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江大龍

鰲江大龍

鰲江大龍是浙江平陽縣鰲江鎮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鰲江大龍始於明萬曆年間,是當地漁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或慶祝豐年,在每年元宵節前夕,興起劃大龍活動。浙江平陽縣鰲江鎮是鰲江大龍(燈)的誕生地。這裡屬江南平原水網地帶。這裡有一條全國著名的涌潮江,稱“鰲江”。平陽鰲江迎龍,其龍身用毛竹彩紙裝飾而成。長40米,龍頭有丈三四闊的房子那么大。龍的大嘴張開著,裡邊銜有一個龍珠。龍珠的斜前方是空出成半圓球形的上唇,上面用彩色畫著八仙和劉海。2009年9月,鰲江大龍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鰲江大龍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簡介,鰲江,

簡介

鰲江大龍始於明萬曆年間。當地漁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或慶祝豐年,在每年元宵節前夕,興起劃大龍活動。根據文獻考證,至遲在清代,鰲江大龍已在平陽民間盛行:“古鰲頭上下三步(埠),凡某步(埠)迎(大)龍,其餘兩步(埠)即扮抬閣、高蹺、煙火等戲。”由於在劃龍中發生鬥毆和強索緣銀現象,清光緒年間,平陽縣令湯肇熙曾下告示,禁止劃大龍。 但民俗自有頑強的生命力,是很難一禁即止的。到民國時期,劃大龍更加盛行。1916年,平陽人王理孚曾著文描述鰲江劃大龍盛況:“(鰲江大龍)每逢舊曆元宵賽展三日夜,用火化去。迎燈之夕,健兒數百負之以趨,繞市三匝,小孩三五成群,於道間拾得片鱗寸甲,即歡呼疾走,以表歡迎之意。金鼓喧闐,人聲鼎沸,亦壯觀也。”
1936年4月5日,上海出版的《太白》半月刊曾發表平陽人項經川寫的《捆龍夜的楊府殿前》一文,也詳細介紹了當時鰲江劃大龍的有關情況。平陽鰲江迎龍,俗稱“劃大龍”,遠近聞名。其龍身用毛竹彩紙裝飾而成。長40米,龍頭有丈三四闊的房子那么大。龍的大嘴張開著,裡邊銜有一個龍珠。龍珠的斜前方是空出成半圓球形的上唇,上面用彩色畫著八仙和劉海。龍眼像盞大燈籠。後面是龍頭頸,彎彎曲曲,像一條巨大的蟒蛇頸。由龍頸向上望,在龍的上唇的反面有一個亭子,裡面站著紅臉的楊老爺。亭子後面的龍背上有“童子拜海”“八仙過海”“楊家將”等神話和歷史人物......再後邊是龍尾,前半低下,後半翹起,也用竹竿支撐,大龍前後有百餘人抬槓向前移動。過村走巷,每停下就祭祀一番,有參龍者敲著大鼓演唱吉祥頌詞。大龍需迎3至5日,最後把龍整個捆在板凳上,用火燒掉,謂“送龍上天”。
2009年6月,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十大新發現揭曉,鰲江大龍一舉奪魁。9月17日首屆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杭州開幕,“鰲江大龍”在200多名壯漢的簇擁下橫空出世。大龍長80米,相當於3節火車車廂的長度,一顆牙齒有半人高,一眼望過去根本看不到龍尾。

鰲江

浙江平陽縣鰲江鎮是鰲江大龍(燈)的誕生地。這裡屬江南平原水網地帶。這裡有一條全國著名的涌潮江,稱“鰲江”。鰲江原稱始陽江、橫陽江、錢倉江,為什麼後來要改稱“鰲江”呢?據史載,是由於江口涌潮似巨鰲負山,故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