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蕨(學名:Mesopteris tonkinensis (C. Christensen) Ching)是金星蕨科、龍津蕨屬土生大型蕨類植物。高可達2米,植株全體無毛。根狀莖長而橫走,褐色,木質,連同葉柄基部密被褐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粗壯,近四棱形,葉片大,狹橢圓形,頂生羽片和其下側生羽片幾同形同大,有柄;羽狀半裂,下部的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展,裂片尖頭,孢子囊群圓形,無蓋,孢子囊體光滑無毛。
分布於中國廣西南部(龍津、甲鄉龍牙埇)。生石灰岩山上疏林中濕潤石上,海拔約110米。越南北部(諒山溫州)也有分布。
該種在蕨類植物的分類和系統學演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龍津蕨是一個分布區域很狹窄、形態特殊、系統位置及歸屬一直懸而未決的種。自該種1934年發表以來,先後置於了不同科屬中,最先將其置於鱗毛蕨科的鱗毛蕨屬,秦仁昌(1936年)將該种放在金星蕨科的沼澤蕨屬,(1947年)將其放在假鱗毛蕨屬,(1977年)將該種歸屬於大金星蕨屬,秦仁昌(1978年)將其放在金星蕨科中專門作為一個新屬—龍津蕨屬來處理。
形態特徵
土生大型蕨類,高可達2米,植株全體無毛。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1厘米,褐色,木質,連同葉柄基部密被褐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粗壯,近四棱形,長達1.2米,基部以上光滑無毛,不具瘤狀氣囊體;葉片大,狹橢圓形,長50-80厘米,中部寬達40厘米,奇數二回羽狀半裂,頂生羽片和其下側生羽片幾同形同大,有柄;側生羽片多達30對,長達30-40厘米,寬達2厘米,羽狀半裂,下部的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展,下面多少有微細的金色、球形、無柄的腺體散生;裂片尖頭,有葉脈8-10對,單一,極斜向上,下部21/2 對以高的尖三角形斜升達缺刻內的半透明膜,但從不靠合,而彼此分開,缺刻發達,伸長,頂部在葉下面伸出一胼胝質的拱形堅硬突起;葉乾後堅紙質,褐棕色,兩面極光滑。孢子囊群圓形,無蓋,在羽軸兩側至少排成一行,生於裂片基部一對葉脈的下部,靠近葉軸,或往往排成不規則的2-5行。上部小脈均不育;孢子囊體光滑無毛。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西南部(龍津、甲鄉龍牙埇)。生石灰岩山上疏林中濕潤石上,海拔約110米。越南北部(諒山溫州)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 絲狀體:細胞呈弧線排列,細胞長圓筒形,壁薄,側壁向外鼓起,細胞的直徑與長度幾乎等長,但有些細胞的高度稍大於寬度。細胞內葉綠體顆粒較大且數量較多,呈鮮綠色,葉綠體多分布於細胞邊緣。隨著細胞的不斷分裂與生長,多數的絲狀體在第二、第三個細胞的側壁長出白色透明且飽滿,基部膨大的假根。
- 片狀體:培養20天左右發育為片狀體。大部分絲狀體在2細胞長時開始進行縱向分裂,細胞生長方向由原來的一維進入了二維。首先絲狀體頂端細胞分裂,形成2個並列的細胞,然後各自左右交替斜向分裂,形成一個細胞厚的梨狀、匙狀和不規則等形狀的片狀體,在這過程中片狀體基部為2-5個細胞長的單列絲狀體。片狀體的初期細胞呈長圓筒形或球狀形,假根集中分布於基部絲狀體的細胞上。隨著細胞的不斷分裂生長,片狀體進入末期;在片狀體末期,片狀體靠近基部的邊緣細胞開始長出短而粗白色透明的假根,整個片狀體的假根明顯增多,面積也明顯增大,葉綠體均勻分布於細胞內,此時片狀體中部細胞的長度與寬度明顯大於其他位置的細胞;片狀體邊緣細胞光滑,無毛狀體,多呈長圓筒形。
- 原葉體:接種約30天后形成幼原葉體。當片狀體面積不斷增大,頂端出現楔形小細胞,片狀體頂端開始出現淺凹陷點,該處細胞形成分生組織,分生組織細胞不斷分裂,片狀體出現了左右翼之分,此時發育進入了幼原葉體階段;幼原葉體多為不對稱,近基部一側的細胞分裂活躍使得幼原葉體一側向外凸起形成脊狀。初形成的原葉體頂端細胞及邊緣細胞光滑,其中央部位的細胞明顯大於邊緣細胞;隨著原葉體細胞不斷分裂,細胞增多,細胞壁增厚,兩翼面積增大,生長點的凹陷處也不斷加深,逐漸形成成熟的原葉體。在這過程中腹面中部細胞長出棒狀垂直於腹面或傾向於基部的假根,基部邊緣細胞假根明顯增多,整個原葉體的假根發達。與此同時在原葉體上也依稀地出現了毛狀體。毛狀體最先出現在原葉體兩翼的頂端細胞,接著少部分邊緣細胞向外凸起形成毛狀體,隨著原葉體不斷成熟凹形處相續出現了毛狀體。未成熟的原葉體較長似長方形(除去單細胞排列的基部,長:寬約為2:1或大於2:1)。成熟原葉體呈心形對稱。成熟原葉體邊沿細胞向外凸起形成單細胞的乳突狀毛狀體,在原葉體的背腹面也可觀察到單細胞的乳突狀毛狀體。毛狀體不叢生,單個生長,一個細胞上只長一個毛狀體,整體呈均勻分布,數量不多。成熟原葉體基部細胞假根叢生,腹面假根相對較少。原葉體發育類型為鐵線蕨型。
- 毛狀體:最初毛狀體由原葉體兩翼部分頂端邊沿細胞向外凸起而形成,接著兩翼邊沿細胞長有,隨著原葉體不斷成熟凹形處也出現了毛狀體;成熟原葉體上的邊緣、背腹面都產生毛狀體。毛狀體由單細胞組成,不叢生,單個生長,一個細胞上只長一個毛狀體,在原葉體中呈均勻分布,數量不多。毛狀體白色透明呈乳頭狀或短棒狀,到了成熟原葉體階段毛狀體頂部增大呈帽狀,基部膨大呈球狀;毛狀體頂部顏色由原來的白色透明變成褐色不透明,基部顏色不變。
- 假根:在配子體發育過程中,從孢子萌發開始就出現假根。孢子萌發時自孢子壁裂口處伸出1-3條白色透明假根,無葉綠體。隨著細胞的不斷分裂與生長,在絲狀體的第二、第三個細胞的側壁長出白色透明且飽滿,基部膨大的假根。片狀體的初期假根集中分布於基部絲狀體的細胞上。進入片狀體末期,在靠近片狀體基部的邊緣細胞可以觀察到短而粗白色透明的假根。幼原葉體時期,在原葉體腹面中心位置出現棒狀垂直於腹面或傾向於基部的白色透明的假根;進入成熟原葉體階段,腹面中心位置加厚並隆起,白色透明假根逐漸變棕色且出現收縮變皺現象。整個成熟原葉體的假根發達,呈棕色。
- 性器官:68天左右開始出現精子器。成熟原葉體腹面中心位置加厚並隆起,隆起部位有白色透明假根以及精子器,背腹面之分很明顯。精子器頂面觀圓形,側面觀為圓球形或橢圓形,由3個細胞(基細胞、環細胞、蓋細胞)構成。精子器數量多,廣范分布於整個原葉體腹面的任何位置(如腹面基部假根叢生處、腹面中心位置、腹面近原葉體邊沿處)。精子器成熟時,蓋細胞破裂,精子自精子器中溢出。有的精子溢出後,捲縮成近球形,靜止不動,幾秒後做旋轉運動;有的精子一溢出就開始旋轉運動。精子藉助原葉體表面的水分遊動直至頸卵器完成受精。75天左右出現頸卵器,頸卵器常發生在原葉體的腹面凹口處或下方,垂直於原葉體表或向原葉體基部傾斜,其數量較少。成熟頸卵器頸部3層細胞構成,側面觀柱狀,頂面觀為銅面狀。
主要價值
該種在蕨類植物的分類和系統學演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