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社區已實現通水 、通電 、通路 ,無路燈。全
社區有 0戶通自來水,有 15 戶飲用井水,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100 %)。有 1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5戶;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5戶。
該社區到金塘鄉道路為通路;進社區道路為土路面;社區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3 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 13 公里,全社區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 1 輛,機車6輛。
全社區建有沼氣池農戶11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4戶;建有小水窖 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 0 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62畝,有效灌溉率為 90 %,其中有高穩高產農田地面積 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 畝。
該社區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 0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5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社區工作
善國社區堅持每月一次社區工作者政治、業務學習。成立了社區志願者隊伍,有義務巡邏隊、義務護綠隊、義務宣傳隊等,社區黨員參與社區活動率超過85%。 社區有文化團體,下轄3支社區文體骨幹隊伍,包括腰鼓隊、興趣愛好小組、高蹺獅子隊等,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社區通過開展多種形式,多層次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凝聚社區民心,引導社區民眾追求高尚道德和文明行為社區本著“管理並舉,重在服務”的原則,社區積極拓展服務功能,現有55平方米左右的社區服務站,開設便民利民的腳踏車維修、家政服務、家電修理、美發、補鞋等為民服務攤點10個。全年開展志願者大型活動4次,如學雷鋒為民服務活動、黨員為民服務活動、助殘日為民服務活動等等。特別重視對社區
孤寡老人、
殘疾人、
優撫對象、
特困戶和確有困難的統戰對象的服務,經常走訪他們,盡一切所能為其解決實際困難.每逢重大節日,社區對優撫、特困對象或高齡老人進行上門慰問,全年慰問活動已達2次以上,慰問人數100多人。我們還積極發動全社區居民奉獻愛心,互幫互助,在社區內進行結對幫困,幫撫率達100%,通過一系列的優撫幫困活動,讓每一位居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將服務型社區貫穿於其他各項工作中,使社區居民有口皆碑,充分體現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社區水平,真正實現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
飲食習俗
建國前後,民眾以高粱、大豆、穀子為主食,1978年以前,以玉米餅、地瓜乾麵窩窩為主。改革開放以後,白面膜成為人們的主食。一日三餐還有肉,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各種青菜一年四季不斷,迎來送往還離不開酒。人們生活講究營養,魚、肉、蛋、奶消費日益增加。煙、酒、糖、茶家家必備。每逢婚嫁喜慶,宴席講究色、香、味、營養價值。
社區服務
龍康社區以一站式服務大廳為切入點,突出服務型機關的建設,在社區和六個社區構築“一站式”辦公服務體系,強化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提高社區對外辦公形象。2006年8月,濟辦在新建成的綜合服務樓的一樓高起點、高標準的建立了一站式辦事服務大廳,改變行政科室分散辦公的傳統方式,將勞動就業、人口與計生、民政優撫、城管服務、法律服務、社會保障等六項服務,集中到一站式服務大廳,全天對外開放,為居民提供審批、辦證、諮詢等多項服務。同時,社區投資近300餘萬元在六個社區陸續建成了統一的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將居民們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廉租房申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惠證申請、獨生子女證申請、扶助傷殘軍人和孤寡老人等都納入服務項目,簡化了辦事程式,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各社區服務中心還分別設立了黨員服務視窗,使用了“紅色家園”流動黨員管理程式,不但方便了流動黨員參與黨組織活動,更加規範了流動黨員的管理。真正實現了百姓一攬子事“一站式”辦好的辦公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