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鰲江劃大龍),流行於浙江省平陽縣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鰲江劃大龍,是平陽縣鰲江鎮民眾為求五穀豐登、魚蝦滿艙、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創造、傳承並享用的民俗文化瑰寶,其寓意深刻,兆吉慶祥和。鰲江大龍見證了鰲江的發展變化。
2014年11月11日,浙江省平陽縣申報的龍舞(鰲江劃大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Ⅲ-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鰲江劃大龍)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項目編號:Ⅲ-4
- 申報地區:浙江省平陽縣
- 非遺級別:國家級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主要流程,表演形式,製作要求,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鰲江劃大龍,民間流傳始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自古以來,鰲江迎龍是當地漁民在每年元宵節前夕,為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或慶祝豐年而興起的民間習俗活動。由於緊靠大江,鰲江鎮居民世代以捕魚為生,於是他們借物寓意,並結合了當地漁民對鰲江和海龍的崇拜與信仰,創造了吒咤風雲、氣勢磅礴的鰲江大龍,也創造了這一造型獨特、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燈彩。
據《平陽縣誌》記載:清末縣令湯肇熙(1882年任平陽知縣)因劃大龍,偶有滋生爭毆之事,於是在《禁古鰲頭燈示》中云:“古鰲頭上、中、下三步,凡某步迎龍,其餘兩步即扮抬閣、高蹺、煙火等戲……”明令禁止劃大龍活動的進行。
民國5年(1916年),鰲江名人王理孚先生曾在《海髯詩》中描寫鰲江劃大龍場面:“每逢農曆元宵節賽演三日夜,用火化去。送燈之夕,健兒數百負之以趨,繞市三匝,小孩三五成群,於道間拾得片鱗寸甲,即歡呼疾走以表歡迎之意。金鼓喧闐,人聲鼎沸,亦壯觀也。”並且在《海髯詩》中還作《鰲江龍燈》一詩:六鰲海上架山來,火樹銀花夜夜開;猶是承平歌舞意,一聲鼉鼓起春雷。海邦百怪此為宗,難得春燈歲一逢;到底紙糊成閣老,人間何處有真龍?滿身鱗甲不飛行,大舉依然賴眾擎。去地只差三五尺,昂頭便覺勢縱橫!男兒壯氣貫雲霄,咫尺龍門尾已繞;莫道江村長寂寞,人聲如海月如潮。讚譽鰲江大龍的磅礴氣勢勝似真龍。
民國24年(1935年)4月5日,項經川在上海出版的《太白》半月刊上詳細介紹了當時鰲江劃大龍的有關情況。
另有《項經川文集》,其中也記錄著“文革”期間,劃大龍活動曾一度遭遇停歇。種種原因,讓鰲江大龍沉寂了長達70多年。
隨著改革開放,溫州各地社會經濟的大力發展,鰲江劃大龍這項寄寓了廣大人民美好祝願,並且蘊含著重要歷史價值、人文價值、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民俗活動,才得以再現。
2012年元宵節參與“迎龍盛典”活動的鰲江大龍身長達80多米,重約3噸。 200多名壯漢負責抬龍,氣勢磅礴的大龍身後還有25個表演方陣,整個巡遊隊伍長達1000餘米,參加人數多達900來人。
舞蹈特色
主要流程
鰲江劃大龍保留著大龍製作、龍燈開光(請香爐)、畫龍點睛、巡街遊行、祭神儀式(收香)、捆龍化龍等傳統民俗事象,同時伴有祈福祝願、舞龍舞獅、劃旱船等民間表演。
表演形式
鰲江劃大龍是一項系統性的民俗活動,其內涵豐富,從大龍製作、開光儀式、迎龍、直到送神等儀式活動,皆是非常講究的。大龍製作完畢,當地數百民眾在頭家的組織下,擺妥香、燭、八仙桌、鞭炮、葷素供品,請來道士請神,盡進香、叩拜之禮,以行開光儀式。其後,當地享有較高威望人士在道士的帶領下登上扶梯,親近龍頭,掀開敷在龍眼上的紅紙,用毛筆恭恭敬敬地在龍眼上點睛。畫龍點睛之後有燃放鞭炮等內容。這一過程,常成為慶典活動的一大亮點。在劃大龍巡街遊行隊伍中,往往伴有民間吹打、舞龍舞獅、劃旱船等表演小團體,營造和諧、喜慶氛圍。巡街遊行一般持續三天,環繞鰲江城遊行三圈。孩子們跟在大龍遊行隊伍之後,拾撿落在街上的龍鱗龍甲,歡呼雀躍。巡街遊行之後,還將進行送神儀式,捆龍化龍,民間稱之為“送龍上天”等民間儀式活動。
製作要求
大龍由於形體巨大,由民間扎龍藝人和他的11位助手,經15天才完成。大龍的製作十分考究,集溫州竹編、紙紮、剪紙、書畫等工藝之大成。藝人們選用特大毛竹,破成竹條,編成直徑約2米的圓圈,作為龍身的骨架;採用防水紙(或用紗布),依照龍身骨架的形態均勻平滑地糊牢;紅、黃等色油漆在糊好紗布的龍身上描繪精美圖案。工藝複雜,技藝精湛,風格獨特,造型華麗雄偉。藝人們還運用現代科技,在龍腹中裝上580盞白熾燈和七彩燈,甚至噴水設備等。夜晚燃燈,大龍全身透亮、流光溢彩、立體感十足;龍鼻還利用水循環,可噴煙吐水,靈氣逼人、栩栩如生,宛如真龍出海。
鰲江大龍自誕生以來,大小自定,長度不一,隨年份增長而增長。龍體碩大無比,造型華麗生動,儀表威武,給人以震驚、自豪、奮進之感。今日我們所見大龍的身長共75米,頭尾分9段,取“龍生九子”之意,龍頭直徑達5米,龍角寫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龍身上不僅有巨大的鱗片,還繪有精美的書畫圖案。大龍重達5000斤,因此在巡街遊行過程中,需近200名壯漢手拉肩扛著大龍緩緩地前進,每段龍體需抬工20人,龍頭40人,統一著裝和指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鰲江劃大龍民俗成分豐富,鄉土氣息濃郁,不僅歷史、人文、藝術價值兼具,還能促進當地民眾性文化消費和商業、旅遊業的繁榮。鰲江劃大龍是鰲江人民創造並享用的民俗文化瑰寶。
鰲江劃大龍是增進鄉情、團結民心的有效載體。
傳承狀況
鰲江劃大龍不僅在民間有序傳承、順利開展,成為百姓的文化享受,而且得到政府支持,成為文化品牌。然而,傳承人和製作老師年事已高,推進保護工作十分緊迫。
保護措施
2012年,在平陽站東首設立了鰲江大龍展示廳。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平陽縣鰲江大龍文化研究會獲得“龍舞(鰲江劃大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鰲江劃大龍)項目保護單位平陽縣鰲江大龍文化研究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07年,鰲江大龍為北京奧運祈福閃亮登場。
2009年,鰲江大龍又應中國(浙江)非遺博覽會邀請,到杭州為國慶60周年賀喜。
2013年9月30日,第二屆鰲江大龍文化藝術節活動於平陽站廣場開幕,主題為“龍騰鰲江、再創輝煌”。
- 榮譽表彰
2009年,鰲江劃大龍被評為全省非遺普查十大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