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過程
2001年,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在海南三亞以東農423為母本,龍稻3號(原代號哈99-88)為父本配置雜交組合。2009年,田間編號定為哈09-05。在參加區生試的同時進行DUS測試,孕穗期耐冷性鑑定、抗病鑑定及稻米品質鑑定,結合各試驗點田間表現,哈09-05於2014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黑審稻2014005,定名為龍稻18。
特徵特性
生物學特性:該品種在適應區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140天左右,主莖13片葉,長粒型,株高98厘米左右,穗長22厘米左右,每穗粒數140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
品質特點: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2012-2013年品質分析結果為(2年之間的幅度)出糙率81.3%,整精米率70.5%-70.6%,堊白粒米率2.0%-7.0%,堊白度0.2%-0.9%,直鏈澱粉含量(乾基)17.12%-17.23%,膠稠度80.5-81.0毫米,食味品質88-91分,各項指標全面達到國家標準《優質稻穀》(GB/T 17891-1999)一級。
抗性特點:2011、2012、2013年連續3年抗病及耐冷鑑定結果為葉瘟0-1級,穗頸瘟0級,表現高抗稻瘟病。3年耐冷性鑑定結果為處理空殼率1.81%-6.11%,具有較強的孕穗期耐冷能力。
產量表現
2011年、2012年參加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早熟水稻區域試驗,2年12點次全部增產,產量最高為11050.0千克/公頃。2011年6點次平均產量為8595.6千克/公頃,比對照
松粳6號增產5.5%;2012年6點次平均產量為8969.0千克/公頃,比對照龍稻11增產7.2%。2013年參加該區域生產試驗,6點次均增產,平均產量比對照
龍稻11增產10.2%,達8490.6千克/公頃。
適種區域
龍稻18適宜在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及第二積溫帶上限種植。
栽培要點
在春季提前扣棚提升地溫,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水方便的中性或偏酸性地塊建立集中育苗秧田。秧、本田比例為1:80。苗床施用
硫酸銨、
磷酸二銨各50克/平方米,
硫酸鉀25克/平方米。選擇無農藥殘留的肥沃旱田土與壯秧劑混勻,將苗床土pH調至4.5-5.5,盤內裝土厚度2.5-3.5厘米,床土厚度均勻一致,播種前澆足底水。當氣溫穩定通過5℃,棚內日均溫超過12℃即可播種育苗。適宜播種日期為4月15日左右,每盤播芽種100克。需曬種,促進種子活力,藥劑浸種,防惡苗病。苗床注意通風煉苗及調酸,預防
水稻青枯病、
水稻立枯病。
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泥溫達到15℃且未來7天氣溫穩定無低溫冷害即可插秧,一般為5月10-20日。插秧規格為30.0厘米×13.3厘米每穴2-3株或30.0厘米×16.7厘米每穴4-5株,插秧深度不超過3厘米。
全生育期施肥總量視地塊而定,純氮80-100千克/公頃,純磷50-60千克/公頃,純鉀50-60千克/公頃。氮、磷、鉀比例為2:1:1。底肥施用氮肥總量60%,磷肥100%,鉀肥50%。插秧後7天施用氮肥總量30%。7月10日前施用氮肥總量10%,鉀肥總量50%,並施用矽肥以防止倒伏。
插秧後至返青前灌苗高2/3深的水層;分櫱期灌3厘米淺水;分櫱盛期排水曬田,曬田至地面裂縫後恢復水層;孕穗至抽穗前灌水深度4-6厘米,水稻減數分裂期如遇17℃以下低溫灌深水20厘米;抽穗揚花期灌水5-7厘米,灌漿至蠟熟期間歇灌溉。
插秧前採用封閉藥劑封殺雜草,返青後防治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雜草防治總原則治小治早。稻瘟病預防為主,於水稻始穗期、齊穗期2次用藥預防,
稻曲病嚴重地塊於始穗期防治。
二化螟最佳防治時期為二化螟孵化至低齡幼蟲高峰期(7月5日左右)。
榮譽表彰
2018年,龍稻18在廣州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中認定為中國大米“十佳品牌”。同年,在國家優質稻品種攻關推進暨鑒評推介會獲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