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塘村(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新圩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塘村位於新圩鎮東部,距離鎮區約13公里,現有戶數87戶,人口372人;分設2個村民小組,村民主要姓王;全村面積 3平方公里,山地1030畝,耕地105畝。東接長柯村,南接金 背村,西接西坑村,北接梅林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新圩鎮
  • 地理位置:新圩鎮東部
王姓於宋末元初從福建永定遷移至今廣東潮州三饒,爾後遷至饒平浮山東官村。明宣德五年(1430)從饒平浮山東官遷至舊樓村,清光緒年間從舊樓村移至此地創業。因建鄉之始,村中東面及西面分別建龍光樓及龍堂樓,而取名龍堂,後改稱龍塘。村旁有後頭山,海拔120米。世居民族為漢族,客家民系,通用閩南方言饒平潮州話。
2015年,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3人,主要在泰國定居。清光緒年間,屬饒平元歌都。民國時期,屬饒平縣南四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饒平第五區(浮山)漁村鄉。 1958年屬浮山公社新圩鄉。1965年屬漁村農場長嶺管區。1972年屬漁村公社長嶺大隊。1983年屬漁村區長嶺鄉。1986 年屬漁村鄉龍塘村。1989年屬漁村鎮龍塘村。1990年屬漁村鎮龍塘管理區。2000年屬漁村鎮龍塘村。2002年至今屬新圩鎮龍塘行政村。
龍塘村也與福建接壤,全村由上下兩個圍寨構成,分別為新厝堂寨和龍光樓寨。這是一個偏僻小山村,山村雖小,但這裡在解放戰爭中,一樣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至今,這裡仍保留著革命的遺址。解放戰爭游擊遺址——王潮順家,位於龍塘村龍光樓寨內,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
解放戰爭游擊遺址——王書遷家,位於龍塘村新厝堂寨內,建築面積約20平方米。1946年後,韓江游擊隊經常在村中二寨活動,在龍塘村龍光樓的村民王潮順家住了二位女游擊隊員(端姐、謝姐)。同時在新厝塘寨旁邊的王書遷家,住有游擊隊員王名界、王和來、王名蚝,還有一位幾歲的孩子,他們白天天還未亮時就離開,外出活動,晚上11點多鐘才回來,一連來了一個多月,後又轉移到別處。夜間游擊隊在村里開展革命活動,宣傳黨的政策,引導村民投身革命事業,很多村民主動為游擊隊辦事,提供食物。
村中傳統民居有2座。其中龍光樓始建於1930年,占地 3100平方米。該樓為方形土牆圓樓,正廳設為宗祠,土木結構。龍塘樓建於民國後期,占地面積2470平方米,為橢圓形土樓制式。《漁村鄉譜》於1993年由鄉人王振先主持纂修。漁村王氏族譜:“立家靠正業,治家勤善孝。強時克儉,須知銀山揮霍也光。弱時奮發,謹記窮則思變,時來運可轉。不義之財不可 取,盜淫之心不可有。雖蟄鄉野,知識不可不求。書中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滿招損,謙受益。尊老敬賢,愛小助貧,敦睦鄰里。遵紀守法,淳樸賢明,興國興業。”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為關帝爺誕,村中老小行祭拜活動。村 中於民國盛行一民俗:插榕枝。元宵時節,鄉民於自家門上都插上芼居、竹、榕樹枝、多年枝。各植物枝條都是某種暗示之 物。芼居(表示有居住),竹(表示有德行),榕(表示包容 他人),多年枝(長久生存)。
自古以來,龍塘村重視以族訓教誨鄉人,出現了一批報效村裡的賢人,如王再興,1961年生,中國食品罐頭製造業實業家、漁村教育促進會會長。他承包漁村罐頭廠時,年產量達 5000多萬元,上繳國家稅利200多萬元,解決農村勞動力出路 600多人。同時承包饒平罐頭廠,解決縣下崗職工1700多人,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該村有歷史以來至改革開放之初,村中以農作物經營為主,種植水稻、花生、大豆、甘薯,經濟作物以傳統果林業為主,品種有生柑、楊梅、青梅、橄欖。現時以經營高值的水果為主,特別是潮州柑、楊梅種植規模比較大,面積達800多畝(村民外鄉柑橘園達400多畝),年產值400多萬元。水果種植及勞動力輸出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特色的農產品有山棗糕果凍、楊梅。龍塘村的山棗糕因為大多是家庭作坊純手工製作而特別有嚼勁,風味獨特,從而打開了市場。特色節慶食品有春節、冬至的紅桃粿。
龍塘村地處山間谷地,縣道西漁線經過該村。1973年通電,1978年通電話,1991年通自來水,2006年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2年通網路。村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各1個,老年人活動中心1間,農家書屋1間,藏書1500冊。該村學齡兒童前往位於金背村的漁村國小就讀。龍塘村2013—2015年被市列為重點幫扶貧困村,歷經3年多的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