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市第一中學(龍口一中)

龍口市第一中學

龍口一中一般指本詞條

山東省龍口第一中學始建於1892年,始稱“哈約翰學校”,中國人稱“華洋書院”,後歷經崇實學院、縣立中學、膠東公學、北海中學、黃縣一中、黃縣五·七紅校、黃縣中學、龍口第一中學各個時期,占地面積289270平方米,建築面積204249平方米,教職工800多人,教學班136個,在校生7000餘人。2011年11月,龍口二中、三中、六中遷至新校區。2012年8月,撤銷原二中、三中、六中建制,併入一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口第一中學
  • 簡稱:龍口一中
  • 校訓:崇實 尚德 致知 篤行
  • 創辦時間:1892年
  • 類別:公立高中
  • 現任校長:焦強林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主要獎項:山東省規範化學校
    山東省文明單位
  • 學校郵編:265700
辦學成果,基礎設施,辦學理念,歷史悠久,歷任校長,現任領導,校長簡介,學校榮譽,地圖信息,

辦學成果

一百二十多年來,學校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鍛造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形成了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凝鍊出了“崇實、尚德、致知、篤行”的校訓,培育了6萬多人才,走出了36位共和國將軍,300多人成為省廳級以上的國家幹部,近千人成為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各行業精英,曾被譽為“膠東教育的明珠”、“培養革命幹部的搖籃”。

基礎設施

新校區的建設秉承“環境啟育,文脈傳承,有序發展”的理念,突出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有機結合,既有豐厚文化底蘊、又有強烈時代氣息,既傳承歷史、又面向未來。在總體布局上,整個校區分為教育教學區、生活服務區和體育運動區。教育教學區有辦公樓、圖書樓、藝術樓和環繞其周圍的教學樓、實驗樓;生活服務區有服務樓、宿舍樓、餐廳、浴池及景觀湖等設施;體育運動區有南北兩座標準體育場以及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設施。在環境打造上,突出“自然人文結合,綠化美化並重”的特色,建造了學校廣場、藝術樓景區、景觀湖以及各主題景觀區,綠化及水化面積12.3萬平方米,栽種各種樹木30萬株,覆蓋率達42.4%。在設施配備上,按照省級規範化學校標準,配備了先進的信息網路系統、實驗室系統和體育運動系統,建設了高規格的圖書館、地震館等各類配套設施,滿足了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需要。

辦學理念

學校繼續圍繞“全員提高素質,全面加強管理,以人為本,以師生的健康發展為本,通過內涵發展提升辦學質量,爭創全國名校”的辦學理念,不斷強化“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興師”的科研意識,建立起了聘請國家知名教育專家學者進校講學、參與教研的長效機制,並選派骨幹教師參加國家、省級培訓,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打造“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型課堂。著力建設班級、年級、學校三級家長委員會,形成家校聯手互動的合力教育格局,為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設立了“丁擇鄰紀念獎學金”“遲鏡海獎學金”“王健獎學金”“嘉元獎學金”等項獎學金,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的積極性。
學校還開設國際部,為龍口學子搭建海外學習和發展平台,拓寬學生成才渠道,為更多學生拓寬國際視野。學校與美國鹽湖城西部高中締結姊妹學校,成功申請到美國大學理事會AP代碼學校,獲得了招收學生、開設相關課程、組織AP考試的資質,是山東省教育廳留學中心國際教育基地。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繼續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繼往開來,與時俱進,不負市委市政府的重託和全市六十三萬父老的期望,續寫繁榮發展的新篇章,為建設實力龍口、打造幸福龍口做出應有的貢獻。

歷史悠久

龍口一中的前身是崇實中學(1892-1947)、黃縣縣立中學(1912-1938)、北海中學(1942-1950)。黃縣縣立中學始建於1912年,到1938年日寇侵黃後停辦。其後又陸續開辦了志誠中學、國防教育訓練班、膠東公學、膠東軍政大學、蓬黃福聯合中學等。北海中學於1942年在棲霞成立,1945年遷來黃縣城,1948年10月山東省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確定北海中學校址在黃縣城東小欒疃崇實中學,到此三校合一,定名為山東省立北海中學。1950年萊陽專署奉山東省人民政府令,將山東省立北海中學改為山東省立黃縣中學。1952年又更名為山東省黃縣第一中學。1958年,蓬萊、黃縣、長島三縣合一時稱蓬萊第二中學。1962年分縣後復稱黃縣第一中學。“文化大革命”中曾更名為黃縣“五·七”紅專學校、黃縣“五·七”大學。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學校改名為黃縣中學,1986年黃縣撤縣建市,黃縣中學改名為龍口市第一中學。2011年11月,龍口二中、三中、六中遷至新校區。2012年8月,撤銷原二中、三中、六中建制,併入一中。

歷任校長

崇實中學時期,先後任校長的有
浦其維(1914——1930)
王季生(1930——1941)
藏安堂(1941——1947)
黃縣縣立中學時期,先後任校長的有:
丁榮思(1912—1914)
杜鳳樓(1914—1917)
丁嘉璞(1917—1920)
趙竹容(1920—1923)
呂端洲(1923—1925)
李 景(1925—1926)
王常翰(1926—1928)
趙竹容(1928—1937)
劉培齋(1938任職)
北海中學時期,先後任校長的有:
孫瑞夫(1942—1945)
孫執中(1945—1946)
陳耀庭(1946—1949)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校長是:
於香亭(1949—1951)
王玉山(1952—1963)
孫啟文(1963—1964)
史立純(1964—1967)
郝銘恩(1967—1971)
姜雲堂(1971—1974)
馬志昌(1975—1977)
初培成(1978—1982)
呂濰智(1982—1990)
姜國道(1990—1996)
於景東(1996—2001)
焦強林(2001—至今)

現任領導

校級領導分工
焦強林:校 長。負責學校全面工作。
田茂維:副校長。分後勤工工作
王可文: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
曹 鈞:副校長。分管政工工作。
王樹志:副校長。分管基建工作。

校長簡介

焦強林,大學本科學歷,歷任龍口一中化學教師、教導副主任、副校長,1994年調任龍口三中校長,2001年至今任龍口一中校長,是龍口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常務委員。多年來,致力於高中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取得了多項教育教學成果,學校高考連年都有重大突破,獲得地、市級教育主管部門表彰。
個人曾在《中國教育學刊》發表多篇高質量論文;主編的校本課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獲得煙臺市優秀校本課程評選一等獎,《校史教育讀本》獲山東省第二屆優秀課程資源二等獎;被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教研總課題組授予“百佳科研工作者”,榮立“山東省‘青春立功’一等功”。曾獲得“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山東省教科研先進工作者”、“山東省科研創新校長”、“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煙臺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煙臺市名校長”、“煙臺市十大杏壇英才”、“龍口市首屆十大傑出青年”、“龍口市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學校榮譽

學校是“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先後榮獲了“全國德育實驗先進學校”、“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百佳示範校”、“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中華百年名校”、“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田徑分會‘先進會員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單位”等稱號。被評為煙臺市明星學校、煙臺市高中教學工作先進學校、煙臺市教師專業發展先進高中、煙臺市優生培養先進高中、煙臺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龍口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是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211高等學府“優秀生源輸送基地”,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刊》教師發展基地,中國教育學會英語星火式學與教策略研究總課題組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實驗基地,龍口市教師教育實踐基地;省級交通安全示範學校、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先進集體。學校的《龍口一中報》獲得中國教育學會最佳校報一等獎、第六屆全國中國小優秀校內報刊評選一等獎。
學校是山東省規範化學校,榮獲了“中華百年名校”“全國教育科學重點課題先進實驗學校”“全國高中化學新課程實驗先進學校”“全國德育科研先進實驗學校”“全國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百佳示範校”“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田徑分會先進會員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學校”“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留學中心國際教育基地”“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攻關課題翻轉課堂與微課程開發實驗基地”“山東省地震科普示範學校”“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第一批省級餐飲安全示範學校食堂”“2013年度海軍招飛先進學校”等多項省部級榮譽。是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211高等學府“優秀生源輸送基地”,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刊》教師發展基地,中國教育學會英語星火式學與教策略研究總課題組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實驗基地,龍口市教師教育實踐基地。學校的《龍口一中報》獲得中國教育學會最佳校報一等獎、第六屆全國中國小優秀校內報刊評選一等獎。煙臺市中學生田徑聯賽、煙臺市中學生籃球聯賽、龍口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龍口市教職工運動會,一中代表隊連年獲得冠軍。龍口市中國小第十二屆藝術節七個項一中全部獲得一等獎,四項獲得最高分。
煙臺市中學生田徑聯賽、龍口市中學生春季田徑運動會、煙臺市中學生籃球聯賽女籃、龍口市中學生籃球賽男女籃、龍口市第八屆教職工運動會,一中代表隊連年獲得冠軍。龍口市中國小第十二屆藝術節七個項一中全部獲得一等獎,四項獲得最高分。

地圖信息

位置:港城大道1369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