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古道》是2016年10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元林。
《龍川古道》是2016年10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元林。
《龍川古道》是2016年10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元林。內容簡介本書主要介紹粵東大地的千年古城龍川境內的道路交通情況,全書分為六章,分別為龍川交通沿革、龍川古道、龍川古道與商貿發展、龍川古道催生的文化鼎...
五十二嶺古道又名龍川嶺古道,位於文成縣龍川鄉村頭村至過山村山丘口亭,東西走向,明清古道,全程約3.5公里。古時上通百丈漈鎮、南田鎮、青田縣,下達黃坦鎮、大嶨鎮、瑞安縣,路面早期用不規整毛石,晚期用條石鋪就而成。古道兩側遍布楓香、松等樹,沿途有五十二嶺北、中、南三座單孔石樑橋,有板栗、梨子、...
五十二嶺紅楓古道位於文成縣龍川鄉村頭村至過山村山丘口亭。南北走向,明清古道,全程約3.5公里。古時上通百丈漈、南田,下達黃坦、大嶨,路面早期用不規整毛石,晚期用條石鋪就而成。古道兩側遍布楓香、松等樹,沿途有五十二嶺北、中、南三座單孔石樑橋,有板栗、梨子、葡萄、桃子、柚子、李子等園地,還有供人們...
《客家古邑古道》是2016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王元林。內容簡介 本圖書以河源市“一區五縣”(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紫金縣)的古道(包括陸地的道路、橋樑和水路的航道)為研究對象,涉及與粵北、粵東、粵東沿海、贛南、閩西南的客家地區相連線的古道,把河源客家移民放到長時段...
蘇堤古道,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佗城村,築於宋代。堤面長約1000米,高2.5米,頂寬2米,底寬6米,路面鋪設鵝卵石,外牆石砌,橫斷面呈梯形,中間用沙土夯實。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蘇轍貶至循州,寓居佗城東山寺,著有《龍川略志》《龍川別志》等詩作,同時倡築嶅湖堤灌田抗旱,後人為紀念他,...
樟坑嶺古道位於文成縣龍川鄉樟坑村店基坑自然村至龍馬村十字路口,東西走向,為明、清古道。全程約2.7公里,路面由單塊或多塊不規整塊石鋪砌,局部路段山土鋪就,路陡且多拐,寬約0.3米—1米不等。沿途伴有84株楓香樹、數棵榲樹、杉樹,竹林、農田基地、三座路亭,一條碇步,還有建於民國三年(1914)的崇福...
這四條古道中,龍川古道只在秦時繁榮,其餘三條,都主要在唐以後繁榮,尤其是梅關古道,在唐以後大批北方移民經此南來,並在溝通陸上和海上交通起重要作用。但在漢代至唐代之間,起主幹作用的應是賀州古道。賀州古道同時也即是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一條對接線。因為,漢武帝南下大軍主要是經賀州古道、沿賀江南...
《泊龍川》是明末清初詩人成鷲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一日一停船,長歌落照邊。孤城連雁塔,古道入龍川。山出煙中髻,薇舒雨後拳。冥心觀物理,初月不成眠。作者簡介 成鷲(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
宋度宗時期,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知州,對謝志鴻修築古道、推動粵贛商貿發展之舉大加讚賞。河源和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都是著名的客家城市,河源號稱“客家古邑”,梅州則被譽為“世界客都”。這兩個城市都位於粵贛兩省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粵贛兩地的交通要塞。在古代,這裡形成了以龍川佗城為中心的交通網路和以...
藍天凹是古道的最高處,海拔是1050米,是古道的分水嶺,又是古道通往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的主要路口,四周青山綿綿流水潺潺,又有柔軟的小草原,還有鯉魚躍龍門、擋風岩等原始、自然、古樸的景觀。文化活動 傳說 徽杭古道流傳著徽文化和績溪徽商故里的種種傳說,當年兵部尚書、七省總督胡宗憲在杭州為官從老家龍川村經徽杭...
青龍湖,春有杜鵑,秋有紅葉,四季美景不斷。逍遙島、娘娘谷、新娘潭、金龜戲水、瀑布、撲船崗、老鷹抓蛇、蛤蟆落井、高圍奇門、虎爪灣溫泉。漫步千年古道,探幽獵奇。可遊獵,可下釣,可蕩舟,可游泳,泡溫泉。消夏避署,休閒養生。地理位置 青龍湖位於東江上游的龍川縣中部偏北,地跨赤光鎮、岩鎮鎮、車田鎮...
績溪龍川古村 村內現有“龍川胡氏宗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奕世尚書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憲故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村東的龍鬚山,因盛產造紙原料龍鬚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異獸,山嶺陡峭,古道崎嶇,飛瀑流泉。上有龍台懸岩、石門洞天、仙人石屋、雲崖石梯...
還有朱崗嶺古道、光坑嶺古道、龍川古道等四通八達。一大批古民居繁星璀璨,保存完整的明清至民國時期磚木瓦房古建築百餘幢,尤以二賢故居、五喜老宅、鴻元庭院最為著名,水口園林、古樟石橋,龍川“三太子”、龍泉、龍井、上乾四季田園等人文景觀,仿佛向世人講述一段段傳奇故事。昌溪志 徽州的古鎮,猶如繁星點點便...
還有朱崗嶺古道、光坑嶺古道、龍川古道等四通八達。一大批古民居繁星璀璨,保存完整的明清至民國時期磚木瓦房古建築百餘幢,尤以二賢故居、五喜老宅、鴻元庭院最為著名,水口園林、古樟石橋,龍川“三太子”、龍泉、龍井、上乾四季田園等人文景觀,仿佛向世人講述一段段傳奇故事。歷史沿革 唐,設十六鄉,每鄉設五...
鼓樂香火,鼎盛一時。還有朱崗嶺古道、光坑嶺古道、龍川古道等四通八達。一大批古民居繁星璀璨,保存完整的明清至民國時期磚木瓦房古建築50餘幢,尤以二賢故居、五喜老宅、鴻元庭院最為著名,水口園林、古樟石橋,龍川“三太子”、龍泉、龍井、上乾四季田園等人文景觀,仿佛向世人講述一段段傳奇故事。
龍川縣卷》的古府第民宅的古祠、屋有8座。目前,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座,為清代建築“司馬第”,2010年被列入龍川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列入龍川縣不可移動文物尚未公布的2座,為“文林廈”(清代)、“學士第”(清代)。閣前村內還遺存有古道、古樹、原始森林等,建有碩大堅固的炮台7座。
古藍田驛是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藍關古道的驛站。藍關古道是中國最早的國道之一,歷史上是發兵東南必經的第一要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東巡就有經過這裡。 藍關古道,又名丫頂關。位於龍川縣城東15.6公里,龍川與五華兩縣交界處。地勢險要,山丫間有6000米小道。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被貶嶺南經此處...
龍潭寺是舊時粵北龍川、和平、河源(即今河源市)三縣,純客家人地方的主廟,有48個子廟。寺廟裡曾有一個重達2000斤的鎮廟之寶大古鐘,鳴聲方圓幾十里都能聽到。龍潭古道 龍潭古道,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義都鎮中心村壯坑自然村贅山西麓山坡。築於唐代,南北走向。古道現存山坡上一段,寬1.3米,長約560...
舟泛三峽銀河渡,歸尋古道百鳥鳴。回首兮,天台四萬八千丈;一領龍穿秀江東。優惠政策 2020年2月,自景區恢復運營之日起,全國醫護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師證或護士證)可享受免費開放優惠政策,免費項目指免付景區首道門票。優惠時間至2020年12月31日。在周未或節假日等旅遊高峰期,全國醫護工作者以團隊方式到台州...
龍川江橋 位於騰衝上營鄉橋街的高黎貢山西麓,橫跨龍川江東西,橋為懸吊式鐵索橋,西構於危崖峭壁,東築於平衍田疇。橋東岸有引橋和橋台,橋孔為面石結構,寬6乃米,引橋長10米,直連橋台。橋身跨徑52米,寬23米,承重底索33根,兩側扶攔索各3根。龍川江橋自元朝以來,一直是永昌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設施,保騰...
D1、中午到績溪,遊覽龍川胡宗憲尚書府――太極湖村 D2、赴寧國,遊覽東津河漂流――恩龍世界木屋村 偉人家鄉特色之旅 D1、中午到績溪,遊覽龍川胡宗憲尚書府――太極湖村 D2、赴旌德,遊覽江村 重走徽商路 重溫徽商情 D1、中午到績溪,遊覽龍川胡宗憲尚書府――太極湖村 D2、徒步行走徽杭古道、江南第一關、...
下峰後,另擇西北之楊桃嶺古道下山,該道在績旌公路未通前,是安慶至徽州的交通要道。嶺西是旌德江村鎮,嶺東是績溪上莊鎮,古道是一肩挑二鎮。想當年,江村的江冬秀花轎,在吹吹打打的送親隊伍擁簇下,沿著這條古道抬到上莊胡適家。當時古道,年久失修,路況很差,坑坑窪窪,很是難走。後來江冬秀請來石匠,...
五合徑,位於龍川縣赤光瀝口至楓樹壩水庫邊,為原五合至赤光的一條重要通道。此徑築於明末清初,路面全用石塊砌成,長約6千米,路面時寬時窄,時坦時陡,平均寬度約為1.2米,最陡段有60多級台階。楓樹壩水庫建成後,五合被水淹沒,五合徑有1千米也被水淹沒,其餘路段仍然完好,古道韻味仍存。地方特產 赤...
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商旅之道,從徽杭古道上的一塊宋代摩崖石刻上記載的築道小史不難看出,早在唐代就有先人於此往返,或謀於官事,或外出經商,其中不乏有名人賢士,明代抗倭名臣、兵部尚書胡宗憲,1855-1566年在他任浙江巡撫期間,曾多次進出此道,據傳他家豢養的一條黑狗曾多次出攻古道往返龍川老家...
青龍湖,春有杜鵑,秋有紅葉,四季美景不斷。逍遙島、娘娘谷、新娘潭、金龜戲水、瀑布、撲船崗、老鷹抓蛇、蛤蟆落井、高圍奇門、虎爪灣溫泉。漫步千年古道,探幽獵奇。可遊獵,可下釣,可蕩舟,可游泳,泡溫泉。消夏避署,休閒養生。地理位置 青龍湖位於東江上游的龍川縣中部偏北,地跨赤光鎮、岩鎮鎮、車田鎮...
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位績溪縣伏嶺鎮,始建於唐代,是中國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第三條著名古道, 全長20千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人物 績溪自古就有“邑小士多、代有聞人”的美譽,湧現出一批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頗具影響力的著名人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縱橫馳騁,各領風騷。如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