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建築的龍泉寺座落今新建的龍泉寺大殿。整個寺觀占地面積約532.6個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平龍泉寺公園
- 地理位置:雲南省玉溪市新平縣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盤龍橋、涼風台、濟公亭、長壽亭、南天門、傣家竹樓等
清朝光緒建築的龍泉寺座落今新建的龍泉寺大殿。整個寺觀占地面積約532.6個平方米。
清朝光緒建築的龍泉寺座落今新建的龍泉寺大殿。整個寺觀占地面積約532.6個平方米。龍泉寺清朝光緒建築的龍泉寺座落今新建的龍泉寺大殿。當時的古龍泉寺雅靜清幽,風光明媚。占寺座南朝北,進門有一大院,由正殿和兩耳、兩廂,園中的...
雨花台龍泉寺碑刻 雨花台龍泉寺碑刻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鐵心橋。文物信息 “觀音佛窟”?觀音洞系截去斷臂崖一角,掏空山體,人工雕鑿而成,洞內有浮雕觀音大士像和鄒魯《龍泉寺雜詩》碑、記事碑等。觀音洞開鑿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費時1800餘工,為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舉行觀音聖會之 場所。
龍泉寺,始建於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寺廟布局以山勢三進三階形式而建,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山門居前院牆正中,近方型,高六米,五脊頂,四檐角翹起。布局結構 龍泉寺,東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龜跌石碑一座,東為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松州獅子崖龍泉寺住持慈光普濟大師然公道行碑”,碑文清晰,...
《大龍泉寺碑》是唐代闕名創作的一篇散文。大龍泉寺碑 昔軒轅之台,表於大荒之野,靈光之殿,存乎曲阜之鄉。然皆起滅不停,苦空無我。遺風餘跡,尚或可觀。況佛剎淨居,金剛福地,百靈之所翊衛,萬善之所扶持。宜其逾億劫以永存,歷三災而彌固者也。龍泉寺者,晉鹹康二年縣民王陽及虞宏實等之所建立。
龍泉寺由山麓林帶、芮谷、東台、中台、西台等幾部分組成,中台為勝景區,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東、西二台向南突出,環抱芮谷、中台。東台舊有公劉廟、洪元宮、東嶽廟,現新建谷風亭,其下小崗有慧芳亭,系港胞梁慧芳女士捐資所建。西台原有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及忠烈祠,內奉在抗日戰爭中為國犧牲的張自忠、王銘章...
龍泉寺歷盡1300多年滄桑,今倖存的有大雄寶殿1座,古銀杏樹兩株,義學館舊址三間。1983年12月,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泉寺碑刻 龍泉寺共分四大院落,有樓堂殿閣、廊房、僧舍。中間大雄寶殿,殿前有通道,直通廟門,通道兩旁古柏參天,碑石聳立。東西廂房有鐘鼓樓各一座。六十年代整修學校門前的河道時...
到明朝中葉,有一道人遠觀寶珠山紫氣升騰,佛光乍現,認為此地風水絕佳,說服當時的強宗縣(今陽宗鎮)地方官紳建寺供佛,便在“龍泉”和“龍樹”北側闢地開山建起以“龍泉”為名的“龍泉寺”。寺碑記載 現遺留在寺內的明弘治七年(公元1497年)“新建寶珠山龍泉寺碑記”就詳細記載著建寺始末,稱“此地山水可...
寺內留有兩方元代古碑。一塊小碑立於獅背,上刻:“大元國上都路松州南陰涼河川獅子崖龍泉寺常住山林地土周圍四至碑”,是元世祖至元二四年(一二八七年)重修寺院時所刻,一方大碑立於元順帝至正元年(一三四一年)。其碑文敘述西安鹹寧張志然大師到此,在前寺之上除瓦礫,剪荊榛,修山門佛殿、廚庫僧舍,...
龍泉寺原有佛殿、僧院等建築,基址1畝,田地山塘近70畝。現寺院依山而築,前後3進,寺額“龍泉禪寺”為趙朴初題寫。寺前有臘梅一株傳為當年鶴林素禪師親手栽種。寺門左側為龍泉,泉水由龍嘴中汩汩流出;泉畔有“龍泉”碑,為民國元老鄒魯30年代在此隱居時題刻。寺右側斷臂崖下有觀音洞,內奉石刻觀音坐像,像...
1889年(清朝光緒十六年),釋印光來到龍泉寺擔任行堂(寺院淨碗掃地、鋪筷添飯的雜役)。日後留書黃底黑字“南無阿彌陀佛”影壁於龍泉寺東院。中華民國時期,廟會興盛。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廣東的香客募捐在金龍橋南的東院建萬緣茶棚,施茶施粥。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立《萬緣茶棚碑》,該碑現已無存...
龍泉禪寺,清嘉慶年間重修,復稱龍泉寺,該寺依山而築,前後三進,寺額“龍泉禪寺”為趙朴初題寫。寺前有古臘梅一株,為當年鶴林玄素禪師親手栽種。寺門左側為龍泉,泉水由龍嘴中汩汩流出;泉畔有“龍泉”碑,為民國元老鄒魯30年代在此隱居時題刻,龍泉禪寺右側斷臂崖下有觀音洞,內奉石刻觀音坐像,像下有鄒魯《...
唐碑 唐碑為唐景雲二年(711年)所立的石碑,在太山龍泉寺前院東隅。碑高6米,一半埋在地下,地上暴露部分僅剩3.8米,字跡已不可辨。碑額雕兩條螭龍,龍體交錯,互相纏繞,龍頭在兩旁各向一邊,龍腹部下生出小龍,頂部中央一輪紅日由兩龍之手擎天托起為伏羲、女媧之像。碑背面石紋印跡清晰,似龍身俯仰,龍鱗...
霸州龍泉寺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景點,位於霸州市信安鎮,始建於唐末。原名龍花寺,金代改名“普照禪院”,元代定名為龍泉寺,寺院內大雄寶殿前的中軸線兩側有兩口古井,水如泉涌,故得名“龍泉”。寺里正殿大雄寶殿為單檐廡殿式建築,綠琉璃瓦菱心剪邊屋頂,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平面用柱12根。後為千手佛閣...
龍潭有序碑 龍潭有序碑是明萬曆三年(1575年)戚繼光擊敗朵顏部後,來到白龍潭龍泉寺登山書寫的詩句篆刻的石碑,詩文為“紫極龍飛冀北春,石潭猶自守鮫人。風雲氣薄河山迥,閶闔晴開日月新。三輔看天常五色,萬年卜世屬中宸。同游不少攀鱗志,獨有波臣愧此身。”文物價值 白龍潭龍泉寺內立有眾多碑刻,其中戚繼光...
位於陝西省耀縣城西北約45公里的香山中峰,始建於苻秦時,北宋熙年間敕修,定名為“聖果院白雀寺”,後又稱“雲嚴寺”。元、明、清歷代重修,壯麗輝煌。寺旁有天然洞穴奇峰洞,西峰有龍泉古寺,記憶體明萬曆四年(1576年)撰刻的龍泉寺碑。白雀寺向佛教聖地。據五宗序譜載,白雀寺傳承法系屬曹洞宗。該寺1920年...
大殿供奉的是觀音菩薩,菩薩像下,還有一處泉井,掀開布幔,看得十分清楚,傳說龍泉寺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無據可查。可寺內保存有一通石碑,上面記載了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重修龍泉寺的經過。清嘉慶《魯山縣誌》載:“寺內又有觀音堂、水陸殿碑。布局結構 袁愷撰《雲皇》雲:明景泰年,尼僧圓賢重建正殿...
西為1917年所立喀喇沁右翼親王,旗主再次重修的龍泉寺記碑。寺院中央有古松、古柏數棵。大殿位於最後,面闊三大間,四周有圍廊,單檐歇山五脊頂,殿台在有石刻勾欄。殿前立有香龕。 寺後東側山坡上有石窟一處,高闊各2米,深1.5米,內有石佛2尊。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寺西15米處有古井一眼,古稱龍泉,常年...
龍泉寺是遼寧省鞍山市下的寺廟,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20公里的千山北溝東部,為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佛寺。歷史起源 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向以歷史悠久、建築得體、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而著稱。相傳龍泉之名來源有四,一曰毗戶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細流彎曲似龍,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龍涎吐水”...
龍泉寺,位於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縣城北10公里聶堆鎮思都崗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廟歷史 龍泉寺,位於縣城北10公里聶堆鎮思都崗村,西距女媧城500米之遙。龍泉寺,最早建於漢代,後由明、清重修,前原有古潭,泉水終年不涸,故名“龍泉寺”。龍泉寺占地20畝,現有大殿面闊五間,雖經後期局部修繕,仍不失...
龍泉寺位於福建省長樂市鶴上鎮,歷經多次興衰。五代天福年間,僧普明開拓其寺基。宋淳化年間(990-994年)、沿平年間(1064-1066年),都有大規模修葺。據掘土文物中可辨認出“庚寅八月廿日”字樣,查宋淳化元年恰有“庚寅”年號,或就當時所建。位置 龍泉寺位於福建省長樂市鶴上鎮沙京村蓮花山麓 興衰 龍泉...
頭部水泥仿製,胸前帶項圈,帔帛,由著僧袛支,下著長裙,一手執桃形狀環,似淨瓶。據閻文儒考證,大佛像造於北魏景明至北周(公元500—557);菩薩像則為北周、北齊作。造型優美,雕刻精緻,花紋清晰,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兩通碑刻為《龍泉寺記》和《雙丈八碑》額。《龍泉寺記》圓首長方形,...
安徽省安慶市龍泉寺是大龍山主要遊覽區之一。位於安慶花山鄉境內,遊覽路程10公里。寺廟簡介 大龍山主要遊覽區之一。位於安慶花山鄉境內,遊覽路程10公里。寺內供有觀音佛像,寺周圍有大鵬迎客、翠薇亭、木魚石、雀舌黃楊(樹齡百餘年)、龍角、龍骨、龍門、龍泉8處景點和宋、清碑刻各1塊。布局結構 龍泉寺北面3公里處...
龍泉寺現存中軸線建築有山門、三大士殿、觀音堂,都是經過新近維修的明代遺構。三大士殿踏步東西兩側各有一棵參天古槐,樹徑粗大、枝幹虬勁、樹皮開裂,已然顯出風雨滄桑的老態,推斷其樹齡應遠在明代之前。其中東側樹旁還聳立著一通唐景雲二年 (711)的石碑,碑體厚重古樸,氣韻不凡,碑首眾龍盤曲彎轉,碑面...
太原市龍泉寺位於太原市西山腳下,古寺始建於唐景雲元年(公元 710 年)。地理環境 太原市龍泉寺位於太原市西山腳下,背靠雄偉大關山,面臨悠悠汾河水,清香裊裊,梵音陣陣,是難得的佛教淨土。據史料記載,龍泉寺始建於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相傳李世民在戰馬疲憊之時正好走到此地,看到山中泉水清澈,遂用此處的...
龍泉寺,有些殿閣需進一步修建,恢復龍泉盛況,顯示出佛國神界的雄渾尊嚴。歷史淵源 龍泉寺,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城關鄉北周村東,坐北向南,存清代和民國時期所修之大殿和東配殿各一所。此寺雖創建年代不詳,但寺內曾長期保存一通北朝時期的重要造像碑(1999年被公布為滎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移存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龍泉寺,河南洛陽伊川縣千年古剎。據原碑文記載,龍泉寺始建於西晉年間。隨著印度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已建成一座規模可觀的寺院,迄今約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史記晉武帝(司馬炎)在洛陽建都後,志滿意得。在他的倡導下,把修建寺院尊崇佛教當成大事去做。龍泉寺因其黑龍溝的自然景觀“黑龍泉”而得名。...
龍泉寺創修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大佛殿雖破敗但原貌尚存,殿內壁畫仍可辨認。解放前寺院有廟產100多畝,山門西南原為僧侶墓地,有碑碣、舍利塔等100多通,在後來的運動中全部被毀壞,絕大多數修建了水利工程,部分散佚,只有以前的龍碑帽被村民壘入牆中保存下來,上有“重修敕賜龍泉院記”和“皇圖永固、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