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系統

龍捲風火箭炮系統是“世界上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進的火箭炮系統之一,“龍捲風”自行火箭炮主要裝備俄羅斯陸軍,裝備數量在300輛以上,白俄羅斯軍隊裝備48輛,此外,還出FI到印度科威特沙特等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系統
  • 類別:系統
  • 類型:火箭炮
  • 國家:美國
發展歷程,系統“五大塊”,先進彈藥,供彈車,指揮車,技術性能,

發展歷程

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系統
二戰後的一段時間內,美國對發展火箭炮不太感興趣,認為“火箭炮的精度不高,射彈散布大,本身目標容易暴露”,已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因而停止了自行火箭炮的發展。然而,對立一方的華約軍隊除了有巨大的裝甲優勢外,數量巨大的自行火箭炮也咄咄逼人。在嚴酷的事實面前,美國軍方的頭面人物才意識到,常規戰爭中作為“全般支援武器”的自行火箭炮,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於是,美國於1976年重新啟動了多管自行火箭炮的研製工作。幾周折,終於於1983年研製成功M270多管自行火箭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自行火箭炮。在對手的刺激下,有著“喀秋莎情結”的蘇聯人自然不甘人後。蘇聯軍方於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製趕超M270的先進的多管自行火箭炮,這就是“龍捲風”自行火箭炮的來歷。
研製工作由著名的圖拉設計局傑出的設計師A·甘尼切夫領導,研製代號為9K58。最初的樣車為l4個火箭發射管,後改為12管,l986年製成了5輛正樣車。經過廣泛的試驗和進一步改進後,l987年正式定型為BM一30“龍捲風”300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生產廠家為圖拉設計局下屬的斯普拉夫國家研究和生產聯合體(後改為斯普拉夫公司,也稱為“合金”公司)。“龍捲風”自行火箭炮於l987年開始裝備蘇軍方面軍炮兵師的火箭炮旅。l990年2月,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亞洲防務展覽會上,“龍捲風”首次公開亮相,令世人震驚。

系統“五大塊”

“龍捲風”自行火箭炮系統包括“五大塊”:火箭發射車底盤、火箭發射裝置、供彈車、指揮車和彈藥。底盤和發射裝置成一體,構成系統的主體一自行火箭炮。自行火箭炮自重33.7噸,戰鬥全重43.7噸,全長l2.1米,全寬3.05米,全高3.05米,乘員(炮班)為4人。其中,指揮/駕駛室內有2名乘員,火力控制室內有2名乘員。指揮/駕駛室和火力控制室內都有三防裝置,系統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
戰鬥部分為12根8米長的發射管,大體上呈俄文字母“n”字形布置,左右各4根發射管,上方有4根發射管。這些發射管全部成組安裝在MAZ543M卡車底盤上。火箭炮發射管的rl徑為300毫米,l2管一次齊射的時間不大幹38秒,最大射角為55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30度。自行火箭炮從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只需3分鐘的時間,反應能力快,轉移陣地方便。火箭炮發射之前,要先將第3、第4軸之間的液壓支撐腳放下,以保持射擊時的穩定性。為了一改蘇制火箭炮命中精度差的老毛病,設計人員採用了先進的制導技術。火箭炮發射管的末端有一個“黑匣子”,它在發射前可為每一枚火箭彈自動編製程序。飛行的過程中,彈上的燃氣發生器能驅動舵機不斷修正火箭彈的飛行方向,確保準確命中目標。火箭炮定向管的內部刻有兩條螺旋膛線,確保飛行中的火箭彈旋轉穩定,再加上採用了初始段簡易慣性制導技術和彈道自動修正技術,使得“龍捲風”火箭彈的命中精度,比起“冰雹”和“颶風”火箭彈來,要提高一個數量級以上。“龍捲風”火箭炮的規定射擊精度為射程的0.21%,當射擊距離為70千米時,火箭彈的最大偏差約為l50米。這一精確度已經可以和遠程火炮的射擊精度大體相當。為了進一步提高“龍捲風”火箭炮的射擊精度,近年來俄羅斯軍方還為“龍捲風”系統研製了一個配套的“目標探測/毀傷評估裝置”——R一90式無人偵察機。這種小型無人偵察機,可以像火箭彈一樣由“龍捲風”發射,敵方的防空武器很難攔截。R一90無人偵察機飛抵目標上空後,能自動中低空盤旋,準確測定出目標的精確位置,並將相關信息傳遞到指揮中心,為隨後的精確打擊打下基礎。“龍捲風”火箭炮的最大射程高達90千米以上。

先進彈藥

龍捲風系統採用了多種無控和末制導火箭彈。共同特點是採用了初始段簡易慣性制導,還採用姿態控制、彈體旋轉穩定和自動修正技術,火箭彈的散布精度技術。通過彈上的自動修正系統、陀螺定向儀和燃氣控制系統三者配合使射擊精度大為提高。當火箭彈發射離開導向管後,尾端的彈翼自動張開,控制彈圍繞縱軸自旋,以減小風力對飛行彈道的影響。在飛行過程中,還可通過高壓氣瓶推動液壓動作筒控制火箭彈根據彈上感測器獲得的姿態信息修正彈道。通過這些措施,可將誤差控制在射程的0.21%之內:其密集度指標與傳統火箭炮相比提高了3倍,達1/300×1/300,接近普通身管火炮的精度。最大射程上的橫向圓機率偏差平均為100-120米,縱向誤差為220米。齊射時,1台發射車能在38秒內發射完12枚火箭彈,覆蓋672000平方米的區域。雖然口徑增加不多,但精度上的巨大提高使得龍捲風系統的打擊威力大大增加,6輛發射車的齊射威力就相當於以往2個旅9K57颶風火箭炮的效果。按照蘇聯裝甲兵作戰教令,對於突破正面的師要予以火力、兵器等諸多方面的保障,因此對主要方向上的營加強配備,每營配2輛彈藥裝填車情況下可實施連續多次齊射。
在裝備之初,9K-58系統僅有1種裝備爆炸裝藥的9M35F高爆彈頭的9M55A火箭彈,該彈用於攻擊輕型裝甲車輛、防禦工事或人員,射程雖然遠但殺傷威力和打擊靈活性不足。為提高作戰威力和軍售競爭力,俄羅斯近年來研製了不少新型號的火箭彈和戰鬥部,在多次國際武器展上頻繁亮相,為龍捲風系統打出了響亮的牌子。
雖然從9K58到9K58-2隻隔了2年多,但現在龍捲風系統基本都改進到了9K58-2標準。9K58型和9K58-2型從外表上看基本無差別,區別主要在彈藥射程和戰鬥部類型上。9K58的各型彈藥射程為70公里。9K58-2的火箭彈換裝新型火箭發動機後射程提高到90千米,此外改進了彈上部分細節設計,進一步提高了射擊準確性、減少火力準備時間。其實該設計早在蘇聯解體前夕就已經提出,主要是針對美軍陸航和空軍的前沿機場。當時第一次海灣戰爭剛結束,西方大肆宣揚美制AH-64直升機的作戰效能,蘇聯龐大的坦克集群似乎在一夜間便成為廢物。為了保證自己進行常規戰爭的核心力量坦克在戰場上能順利突擊、消除其天敵反坦克直升機的威脅,必須以密集、猛烈的火力將美軍直升機消滅在機場或前進基地中。合金設計局按照蘇聯陸軍的要求設法增加龍捲風系統的射程,起初的構想是增長火箭彈體長度,增加推進劑裝藥量,引進當時蘇聯對SA-10系統飛彈固體火箭發動機改進的成果,將射程提高到150千米(SA-10D型的5B55R飛彈射程75公里,E型的48N6E飛彈改進發動機後增加到150公里),但在提高射程的同時也必須對定向管、車體大梁、穩定千斤頂位置等進行諸多改進,權衡利弊後合金設計局還是放棄了這一構想,轉而採用保守但改動量小的90公里方案。
9K58-2最常用的火箭彈是9M55K子母彈,該彈用於打擊人員和輕型裝甲車輛等軟目標。其戰鬥部為72個直徑為75毫米的子彈頭,每個重1.81公斤,該彈配用觸發引信,並有自毀裝置。1門火箭炮1次齊射可拋出864枚子彈藥,12-16發9K55K即可消滅1個衝擊中的摩托化步兵連。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改進型9K55K1採用攻頂反坦克戰鬥部,內置5枚採用雙頻紅外導引頭的MOTIV-3M彈頭,這是俄羅斯版本的SPBE-D戰鬥部。單個彈頭尺寸284×186毫米(長×直徑),質量為15公斤。子彈頭被拋射後,首先釋放降落傘以延遲下降速度,同時展開5條感測器天線,一邊旋轉,一邊以30度視場探測1000米直徑內的裝甲目標。當感測器發現目標後,馬上調用彈內晶片中的程式進行分析是否為裝甲目標。當判明後導引頭馬上尋找坦克最薄弱的部位,然後在距離目標130米高處啟動自鍛成形戰鬥部形成金屬射流。彈頭藥形罩高度為173毫米,質量為1千克,可將爆炸射流加速到2000米/秒,對30度傾角的鋼板的穿甲能力為70毫米。
為了提高面積殺傷能力,9K58-2配屬了2種雲爆式戰鬥部火箭彈:9M55S和9MM55S1,用於殺傷暴露的和隱蔽於防禦工事中的人員、輕型裝甲車輛。S型採用單彈頭型燃燒-爆破雙重戰鬥部,S1型則為72個子母彈戰鬥部。兩型戰鬥部分別重243、245公斤,炸藥裝填量100公斤。S型為雲爆彈,爆炸時可形成3000℃高溫和瞬間高壓,高溫區(高於1000℃)的殺傷直徑25米。而S1型中雲爆彈和普通爆破彈頭各36個,雲爆彈爆炸同時也能產生大量的破片,飛散半徑達75米,對目標形成雙重殺傷。
由於一次齊射投送量大,彈藥內部容積大,射程也大,火箭炮是所有火炮中最適於布設地雷的,9K58-2裝備了2型布雷型火箭彈。9M33K3型反步兵布雷彈內裝420枚PFM-1型反步兵地雷,12枚齊射可建立阻滯步兵營級別的雷場。9M33K4火箭彈用於遠程投送反坦克地雷,每枚火箭可散布25枚PGDM型普通反坦克底裝甲雷或16枚智慧型反側甲雷。反底裝甲雷重4.83公斤,裝藥量1.83公斤,反側甲雷重8公斤,裝藥量2.3公斤。為了防止阻礙自己部隊攻勢,2種地雷都設有自毀程式,投放後16-24小時後將銷毀。這個設定頗有意思:按照蘇聯裝甲兵教令,24小時內加強坦克師最多可突進50-70千米,恰好是9M33K4的射程遠界,當時蘇聯人計畫除了用9M33K4來阻滯北約軍隊進攻外,也準備在發起衝擊前投放到對方淺近縱深,對敵形成“地雷合圍”,徹底切斷退路,以便聚殲,一旦突破成功,按照計畫,24小時後蘇軍先頭部隊也將到達自己布放的地雷區,此刻自毀清除出通路,正好便於發展勝利。這種不給敵人留任何後路的奪命套路也只有強調連續突擊、堅決消滅敵方所有戰鬥實力的蘇聯才敢用出來。蘇聯解體後,其軍事思想繼承者俄羅斯軍隊雖各種新思維層出不窮,可骨子裡還是蘇聯紅軍時代那些強攻猛打的套路。所以龍捲風系統已多次改進,可9M33K4隻增加了投放反側甲雷功能,普通地雷模式沒有絲毫改進。而印度在洽談9K58-2系統時提出所配的9M33K4在發射前應能據需要取消定時功能,因為骨子裡繼承了英國軍事傳統的印軍認為“將敵人置於無法逃脫的死地並不能幫助消滅對方,反而可能傷害自己”(這實際上就是孫子兵法中的“窮寇莫追”)。
除了增加射程外,龍捲風M的新火箭彈還有兩大改進。一是慣導系統精確度更高,主要是以雷射陀螺取代了以往的機械式陀螺儀。在90公里射程上的縱向偏差由220米降到大約90米(CEP暫未公布)。另一是無線電中段指令制導,可在火箭彈飛行中途由指揮系統的車載彈道雷達進行監控,發現誤差超過允許值馬上傳送指令糾偏。但介於經濟原因,兩種飛行控制方式均未投入實用。
龍捲風系統的發射車和裝填車底盤均採用了白俄羅斯明斯克拖拉機廠研製的MAZ-543。這是一種8×8的重型卡車底盤,是白俄羅斯明斯克汽車製造廠的名牌產品,自重20噸。該底盤從1965年起就一直作為蘇軍重型非裝甲車輛的通用平台,廣泛運用到蘇聯陸、空軍中許多戰鬥重量在40噸以上武器系統中。發射車底盤為M型,裝填車為A型,區別是前者為左側封閉式的兩門駕駛室,後者為兩側雙駕駛室。發射車的駕駛艙後部還有1個封閉式艙室,艙內有火箭炮的發射控制系統,並可搭載除車長外的另兩名炮班成員。無論是裝填車還是發射車,駕駛室和發控艙內均裝有整體式三防濾毒通風設備,配合全車各主要部分的遙控功能,車組成員不佩帶防毒面具、穿著防護服就可操縱車輛行軍、發射、裝填。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越野能力,該底盤採用了T-62坦克的B-3D12型發動機,為V型12缸水冷柴油機,最大功率525馬力,其自重不足25噸,單位功率達到21馬力/噸。這在同級別的越野底盤中屬於佼佼者。其載重量20噸,配備完各類設備、武器後整車重量一般在40-45噸上下,這樣的單位功率也有11-13馬力/噸。配用的傳動裝置為液力機械式變速箱,有3個前進檔和l個倒檔。驅動橋採用帶自鎖差速器的中央減速器和輪邊減速器,驅動每側4個1.5×0.5米(直徑×寬度)的大型輪胎,懸掛裝置為扭桿彈簧式。1橋和2橋處裝有雙作用式筒式減振器和液壓助力轉向系統,前四輪為轉向輪,後四輪為驅動輪,必要時可以掛上前加力,成為8×8驅動方式。再配合全輪驅動能力和中央輪胎壓力調整系統使其越野力超群,蘇聯全境和中、南歐的70%以上的地形都可輕鬆克服。最大速度為6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達850千米。瑪斯543M載重汽車的氣候和環境適應性相當好,可在~40~+50攝氏度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

供彈車

供彈車,也稱為運輸裝填車,和火箭發射車配套使用,採用相同的底盤。一般配備l輛,必要時可以配備2輛。其戰鬥全重為41.5噸,乘員2人。9T234-2裝填車的駕駛艙為兩部分,分別位於發動機艙兩側,中間為水箱散熱器。駕駛室後車廂內載有12枚待發火箭彈,車體後部右側裝有液壓驅動的裝填起重機,迴轉範圍為左50度,右90度,最大起吊質量850公斤。裝填時,裝填車與發射車車尾對接,裝彈架掛在發射車定向發射管尾部進行裝填。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鐘內將12發火箭彈裝填到發射車上。作為比較,美國的M270自行火箭炮則是整體式發射箱,火箭彈打完後,只需換上另一個發射箱即可繼續戰鬥,只需花5分鐘的時間。

指揮車

“龍捲風”自行火箭炮裝備1年之後,其指揮車才配發部隊,型號為lKl23火箭炮射擊指揮車。指揮車採用卡瑪斯(Kamaz)-4310越野卡車底盤,為了拋開油機、變電車等專用電源站機動,指揮車後面拖掛了1台發電機拖車,可自行發電,相比以往的炮兵指揮系統來說是個很大的進步。為了保證指揮員的舒適,車內還裝有空調、過濾通風設備和加熱設備等,可供連續作戰36小時。
指揮車內置2台E-713計算機、綜合戰術態勢顯示設備、C3I終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機,可為每台發射車分發目標彈道數據。其中E-713計算機為俄羅斯90年代最新技術,是一台固化程式專用計算機,具有很高的計算速度,而且體積較前一代E-167專用彈道計算機小得多。其作戰軟體功能包括:接收、處理、儲存、顯示和發出指令;向上報告戰鬥部隊的位置及準備狀況,向下傳達攻擊指令,並以圖表形式指定目標,給出火力分配建議;制定集中攻擊和對敵各縱隊攻擊的火力計畫,計算坐標方位角;同時為6門旋風火箭炮計算射擊諸元,根據氣象數據提供氣象報告等。而執行這些程式所用的隨機存儲器記憶體僅96K,唯讀存儲器記憶體288K,可見俄羅斯軟體工程師深厚的數學功底。
為了在頻繁的機動中仍能保證有力的指揮,指揮車採用了2台高頻電台和2台甚高頻電台,可保證運動時50千米和停車時350千米距離內的可靠無線電聯絡。指揮車向發射車的通信由R-173M甚高頻電台完成,指揮車間和向上的通信藉助P-171M10Y高頻電台進行,通過無線電中繼台和有線通信線路實現線路間的數據交換。如果遭受干擾,系統能在1秒鐘內接通備用通信通道,並轉入跳頻模式工作,具有很強的保密和抗干擾能力。此外還配有1台衛星通信車,可通過通信衛星和上級進行溝通。作戰時,全旅(團)的火箭炮發射車以指揮車為中心站建立通信-數傳網路,中間配屬1-2台轉發、備份用的中繼車,主要的指揮任務在中心站上完成,但中繼車也能介入,當中心站處於無法指揮的情況下,作戰軟體自動將指揮權交給中繼車。這樣的設計實際上使龍捲風系統的指揮結構成為扁平網狀結構,而非蘇軍以往的樹狀垂直指揮模式。指揮網路能實時轉發來自衛星、指揮中心等C3I系統的信息,或將基層火力單位附屬的偵察車所發現的目標諸元送給上級進行判別處理。通過該系統可讓上級指揮官直接和單個發射車互動,也可讓不同的營互傳信息。

技術性能

服役時間:1987年
人員:4人
尺寸和質量
戰鬥全重:43.7噸
全長:2.4米
底盤長度:12.4米
寬:3.1米
高:3.1米
武器
口徑:300毫米
定向管數:12
齊射時間:38秒
單發發射間隔:3秒
再裝填時間:36分鐘
迴旋角度:60度
俯仰度:0-+55度
火控系統:PG-1M全景瞄準鏡(PANTEL)
瞄準儀:K-1
火控計算機:CBK-400計算機
定位系統:NR-50慣性導航系統+
戰鬥載荷
火箭彈質量:800公斤
最大射程:90公里
最小射程:20公里
機動性
底盤型號:MAZ-543
發動機型號:V-12
發動機功率:525馬力
最大速度:60公里/小時
戰鬥載重行程:850公里
爬坡度:30°
無準備涉水深:1.1米
行軍轉戰鬥時間:3分鐘
戰鬥轉行軍時間: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