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宮殿遺址(龍灣遺址)

龍灣宮殿遺址

龍灣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潛江龍灣宮殿遺址位於湖北潛江市西南約31公里,西北距楚郢都紀南城約55公里,遺址面積521萬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灣宮殿遺址
  • 位置湖北潛江市西南約31公里
  • 時代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 發掘地點:湖北省潛江市龍灣鎮瞄新村七組
建築結構,遺址景觀,考古發現,

建築結構

發掘單位:不詳
根據台基分布情況,自東向西可分為四大群體:放鷹台宮殿基址群、瓦屋場夯土台基群、打鼓台夯土台基群、娘娘墳夯土台基群。
龍灣楚宮殿基址群的主要特點:一是規模大,現已探明在4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布有19座大型夯土台基,總面積達21餘萬平方米。二是建築規格高,春秋時期三層台的宮殿基址在全國東周遺址中是首次發現,貝殼路、土木結合的榫卯結構大型柱洞、土木結構夯土台基,台內地梁的設定,以及貝殼路、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在全國均屬罕見。三是建築風格奇特,它突破了我國古建的傳統模式———以南北向為中軸線、東西對稱、前堂後室等,而是講究東西高低錯落,北高南低,貝殼路及長廊環繞,迴廊、庭院交錯,呈現出一派離宮別館風光。

遺址景觀

通過近幾年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對龍灣遺址的全貌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首先是遺址規模大,面積60餘平方公里,東西連成一片。其次是規格高,東區為楚章華台宮為基址群,西區為黃羅崗楚古城遺址群,均為東周時期楚國王室成員活動的中心區域。再次是遺址的時代早,東西兩區遺址均為春秋旱中期至戰國早期,荊州楚郢都紀南城遺址時代上限為戰國早中期,因此,龍灣遺址在時代上是荊州紀南城遺址上限的延伸。龍灣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楚文化研究在時間和空間方面開拓了新的領域,為當前楚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點。
2000年國家文物局將龍灣遺址確定為“十五”期間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隨著龍灣遺址考古研究和復原開發,它在楚文化研究和我國旅遊事業開發中,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考古發現

湖北潛江博物館、荊市博物館於2000--2001年對龍灣遺址進行了第三次調查勘探發掘。在鄭家湖村張家台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處,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其內涵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屈家嶺文化;在沱口村發現東漢磚室墓2座。
繼1999年勘探出19座夯土台基之後,又勘探發現了3座夯土台基。其中兩座位於放鷹台宮殿基址群3、4號台基的東西兩側,東側台基南北長180、東西寬95米,面積17100平方米,與4號台有道路連線,編為放鷹台5號台基;西側台基東西長255、南北寬150米,面積38250平方米,南面和東面有道路與荷花台、放鷹台3、4號台相連,紡為放鷹台6號台基。另一處為小黃家台夯土台基,南北長220、東西寬150米,面積32000平方米,該台基上葬有10餘座戰國楚墓,台基時代應屬春秋。至此共發現22座台基,面積達293656平方米。對小黃家台基地進行了重點勘探,共探出東周楚墓28座,唐宋磚室墓1座,明代糯石灰砂漿墓2座。
根據勘探和1999年發掘資料,放鷹台1號基址屬三層台的高台建築,面積約13000平方米,第三層台保存較好,為土木結構建築。平面呈曲尺形,面積近500平方米,現存台基仍高出第一層台2-4米,台周邊分布有30個真一徑1-1.5米的半明暗方形柱洞,台內分布有縱橫交錯的地梁溝槽和支柱柱洞。在第一層台基上,高台的東南西三面為貝殼路環繞,南面設有東西並列的兩個大型台階。高台的北面為大型迴廊和天井,高台的西面為二層台、曲席及地下排水水管道和水池。2000年12月至2001年6月,在高台及南北的東側、古河道西側,對放鷹台1號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找到了古河道的西側岸邊,邊沿坡度較緩,用東周瓦片護坡。通過對地層堆積研究,發現在隋唐以前,放鷹台周圍的地形地貌與東周時期比較,變化不大;唐來時期地下水位升高,河床擴大,東周夯土台基東側遭水浪沖刷破壞嚴重;明清時期,地下水位進一步升高,加上漢水、長江大堤多次決口,致使在東周地層上的淤泥堆積厚達2至3米,使原有的丘陵夷為平地,最後變為湖泊及沼澤地。
對高台及其南北東側的建築遺蹟有了全面了解,主要建築遺蹟為亭廊及園區,第一條長廊,暫稱環台曲廊,位於高台東約15米,方向與高台一致。南北向,北偏東6度。廊的南端已挖到頭,北端尚未盡頭,現暴露廊的直線距離為90米,加上拐彎部分,總長約110米,分為三段,中段南北兩端拐彎處與高台東牆南北兩端基本對應。長廊由兩排對應的柱坑及柱洞組成,柱坑呈方形或長方形,形狀規整,長寬1-01.5米,殘深0.9-1.2米。柱洞圓形,直徑30-40厘米,深度與往坑同。每條柱洞之間的坑距為1.2-l.5米,洞距終1.2-1.5米,兩排柱洞之間的洞距為2.8米。東西兩排住洞的東西兩側均殘存有灰白上牆基,寬約50厘米,牆基內含有大量瓦片,柱坑靠牆基一側呈半用暗柱坑形。曲廊中段南北兩端拐彎部分;柱洞排列。3-4排,推測可能為亭式建築。環台曲廊已發現兩排124個柱洞,對應排列,因北端未盡,該廊是環1號台還是環1-4號台,尚不清楚。曲廊的東側為散水部分,寬約5米,地面向東傾斜,地面上分布有大量瓦片及亭廊垮塌時的瓦片堆積。
在高台南部東側,環台曲廊西側約1.5米處,又發現一條長廊。對應兩排共55個柱洞,廊與曲廊南段平行並列,長約50米、暫稱中廊。該廊南端比環台曲廊向南多延伸10米,並向西拐彎,北端通向高台的東側門及貝殼路、該廊較窄,兩排對應柱洞之間的間距僅1.3米,往境、往洞的大小、排列間距,往坑深度等均與環台曲廊相同。中廊西側發現有寬約40-50厘米的灰土牆或牆基。在中廊與牆基的西側有一排與中商平行的柱洞,暫稱內廊,南北長約55米,柱洞24個,北端通向高台門廳前沿,南端向西拐彎。環台曲廊及中廊南端均與內廊連線。在高台南面,發現高台門廳合基(黃方台基),面積約25X5平方米,台基上設有東西兩個台階、南貝殼路。廳南沿分布有4個大型技洞。在內廊西側、高台門廳南面,發現了大面積灰夯土台基,南北長50米,東西寬巳暴露30米,灰土台基與門廳南沿交界附近發現了幾個大型柱洞。根據已發掘資料初步判斷、高台南側的大面積灰夯台基,似為一個大型廣場。發掘出土了一批文物,陶器類主要有簡瓦、瓦當、板瓦及木工遺棄的吊線坨,銅器類有大型門環、鼎蓋等。另有少量日常生活用器殘片:鬲足、盆、罐、豆等。
放鷹台1號宮殿基址已進行三次較大規模的發掘,面積達3500平方米,根據已暴鷹的建築遺蹟和勘探情況,初步推測1號宮殿基址的建築總體布局可能是:台基東部為三層台建築,西部為二層台建築,肖南為廣場式建築,台北為事廊環繞的園林式建築,台周曲廊環繞,台內曲廊穿梭於一、二、三層之間,台東有大河奔流,台西有湖水漾波,堪稱人間休閒勝地。放鷹台1號宮殿基址規模宏大,現仍高出地面5-6米;建築規格高,土木結構的高台建築、大型台柱、台內地梁、台護壁的設定,用貝殼鋪路等,屬我國建築史上首見;建築布局風格奇特、東西高低錯落,亭廊環繞,庭院與園林相間,廣場的設定等,都是我國古建築史上所罕見的。
在小黃家台基地,試掘了4座小型楚墓(M25、M26、M27、M32),均一槨一棺土坑豎穴墓。其中3座(M25-M27)埋在小黃家台夯土台基上。M32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口長9、寬7米,東面設有墓道、墓坑設有三級台階,棺槨保存較好,槨自東西長2.8、南北寬1.8米。出土文物:陶器類有鼎、壺、盤、匝、豆等:銅器類有盤、匝、劍、戈、箭鏃等;漆木器有豆、鎮墓獸、瑟等,王璧1件。4座墓的時代均為戰國中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