍、象尾部;中部兩墩龍頭昂首挺立,形態威嚴,龍口一張一合,龍尾向上翻卷;兩邊象頭雕刻細膩,姿態祥和。石橋保存較完整,石刻生動,具有較高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